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侼论》:一本告诉你时间观与人生关系的书

本周为大家推荐一本特别的书,它的主题是时间,但并没有大家通常认为的时间管理技巧和法则;相反,它很不务正业地说起了人生的种种,包括该找什么样的对象,该怎样看待父母的催婚,该如何追求幸福的人生。

读完你会发现,在时间的标尺下,身边的一切都被囊括进来了,甚至你会觉得,“原来世界还可以这样看”。

它就是菲利普·津巴多的《时间的悖论》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生于1933年,并于1959年获得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心理学协会(APA)主席,科学协会主席委员会(CSSP)主席。他在斯坦福大学任教50余年,目前是斯坦福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

津巴多不仅进行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还致力于利用心理学帮助所有人,其研究涉及害羞、时间、生活英雄、男性问题等领域。他出版了《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等广受欢迎的相关教材,并参与制作了《探索心理学》系列节目,被誉为“当代心理学的形象和声音”。

由于他数十年来在心理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学协会为他颁发了西尔格德普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此外,他还因其研究荣获瓦茨拉夫·哈维尔基金奖。

约翰·博伊德(John Boyd),1994年与菲利普·津巴多结缘,作为首席助教参与对时间的研究。

01

阅读本书前,你可以先思考如下问题:

什么是时间?

你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吗?

我们知道,财富有价,但时间无价。人生是短暂且有限的,而时间是我们度过一生的媒介。如果不能地充分地利用时间,那么我们将付出沉重的机会成本。

我们对时间的态度形成了时间观。在生活中,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重大选择,都取决于我们的时间观。因此,关于时间的问题本质上就是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

在《时间心理学》中,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和他的研究伙伴约翰·博伊德对时间观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存在六种时间观:关注过去的消极时间观、关注过去的积极时间观、关注当下的宿命论时间观、关注当下的享乐主义时间观、关注未来的时间观、超越未来的时间观。此外,研究还发现:

1.你的时间观决定了你的人生观

2.偏激的时间观必会导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3.每个人都能够调整自己的时间观,从而拥有平衡的时间观。

适度的未来时间观加上当下时间观,再辅以固定的积极怀旧时间观,这就是理想的组合时间观。如果你能根据情境灵活地转换时间观,就能有效地利用时间,拥有高效、健康的生活。

02

时间观:对时间的态度

有人愿意活在当下;有人喜欢憧憬未来;有人追忆缅怀过去。不同的时间观,人生的决策思路不同,生活的轨迹也不同。

时间观的三个维度:过去、现在、未来

时间观的关注点分类

关注过去的积极观:体会过去生活中的幸福感、快乐感

关注过去的消极观:追忆过去生活中的不愉快、不高兴

当下的宿命主义:现在的不容易就是我的命,我认命

即时享乐主义:今朝有酒今朝醉

关注未来:为了未来的幸福生活拼命加班、拼命工作

关注超未来:对生命有另外一种看法的人群,重视灵魂、来世,与众不同

时间的悖论

为了将来能过得更好,拼命工作以至于将身体累垮,错过与一家人相聚的美好时光。不断的回忆过去的不如意,活在痛苦中,无法过当下的幸福时刻。

最优时间观组合参考

强烈的积极怀旧: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体现幸福感

适度的目标导向:为了明天更美好,今天我要做什么

适度的享乐:享受当下的阳光雨露,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一点点的消极怀旧:总结人生的经验教训,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一点点的宿命主义:做不成一件事,不一定是自己做不到位,还有天时、地利等因素,导致的阴差阳错,所谓的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不要把问题归咎于自己而丧失自信心。

“人生不过是一段时间,你使用时间的方式,是你重塑自己的方式”——津巴多如是说。当然每个人有自己的最优时间观组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修改。当我们陷入某一个时间观并发现偏离后,需要重置我们的时间观组合,这种时间观结合自己的优势就显得很必要。

03

《时间的悖论》书摘

18世纪,在罗马的西班牙大阶梯的尽头,在一间毫不起眼的教堂——康契吉欧尼圣母教堂(后又称"人骨教堂")那幽暗、尘封的地下室里,一群隐秘的教徒为了纪念时间的重要性,建造了一座阴森恐怖的纪念堂。

就像圣彼得教堂一样,康契吉欧尼圣母教堂逼仄的墙上也覆盖着一小块一小块的小片,它们组成一幅幅整体的马赛克图案。和圣彼得教堂不同的是,那些用来装饰康契吉欧尼圣母教堂的狭小空间的小片块,不是彩色小玻璃而是褪色的人骨。成百上千的人头骨堆砌成了教堂里罗马式的拱门,成千上万的人脊柱骨拼成了错综复杂的曼陀罗图案。

那些更小的,也许是人的手骨或脚骨,则被装上电灯泡,做成了吊灯。一具完整的小男孩的骸骨,被挂在了天花板上,他的手上托着代表公正的天平。还有穿戴整齐的僧侣,他们的皮肤已经干枯但衣着仍完好无缺,他们保持着沉思的姿势,见证着永恒。这绝对是一个奇观:可怕,却又迷人万分。

圣方济僧侣,以他们那独特的像卡布奇诺(一种表面覆盖奶泡的咖啡)一样的帽子而著称。他们把4 000位已经去世的教友,重新葬在了这个地下室,因为那些逝者之前安息的场所已经变成了新的建筑。

尽管内容神圣庄严,但这个近乎超现实的、布满了骸骨的圣方济僧侣地穴,给人一种好莱坞电影剧场的感觉,或者像一场极其出众的万圣节展示。对于大多数的游客而言,这个地穴只是一个景点,并不是一个用来沉思的地方。

每年从中穿梭而过的游客,在这些逝者面前,也没有比他们在附近的梵蒂冈博物馆的艺术品面前表现出更多敬意。

那些并不急着奔赴下一个景点的人,则能感受到这个地穴的深层含义。例如,本书的另一位作者约翰·博伊德,曾经在圣方济僧侣地穴里参观过一个下午。

他发现在一堆骨头下面的地板上,写着这样一行题词:汝之今昔,彼之昨日。彼之今昔,汝之来日。

当他读到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时,过去与未来像潮水一样涌向当下。一瞬间,这些骸骨不再是神秘的历史文物,而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命定的旅伴、我们的同辈人。

400年的日出日落,15 000天的盛宴、饥荒、战乱与和平,也不能再将我们分隔开来,那些僧侣干枯的皮肤和象牙色的骨头,还有他们所说的中世纪的拉丁文,以及他们所穿的长袍,这些都已不再重要了。

尽管我们都具有非常出色的心理能力去忽视甚至去否认,但这行题词却让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我们活在这世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宇宙洪荒一眨眼的时间里,我们就会成为数以亿计的人类祖先中的一员——他们曾经活着,然后死去,最后跟我们眼前这堆骨头一样,难以区分。

这个地穴给了活着的世人关于最终命运的庄严警示。虽然罗马的其他景点展示了一些世界级艺术家的作品,但这个地穴则保存了生命本身的遗骸。

如果骸骨能说话,它们会告诉我们关于躺在这里的上千个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菲尔的故事。但这个地穴所传达的,并不是让我们为死亡做好准备的警告,而是一个深情的恳求——恳求我们让自己的人生富有意义且充实。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时间的侼论》:一本告诉你时间观与人生关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