“π, the ratio of the circumference of a circle to its diameter. And this(3.1415926535) is just the beginning. It keeps on going. Forever. Without ever repeating. Which means that contained within this string of decimals is every single other number-your birth date, combination to your locker, your social security number. It’s all in there somewhere. And if you convert these decimals into letters, you would have every word that ever existed in every possible combination, the first syllable you spoke as a baby, the name of your latest crush, your entire life story from beginning to end. Everything we ever say or do…all of the world’s infinite possibilities rest within this one simple circle. Now what you do with that information…what it’s good for…well,that would be up to you.”
— POI 里宅总给米帝高中生讲解π
此公众号名为Tractatus,出自Wittgenstein的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逻辑哲学论》,Tractatus意为treatise,对待或论说,这本小书言简意赅然似乎不太容易读懂。上段对π的诠释笔者以为是个比较通俗的引注,可以作为理解维特作品文字的小小切入口,以小见大,现实世界或各种三观可由此一窥端倪。文章会尝试在多方面阐释这点,也决不仅止于这一点。另外重要也有趣的是,笔者认为维特的理念和庄子达成了古今东西某种奇妙的契合,接下来的文章虽难免浅显表面,也试图深入内里,化繁为简,期待见仁见智。
哲学有个分支叫语言分析哲学,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对其了解多少掌握如何呢?有段话总结得不错,笔者以为并不夸张:
你现在正在阅读的这段文字,是语言;说话也是语言;电影里人物对话是语言,甚至脑袋想东西,大多时候也是用语言。但在我们的教育背景中,除了发音语法词汇,我们对语言几乎一无所知。
以下几位哲人之言则更振聋发聩:
如果我们拒绝在语言的囚笼里思考,那就只能停止思考了。
——弗里德里希 · 尼采
我语言的局限意味着我世界的局限。
——路德维希 · 维特根斯坦
人类表现得仿佛他是语言的塑造者和主宰者,而事实语言始终是人类的主宰者。
——马丁 · 海德格尔
语言产生之前并无人类的存在,无论是作为物种还是作为个体。
——罗兰 · 巴特
所以有个电台主播也殷切提醒,一定要精通母语。读越多的书,思考更复杂的文字语言,也了解到语言学中有能指和所指这样的概念之后,再联系个人经验,笔者发现自己不止母语口头讲不利索,书面文字也没学到位,深切体会到语言概念的界定使用对于理解各种事物现象,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有多么重要,以及现实世界由简入繁有多困难,而从复杂回归简单则更为艰难。这里我们先探究下幸存者偏差,或可见一斑。
先看幸存者偏差这个概念,维基百科的中英文页面词条比较如下:
Survivorship bias or survival bias is the logical error of concentrating on the people or things that made it past some selection process and overlooking those that did not,typically because of their lack of visibility. This can lead to false conclusions in several different ways.It is a form of selection bias.
幸存者偏差(英语:survivorship bias),另译为“生存者偏差”,是一种逻辑谬误,选择偏差的一种。过度关注“幸存了某些经历”的人事物,忽略那些没有幸存的(可能因为无法观察到),造成错误的结论。——wiki简体中文页面
生存偏见或生存偏见是集中于使其通过某些选择过程的人或事物的逻辑错误,而忽视那些没有选择过程的人或事物,通常是因为他们缺乏可见性。这可能以几种不同的方式导致错误的结论。这是一种选择偏见。——谷歌的自动翻译
Survivorship bias can lead to overly optimistic beliefs because failures are ignored, such as when companies that no longer exist are excluded from analyses of financial performance. It can also lead to the false belief that the successes in a group have some special property, rather than just coincidence (correlation proves causality).
生存偏见可能导致过度乐观的信念,因为失败被忽略,例如当不再存在的公司被排除在财务业绩分析之外时。他也可能导致错误地认为一个群体的成功具有一些特殊属性,而不仅仅是巧合(相关性证明了因果关系)。——这段中文页面和英文自动翻译倒是一致
下面是MBA智库百科的词条:
幸存者偏差,另譯為“生存者偏差”或“存活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謬誤”而不是“偏差”),意思是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這東西的別名有很多,比如“沉默的數據”、“死人不會說話”等等。
词条其他的内容案例维基百科中文页面只包含军事战机一个案例,比英文的少了很多,某度的也没MBA智库准确,有兴趣可以比较研究一下,这个并不稀奇。
综上及其他笔者总结如下:
Survivorship Bias是Cognitive Bias认知偏见或认知偏误的一种,Cognitive Bias天朝面向大众倾向翻译为认知偏差,仿佛有某种不偏差的正确标准的认知存在。wiki上有一个长长的List of cognitive biases认知偏误列表,是过去六十余年,认知科学、社会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等领域,对人类判断和决策的研究中,已经确定的一系列不断evolving衍化的认知谬误,涉及现实各领域层面;
Bias一般译为偏见,强调人的自主或非自主选择行为,简单即人为因素在某个概念中的重要作用,而偏差对应Deviation或Divergence,在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数学统计学等科学领域常见,衡量事物对象距离标准的远近,或与其差别大小,Deviation似乎有个中心标准,而Divergence更强调相互之间不同;不管是Bias和Deviation、Divergence(这三者区别演变意蕴非浅),都和Probability theory-the branch of mathematics concerned with probability也就是概率论、这一相当重要的、人们赖以认知世界探索可能性“发现规律”的数学分支密不可分。问题在于,为什么是Probability而不是Possibility呢?二者在观念上完全不同,Probability(quantitatively or qualitatively measurable) 是某种可能性的大小可以量测计算,Possibility(not measurable) 更关注某些可能性是不是存在。(贝叶斯:可信吗?)这个区别相当重要,它和日常生活工作、人生三观、概率计算、量子理论乃至这个世界运行等都有很大关联,对于理解一些概念非常关键,后文涉及时会在常识逻辑上做些简单分析,尽管个人学识有限,也不会在此就断然否定,涉及具体数学计算的可能。
先声明笔者不是个极端还原论者,不会简单泛化概念,也不会毫无脉络根据的无边发散“跳跃”,这里只想引出说明语言对于概念的界定定义、在我们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视域内关注点很多,一定要聚焦一个的话,或许在于整体与部分(个体)之间的关联(或更为抽象神秘玄虚的上帝与物自体的关联),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动力系统演变,就是Dynamics所谓动力学,通俗人话来讲,万事万物究竟如何生成存续既灭的,这是个玄虚神秘也实际现实、抽象而具体、简单又复杂之至的话题,简单到可以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为一种形而上学),复杂到渗透于任何“学科”领域,涵盖于各尺度层面的事物现象及相互关联交互之中,与生命、人类自身整体或个体关系重大,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然而似乎被每个人尤其很多为人父母忽略,被社会和教育垄断,被基础乃至高等教育“忽视”割裂拆解消弭层层隐匿于各“学科”细枝末节中,成为各种各样不同的学术专有概念专业术语,各领域层次都设置了重重门槛障碍,成为只有精英们才配学习的所谓高大上前沿尖端交叉边缘新兴的“学科”(就不列名称了,太累),以此成就高科技或管理学。好似木偶头顶之上的脉络提线,抽走了木偶的灵魂,控制木偶的动力学自由。。。当然这是跨域了相当久远广袤或深层微小的时空,才可能实现,以某种整体视域观照才会如此展现的效应,而笔者这样的凡夫俗子,不幸习惯于纠结动力目标手段(寻找每天早晨起床的原因,不甘心只是简单的觅食,到头来却还是觅食而已,没办法自我成不了“上帝或物自体”),从而以一己视域如此观照又能如何(当然可以如何,不然就没有这篇文章了)。实例讲来,为什么把哲学人文分离之后又把概率从数学分离割裂他们彼此,还把概率和统计拆分开,使概率变得云里雾里,数学变得艰深晦涩,统计变得无趣诡谲?仔细琢磨下,哪个学科不涉及概率数学?到了高大上的尖端前沿,哪个演进模型用不到动力学?有的话请一定科普我多谢。不确定米帝教科书是不是也割裂这样彻底,是说他们基础教育不那么重视数理,然而会重视人文和逻辑分析能力,很“高明”的废武功还不用自断筋脉啊~学科专业划分如此精细割裂如此彻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近现代以前的人们似乎还都混着学习的。当然这种演变具有各种各样复杂之极的理由,例如信息大爆炸、循序渐进什么的,概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机械、历史社会、哲学逻辑、语言心理认知、艺术体术等(为啥米有医学计算机?他俩是寄生于其他的),无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学科名称都倾向于靠拢标榜科学),都在变得越来越复杂繁冗,炮制出了无数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哪个都可以耗费人一生的心神精力,所以这真的是毋庸置疑的所谓进步吗?(笔者认为或许陷入了极端还原论的循环)这表明动力学复杂之极,在各领域层面自成体系独立发展吗?这意味着动力学本身有什么质的飞跃吗?假如有,为何当下会有基础研究停滞不前,基础理论长期无重大突破的说法呢,当然动力学并不等同于基础研究,可为啥百科“Dynamic-s动力”的词条内容少之又少啊,不过还是隐藏列出了很多相关名称链接:
上图的关键“同义词”就已言说出了足够多的信息,可以联系一下“同语反复”。然而动力学并非泛化抽象复杂到无法把握、如上帝或物自体那般神秘玄虚的东西,即便它是,也不意味着永远达不到,或只能高大上的尖端前沿才能达到。而这将是笔者后文论说的重点。
继续回到Survivorship bias的词条,笔者认为比较重要的词句加重显示了,一个是“可能因为无法观察到”,另一个是“通常是因为他们缺乏可见性”,能分辨出这两种说法有什么微妙差异吗?前者是站在观察者角度而言,后者则从被观察者角度观照分析,细究起来后者是前者的原因不是吗?为啥中文页面翻译要把这点抹杀掉呢?不可言说?生存偏见可能导致过度乐观的信念,导致错误地认为一个群体的成功具有一些特殊属性,而不仅仅是巧合(相关性证明了因果关系)。作为一个不乐观的非成功人士,或您愿意可称为悲观的失败者(这两种表达同样有着重大区别,笔者以前默认自己为后者,现在则倾向于前者),笔者将要言说、试图观照的,正是那些缺乏可见性无法观察到的东西(并非绝对不可见不能观察到),或者那些过去没有可能,现在可能性大小趋于0,未来可能性并不存在的,非幸存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