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与“听话”辨

面对高的见识、好的想法、真的思想...真好的事情时,往往我会瞬间头脑短路,一切的一切此刻都不在眼里,眼里只有面前真好的事情,称赞与首肯的冲动淹没着心。

那一刻,周边的一切都静了。

因而,我不善听话,更不善说话。

图片发自App

追求更高的智慧是一种内心最本真的渴望。因这渴望,会不自觉无视周围的一切。这个毛病在求学期间就发现了,无奈即便过后再内心捶胸顿足、后悔发誓,一旦碰触到更好的真知,一切照旧。虽不似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但也是“爱智慧爱真理到无视一切”。

“说话”谁都会说。私下、小空间里说些吃喝拉撒的事情、闲时斗斗嘴生些嫌弃、八卦时说些流言蜚语、好奇时搬弄点是非、较真时唾沫星乱飞说服人...蝼蚁如我的小民也就将自个的“说话”本能用到极致了。但就这私人的本领,自己也总是搞岔。碰到见识高一筹,能说出令人信服的一番话语,继而表达出深刻思想的人...下意识追求“智慧真理”的心瞬间就被激活,白白生出不入流、不接地气、不懂事、不知趣、死都不知咋死的突兀话语,让旁观的听得不舒服,自己个还不自知。轻一点没有顾虑别人的感受,重一点无形中在树敌。

求真知的渴求心在好些时候就成为了死穴。

图片发自App

但是,对于身边发生的现象,却会生出抽离感。对于异常热闹的场面,瞬间脊柱上的血会朝上涌,由不得自己想凑上前去,凑上前去的瞬间,又会潜意识中抽离开来,突然就有种看着面前的人群、正在发生的事情、参与者各自的表情、偶发的一些细节...这一切似乎与自己又没有任何关系,有种说不出的隔离感。似有对着屏幕发生的一切,虽自己个在密切的关注着,若有冲动的感觉可与屏幕互动,互动也是真切的,有问题想聊也是真切的,沟通中互相打趣也是真切的;但真真的抽离感却也存在。

拷问过自己的心无数次,只要与渴求真知无干系,我就会很正常,亦会在一个相对的空间中正常思考,注意到周边的一切细碎的事情。感受身边人的情绪思路,顾忌更多的事情。

图片发自App

“说话”是一个公共空间的词,身份、地位、声望、权威性等修炼到一定级别,可升级为“讲话”。受众面一广泛,“说话”者就有了话语权,自a然权威性凸显。这些我都没有,当然就不具有话语权。至于今天午饭吃什么、做不做,这个是有发言权与决定权;但也不能太过分,比如十天半个月不做饭,那有人就会跳脚。

在某一公共空间拥有身份地位,自然在这一空间具有话语权,握有这一公共空间的共有资源,“说话”当然就管用;说的话犹如风向标一样,不会、不懂“听话”的自然会丧失获得共有资源的资格。某一时空,无形、有形的共有资源属于拥有话语权的人支配,说话者的身份背景、说话者的个性特点、听话者的身份位置、听话者的个性特点、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听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关系...林林总总的结构性构造。对于说话者同一句话语的听话者个体潜在反应,必然会构筑每个个体鲜明的特性。资源、利益、引导舆论、社会人身份...无形的氛围都在拥有话语权的人手里捏着,“听话”显得尤为重要,听话就是“服从”与“顺从”。

想起小时被老师训时,初始不懂,抬着头、懵懵的看着老师,竭力回想着到底那块做错了。致使老师越来越生气,说着“脸厚的跟城墙一样,骂时也不知羞愧、脸不变色心不跳”等等。后来,就学乖啦,大气也不敢出,努力的耷拉着脑袋、做出羞愧难当的表情,像拨浪鼓似的点着头,一定要做出自己犯了错的样子才能逃过一劫。“听话”者要明白自己的身份,一定要做到“说话”者愿意听到、愿意看到、愿意相信的话语、表情、动作,这样才圆满,才不失为一个好的配合者、聊天者。权力意识的丧失、奴性的养成过程,不过如此。近来,杨永信的特色治疗更是印证了“听话”的威力。

图片发自App

某一时空,拥有话语权的说话者,具有不容侵犯的权威性,听话者只有顺应时势才可“成功”转身为具有话语权的人。这是公认的流程。所以,一切标准的、智商够的社会人都应该都如此反应,做不到的,要不本就蒙圈、脑子不够数,要不就不在同一体系。我属于跨界的,就拧巴。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话”与“听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