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第七》之十七朱文津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论语·述而篇》第17章,先恭诵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诗》,即《诗经》;《书》,即《尚书》;礼,是行持,不诵,故曰执礼。

孔子平日用雅言的,如诵《诗》,读《书》,及执行礼事,都必用雅言。雅,是正确、合乎规范的意思。《白虎通·礼乐》:“雅者,古正也。”雅来自于古圣先王的传承。《论语骈枝》:“上古圣人正名百物,以显法象,别品类,统人情,壹道术。名定而实辨,言协而志通。”就是说我们世间的物名、分门别类、人情表达、修道之术,等等,人类的文明皆是由远古的圣人取法天道而来,人类才可以分辨认识事物,相互言语沟通。“王者就一世之所宜而斟酌损益之,以为宪法,所谓雅也。”有德有位的先王,把握基本精神,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再作适当修改,确定为宪法,这就是雅的来源。所以,雅的活水源头是古圣先王,是圣德感通天道而出现,具有非常鲜明的道和德的内涵,是人类文明的精华。雅,是那些真正有美德的君子的一种称谓。《荀子·荣辱》:“君子安雅。”附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依循着古圣先王的道统传承,志道之士在自己身心中修炼出这样的美德。本章就举出一个雅的典范——夫子,“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朱子《集注》:“雅,常也。诗以理情性,书以道政事,礼以谨节文,皆切于日用之实,故常言之。”雅是夫子的常态,夫子是一个雅人,把先王制定的诗书礼已融入身心日用,举手投足、开口沉默,处处传递出雅,“随心所欲不逾矩”。雅言,即正言,就是把雅正确地表达。孔安国曰:“雅言,正言也。”当时各地方言读音不同,或意同而言异,或言同而声异。所以周公造《尔雅》,统一西周语言。刘氏《正义》:“昔周公著《尔雅》,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以西周王都之音为正。”《诗经》的风雅就是这样来的,王都之音最正,故以雅名;列国之音不尽正,故以风名。雅言,即是言雅,凡诵《诗经》,读《尚书》,执礼等先王典法,即如对圣颜,入大雅之堂,皆须以神圣庄严恭敬之心,字音不可有误。郑康成曰:“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也。礼不诵,故言执也。”《诗》、《书》、礼皆先王典法,只有标准的读音,才能把先王典法的正确内涵表达出来;否则,字、词读错了,当然听的人就会曲解、听歪。所以“纵遇君亲师长之名,亦不可讳。”《论语稽求篇》:“正言者,谓端其音声,审其句读,庄重而出之。与恒俗迥别,谓之庄语,亦谓之雅语。诗书固如是,即所执之礼文亦如是。”正言包括三方面,不但音准,还要断句准确,读诵的态度庄重,这样才区别于平时非正规的用语。刘氏《正义》引《论语骈枝》:“夫子生长于鲁,不能不鲁语。惟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与乡人交流,跟读诵经典,是两个不同的语境。雅跟雅言,是两个不同的内涵。雅,代表的是与天道相应的正统、美德;雅言,则是对雅的恭敬、尊重的表达。《论语》的每一章,都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都有实实在在的下手处,完全可以照着去做。那么,学习“子所雅言”这一章,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下手处在哪里呢?这一章,我们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子所雅言”其实是一幅情景画:夫子在读《诗经》……,在读《尚书》……,在执礼……,在这些时候,夫子特别地恭敬庄重,形象高大,声音宏亮,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精准地把先王的内涵一一表达,如同尧舜禹汤现身,文武周公在世,弟子和受众的眼睛瞪得大大的,耳朵听得入神,心弦随着夫子的声音高低起伏、时紧时松,世间再没有比这个更精彩的了。高雅,是做人的理想境界,几乎人人想要,在“白富美”与“土豪金”之间,绝大多数人毫不犹豫选择前者,都想成为一个高雅的人。但高雅是果,因——造就高雅的方法,更重要。这一章夫子就告诉我们,沿着先王之道,学诗书礼乐,就能高雅。夫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万世师表。夫子教人,也只是诗书礼乐。《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朱熹先生在《朱子语类》中说:“古之为儒者,只是习诗书礼乐。言‘执礼’,则乐在其中。如易则掌于太卜,春掌于史官,学者兼通之,不是正业。只这诗书,大而天道之精微,细而人事之曲折,无不在其中;礼则节文法度。圣人教人,亦只是许多事。”夫子教弟子“六经”,《易》、《春秋》二门作辅助,兼修;其余四门诗书礼乐,则是正课,皆是先王典法,所以夫子自言“述而不作”。“若实能‘默而识之’,则於‘《诗》、《书》、执礼’上,自见得性与天道。若不实能默识得,虽圣人便说出,也晓不得。”总之,夫子教六经,就是为了把弟子从凡夫教成圣贤。上一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讲了六经中《易》的功效,侧重于减过止损、无悔人生的角度。这一章就紧接着讲了其余四种诗、书、礼、乐的功效,从美化人生、增长雅德的角度。此五经,皆是先王道统,唯《春秋》是夫子所著。天底下做父母的,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给自己的孩子,有女儿的家庭,都想培养出淑女,所以让孩子学琴棋书画,多学一些才艺好象就能高雅一点。这个不能说没用,但这是枝末,不是根本。因为雅从德来,离了德,雅无从生起。如果只是追求言语外表的雅,那是附庸风雅,其实并不是雅。雅的气质秉性,是从骨子里出来的,德是雅的土壤和风骨。还有很多父母让孩子背唐诗宋词,以为古就是雅,所以孩子会背了,就让孩子表演,赢得不少家长赞叹,但会背也不是雅。唐诗宋词,虽然文字很美,但真正精彩的地方,不在文字,而在意境,透过文字传递出的诗人对国家人民、对山河大地的真爱,对人情事理洞彻入微的智慧,那种由爱和智慧凝练流淌出来的文字,才深深地打动了人心,才能流芳百世。譬如说诗经中的名篇“关雎”,第一章大家都很熟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思是,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通常以为只是表达男女爱情,其实反映出诗中主人翁——君子和淑女的人品和德行。君子指周文王,淑女指后妃,君子淑女美德匹配,后妃才能助文王、兴教化。所以夫子赞叹:“《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温柔敦厚,诗教也。学雅言,一定要学习经典。雅言是传承,离了经典就没有传承。文以载道,经典皆以文言为载体,几千年来,依靠着原封不动的文言文,我们才能看到先王所传、夫子整理的典籍,所以,文言文对雅言的传承流通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李炳南先生认为:“言语有地方之殊,有时代之异,诗书等五经皆先王典法,读音解义不能随时随地变迁,故读诗书,宣礼仪,皆以雅言,不用土音,务须正言其本音,音正然后义全,纵遇君亲师长之名,亦不可讳。民族之统一,文化之保存发扬,皆赖乎是。居今之世,论雅言者,必学文言,使无文言,则无雅言矣。”学雅言,一定要如对圣颜。学问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经典,是圣贤的生命相续,经典上的每一个字,都是圣贤用生命和心血铸就,所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一直温暖和照耀着后人。而读经典,就是穿越时空与圣贤见面,到圣贤的座下听法,与圣贤面对面的交流。圣如夫子,尚且以身作则,对先王留下的典法——诗书礼乐,皆恭敬尊重,以雅言读诵。故我们后人应当效学,如此方堪领纳先王所传的道统。读经班的老师教孩子的时候,都是要求学生,读经时,要洗手,桌子上要清理干净,双手捧着经书,要摆放整齐,坐姿端正,眼到、心到、口到,一开始的时候,是以手压字,逐字逐句,字字句句读清楚。学雅言,一定要学习环境。好习惯要靠培养,环境的保护相当重要,环境本身就是教育。一个人走得快,但不如一群人走得远。学校、家庭,就是孩子读诵经典的最好环境。我身边有很多家长陪着孩子一起读经,也有很多老师在自己的班上带动孩子早读课上读经,并且打卡。孩子读经、母女共读、班级共读的短视频,是人世间最美的画面。而且小孩子记忆力强,古圣先贤留传下来的七珍八宝,装进了孩子的大脑,他会一辈子受用,而且受用不尽。很多孩子虽然一开始只是记得文字,但他在生活中会慢慢地消化,对到某个情景会突然之间对号入座,当下有所领悟阐发。所以从小读诵经典,就如同在树根培植了最好、最充足的基肥,源源不断地提供养分,推动和促进了小树苗的茁壮成长,最后一定长成参天大树。听朋友说过这么一件事。参加家长会,一位妈妈把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衣服穿得很漂亮,头发梳得很漂亮,反正外表都装扮得很有女孩的特征。可能小女孩某个地方没做好,妈妈说她几句,小女孩回了两个字“傻逼”,妈妈猝不及防,伤心掉泪。这么难听、下流、粗鲁的词,居然从一个应该纯真幼小的女孩嘴里冒出来,而且是说自己的妈妈,简直令人不敢相信。小女孩可能也不太得这两个字的意思,但价值观的颠倒却是个不争的事实,而且这种现象还不是少数,很多父母不学经典,老师也不一定能教经典,孩子耳濡目染,肚子里没有雅只有俗,又何来雅言。蕅益大师说:“今人不知《诗》、《书》、《礼》,所以开口便俗。”有句话虽然难听,“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但说的就是这么个道理。苏东坡有一句诗很有名,“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他的七律诗《和董传留别》中的一句。苏东坡在凤翔府任职时,与董传相识,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诗的前两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称赞董传,虽然穿着朴素的衣裳,但因为学习了诗书,内在有高雅的东西,自然一个人的气质就显得华美。总之,有了高雅的灵魂,才有高雅的语言,雅不在事而在人,雅不在物而在心。最后,用梦秋老师经典的一段话来结尾:“试想如果前一年,我们不曾开始背经典,那今天我们依旧是脑袋空空。同样,如果今天还不开始背经,二年三年后我们依然脑袋空空。庆幸的是我们开始了,而且一直到今天!因此,一直坚持下去的我们想到5年10年后的自己,简直要欢喜得发疯。期待五年十年后的自己,乃至于额如砧板、发白如艾、背曲如弓,当时光带走我的容颜时,我一直不曾间断地学来的经典啊,却象最美的金饰,庄严我的人生!那时纵然我笑起来满脸皱纹,却依然闪现着光明智慧和慈悲,带给人间希望,也能将深度的文明传承!那时一起背经典的我们,相视一笑,万种风情!”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雅从何来?本章孔夫子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作为父母,您如何着手培养一个雅言的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述而第七》之十七朱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