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跟父母交流?不愿意和父母分享他们的小秘密?

问家长:

1、寒假过了这些天,您跟孩子深度交流过几次?(注:深度交流,一般聊天时长超过半小时,聊天内容有意义,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视为有效。吃饭、看电视等日常生活中聊天不算。)

2、您的孩子愿意跟您分享TA的学校生活、学习情况、社交情况等等吗?

如果您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您,对孩子而言,您既是家长也是朋友。如果不是,那家长首先要反思自身的问题。


孩子的每一次诉说,是不是被家长变成了批判大会?


孩子写作业到很晚,跟家长抱怨:“作业太多了!”

家长您是怎么回应的呢?

“谁让你吃完晚饭不先写作业?说了你多少次了,吃完饭先写作业,你干什么了?”

“别说作业多,看看你们班谁谁谁,人家怎么早早写完了?你不会就说你不会!”

“谁让你磨蹭了?一会儿销个铅笔、一会儿蹭个橡皮、一会儿喝口水,磨磨蹭蹭!”


孩子在学校里跟同学闹了点儿小别扭,回家跟家长诉苦:“谁谁谁怎么怎么了……”

家长您是怎么回应的呢?

“我怎么说的?你要是敢在外面打架,回来我先揍你!”

“找老师啊!不是告诉过你吗?跟老师说去。”

“怎么那么计较啊?这叫个事儿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君子要有容人之量。”

家长朋友们,发现了吗,孩子的诉说被您变成了对孩子的批判大会。您的回答是批评、是管教,您忽略了此时孩子的心理感受。

孩子向您诉说,是想寻求安慰。就像幼小动物在外受了伤,回到巢穴,渴望年长动物能帮他舔舐伤口。但是家长的一通数落,只会向孩子传达一种信息——不安全。

不安全的次数增多,不安全的程度增大,久了,孩子就不愿意向父母诉说了。因为父母不是安全的倾听对象。

更不要提早恋、吸烟这些行为,孩子基本不会和父母分享心得,这些意味着更加不安全。

那如何才能拉近亲子关系?让孩子愿意跟家长敞开心扉?


1、沟通的时机

孩子在饥饿、困乏的状态下,不愿意多说。

家长和孩子,任何一方情绪不平和,不适合多说。

所以,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水,聊聊天。轻松愉悦的氛围下,适合沟通。


2、沟通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开始

家长平时要留心,孩子在哪些事情上消耗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孩子擅长什么。

家长以此为话题,打开孩子的话匣子。此时家长要注意,要以学习者的身份进入话题,一旦孩子感觉到家长足够虚心、诚心,成就感就来了。越有成就感,孩子就越喜欢向家长展示。

话题可以是孩子最近练习的曲目,可以是孩子目前正在追的一部电视剧,可以是孩子正在玩的一款游戏……只要是孩子感兴趣而你又不擅长的,都可以。

这个话题并不是我们的真正意图,只是一个开关。一旦打开了这个开关,无形中孩子对家长的信任程度会提升,有助于拉近亲子关系。


3、沟通中家长少说多听,以提问为主

当家长瞅准时机可以切换话题的时候,一定要以提问的方式切换。

比方说你和孩子正在讨论一部电视剧,你肯定孩子的认知:“主人公确实很聪明机智,又博学多才,居然能背下来那么多古诗词,我很羡慕。你们语文中没少学唐诗宋词吧?”话题开始转变,进入文化底蕴的探讨。

再瞅准时机,从一个人的文化底蕴探讨如何成为想成为的人。


以上是举例。家长和孩子沟通中,切记多提问,让孩子说。千万不要站在管教者的角度去论何是何非,那将再次关闭孩子的心门。

家长只管用问题引导孩子思考,孩子自己得出的结论才是TA想要的、会落实到行动上的。

有很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拉近亲子关系、沟通无障碍,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尤其是很多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已经到了冰点,破冰没那么容易。

好在亲子之间血脉相承,家长对子女的爱自然流淌。只要家长够真诚,孩子极容易接受改变后的你。

所以,如果孩子不愿意走过来,那我们家长就走过去。


学生在学校违纪,听到老师要通知家长,最常见的反应是什么?

“老师,老师,您别告我家长了,您怎么罚我都行。”

多数孩子拒绝让父母知情,是怕父母生气责罚,孩子因此会处于一种不安的状态。

所以,家长朋友们,我们应该成为孩子的“安全角”。当孩子在家长这里找到了安全,TA才愿意把所思所想告诉你。此时,家长才能更好的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找到人生的方向。

附带思考:给孩子安全,绝不是纵容孩子,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一定要分清。

你可能感兴趣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跟父母交流?不愿意和父母分享他们的小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