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希望:在读者评价我之前,请保证你已经完全了解我

近些年,娱乐圈好像成了抑郁症的“重灾区”,太多的明星因为网络上的评价而承受着重大的心理压力,甚至选择轻生。

我以前也是一个会轻易对明星作出评价的人:“我不喜欢她,她太做作了”,“我不喜欢他,觉得他就是一个富二代”,“我不喜欢她,她的演技太尬了”……

但是近些年,我却慢慢地学会了闭嘴。

因为我们与明星的距离那么远,谁能有机会真正地了解他们呢?而且他们展现出来的,都是媒体进行筛选过的,我们只是对那些片段进行解读,会全面吗?

选择闭嘴,因为明星也有自己的成长阶段,也有自己的私人空间,除了商业价值更是一个人,我不想让自己的随意评论,成为一把插向别人的尖刀。

以上的这段感想,来自《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关于如何公正地评断一本书的感悟,如同评价一个人需要遵守社交礼仪规则一般,评价一本书也是需要遵守思维的礼节的。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在之前的读书笔记中已经提过):评论一本书的规则。

规则一: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批评者,他们好像已经形成了挑刺的习惯,来显示自己是智慧的。

比如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人在台上讲话,台下的人没听一会儿就会说:“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我想你错了。”

对于这样的批评,台上的演讲者唯一能做的就是,有礼貌地请那个批评者复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他就会发现,原来这个人根本没听懂自己在说什么。

只有当你发现某个人真的知道你在说什么的时候,你才需要为他的同意而欢喜,为他的反对而苦恼。

书也是一样,在你评论之前,请保证自己已经了解了它。

规则二: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者争论。

这条规则,让我想起了《奇葩说》,《奇葩说》有很多表演型的辩手,一通演讲下来逗得观众哈哈大笑,但是仔细一梳理:光搞笑了,传达出的论点没几个……

相反,陈铭、黄执中这样的辩论大神,每次辩论的时候都是有论点、有论据,很少搞笑,很少激昂,却发人深省,瞬间扳回比分。

在辩论这场交锋中,辩手能够学习到多少,能够让观众带来什么启发,我觉得是至关重要的。

当你以“不同意”评价一本书时,也像在与作者辩论,希望你不要为了辩论而辩论,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学习到什么,怎样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规则三:尊重知识和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论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虽说知识并不是绝对的,在随着人类的发展不断更迭着,但是只是与个人观点,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理论支撑着的。

在你评论之前,你要区分你要评价的内容,只是作者的个人观点,还是知识的传达;在你评论时,也要注意,自己只是发表个人见解,还是想要与作者做知识上的沟通。

不是因为仰视作者,表示同意;也不是为了辩论,愚蠢地挑刺不同意;或者因为暂未被作者说服,暂缓评论。你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当公正的评论者。

如果你已经充分了解了内容,但是还是不同意,你该如何理性地评论,向作者说明你的想法呢?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书中,给出了四个可以用的概念:

作者的知识不足。这就需要你能够阐述出作者所缺乏的知识,告诉他这些知识如何与这个问题有关,如果他能拥有这些知识,会有怎样不同的结论。

作者的知识有错误。 因为知识并不是绝对的,也是不断地更新着,所以这确实是可能存在的。这也警醒我们读者,读书的时候,要有自己的思考。“尽信书不如无书”,也是这个道理。

作者不合逻辑——推论无法令人信服。是前后矛盾,还是缺乏连贯性?读者一定要能例举精确的证据,说明作者无法让人信服的原因。

作者的分析不够完整。严格说来,这点并不能成为不同意作者的一个根据,我们只能说作者的成就是有限的。关于一本书不是完整的论点,读者就可以暂缓评论整本书,以表示,作者并没有完全解决他提出的问题。

这样有理有据的评论一本书,才像是真正的与作者对话。

这个对话的过程,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于一本书,一定要提出的问题,其三“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答案也就在你的心中了。

这种批评式的阅读,是主动式的,也是我们想要成为一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必不可少的一环。

一本好书,也会渴望遇到一个好的读者,会希望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明天我会继续跟大家分享《如何阅读一本书》中——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记得来看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本书的希望:在读者评价我之前,请保证你已经完全了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