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霸王别姬》中,葛优饰演的“戏霸”袁世卿对主角程蝶衣有这样一段评价:
“尘世间,男子阳污,女子阴秽,独观世音集两者之精于一身,欢喜无量”
粗俗一点儿说,就是“纯爷们”和“纯娘们”都不是美的最高境界。
又美又飒,性别混淆才“欢喜无量”。
就像可可·香奈儿任性的独身宣言:
“公爵夫人有很多,可可·香奈儿只有一个”
“宁可孤独终老,也要保持独立自由”
1883年8月19日,加布里埃尔·香奈儿出生在法国小城索米尔的一个贫穷家庭。
童年的香奈儿并不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她的父亲阿尔伯特是个走街串巷的小商贩。母亲出身农家,在一个有钱人家里当女仆。
然而,贫穷并不是香奈儿不幸福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她的父亲风流成性,从来不管妻儿,而她的妈妈在生下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之后,由于积劳成疾,32岁就早早离世。
妻子去世似乎也让阿尔伯特得到了解脱。他把两个儿子送进了农场,三个女儿送进了奥巴辛修道院。
然后就远走高飞,杳无音讯。
我发现,很多伟大故事的主角都有一个不堪回首的童年。
甚至在香奈儿成名之后,也一直在刻意隐藏自己的童年生活。但是不管怎样去回避,被父亲抛弃的事实都在她的刻下了一道终生不能愈合的伤疤。
18岁的时候,香奈儿被转到了位于穆兰的圣母玛利亚修道院。在这里,她学会了一些缝纫技术。21岁时,她去了当地一家裁缝店当女工。
穆兰是法国中部阿列省的首府,城外有很多驻军。在这里,衣着光鲜、俊朗帅气的年轻军官是女孩们最理想的交往对象。
不久,香奈儿开始跟她心仪的军官约会。他们开始出入各种酒吧和咖啡馆。那些在舞台上表演的靓丽女孩吸引了香奈儿的目光。
她发现,在这里唱歌跳舞可比在裁缝店当女工赚钱容易多了。
很快,她辞掉了裁缝店的工作,去了一家咖啡馆表演。
事实上,香奈儿会唱的歌实在不多,她只是喜欢被人关注和听到掌声的感觉。至于她会唱的歌,也只有两首,一首叫《公鸡喔喔啼》,另一首叫《谁看见了Coco》。
但是香奈儿长得确实迷人,所以观众还是给了她热烈的掌声,并且开始叫她“Coco”。
香奈儿索性就把“可可·香奈儿”作为自己的艺名,也就是后世大家最熟悉的“Coco Chanel”。
香奈儿在舞台上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艺名,她还俘获了一个男人的心--年轻的军官埃蒂安·巴勒松。
埃蒂安·巴勒松出生在一个富有的商人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对继承家族的生意并没有兴趣,更热衷于养马和赛马。
和香奈儿交往不久,他就从部队退役,购置了一处豪华庄园,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马术事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妇女只是二等公民,甚至连选举权都没有。上流社会的男人通常会和门当户对的女人联姻,作为情感的补偿,他们往往会供养情妇。
因为出身贫寒,情妇不可能成为妻子。她们的存在虽然是整个社会公开的秘密,但更像是男人的玩物和私藏品,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甚至不能在公开场合露面。
巴勒松此时并未结婚,但他明确地告诉香奈儿,她的角色只是情妇。并且,香奈儿搬进庄园以后才发现,巴勒松的情妇不止她一个。
或许源自与生俱来的对于自由生活的渴望,香奈儿和其他情妇并不一样。
首先,她并不贪图钱财,对情妇们的敛财伎俩非常鄙视。更令巴勒松惊讶的是,香奈儿对喜欢女人们的娱乐方式也不感兴趣,她更喜欢独处。
她的穿着打扮也和那些花枝招展的女人不同,虽然简单而又朴素,但却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
闲逸、奢靡的生活开始让香奈儿觉得烦躁不安。她意识到这种被动的寄生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直到她发现了一种能够释放精力的方式--驯马和赛马。而巴勒松也很愿意教她骑马的技术。
不久,她就成为了一个技术娴熟的骑手,并且还学会了马球。
她借鉴了只有男人才会穿的衬衫和马裤,为自己量身改造了一套更适合运动的套装。当她穿上这套服装在马场上驰骋,所有人都看呆了。
那是一种女性从未被发现的另类美感。
但这并不足以打消香奈儿内心的不安。
此刻,她是巴勒松的一件高级奢侈品;未来,或许就是被抛弃的命运。童年的经历让她对“抛弃”异常敏感。
比起眼前富足的生活,她更需要的是安全感。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安全感。
她向巴勒松提出,要开一家帽子店。
当时女性戴的帽子,在风格上都非常浮夸。各种羽毛、水果、标本、甚至还有鸟。
好像帽子上的元素越多,就越能彰显自己的社会地位。但是这种雍容华贵在香奈儿看来是非常可笑,不仅摇摇欲坠,对女性更是一种折磨。
而香奈儿制作的帽子,简约耐看。这让戴惯了花边饰品的贵妇们眼前一亮。所以帽子店一经开张,生意就异常火爆。
声名鹊起也让香奈儿遭遇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奥瑟·卡佩尔。
卡佩尔是巴勒松的朋友,也是富家子弟。但是和巴勒松不同,卡佩尔是个精力旺盛的实干家,一方面经营自己的煤炭生意,同时对香奈儿的事业非常尊重,并且对她追求自由的勇敢行为大加赞赏。
很快,两个情投意合的年轻人相爱了。这段感情虽然伤害了巴勒松,但巴勒松还是选择了接受。
在卡佩尔的鼓励和资助下,香奈儿的生意越做越大, 他们在有着“巴黎第一区”美誉的康朋街31号租了一个更大的店面,并且把经营范围从帽子扩大到服装和珠宝。
时至今日,这家1910年开业的百年老店仍然是香奈儿的总部,迎来送往全球的朝圣者。
如果说巴勒松把香奈儿从底层社会带到了上流社会,那么卡佩尔则重新启发和塑造了香奈儿的品位,让她从一个外省姑娘融入了巴黎这座时尚之都。
在这段感情里,她完成了一个服装设计师和品牌服饰商人最关键的蜕变,也因为爱情变得更加性感自信。
1913年前后,香奈儿在法国的度假胜地多维尔又开了一家新店。
为了适应这里的休闲需求,香奈儿设计出一套宽松透气的套头衫、齐膝亚麻裙以及大口袋长款外套。
人们第一次意识到,高品位的时尚服装也可以作为日常的穿搭。她的服装店迅速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成为了通勤女性的必备装束。
1914年,一战爆发,战争让女性的身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做好后勤保障,她们不得不放弃精致的打扮,选择更加中性、更加实用的工装裤和风衣。
这与香奈儿“简约”和“耐用”的时尚理念不谋而合,她顺势设计出了几款美观实用的长夹克、亚麻裙和水手衬衫。而最著名的,是她推出女装长裤。
在那个女性只穿裙子的年代,香奈儿的女装长裤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最终,时尚界选择了接受,并且引领了一场女装的“性别”革命。
事业的蒸蒸日上也让香奈儿结识了更多上流社会的人物,比如艺术家、商人。
这些人际交往无形中也提高了香奈儿的艺术品位,并把她的设计风格和理念带到了更高的层次。
1915年夏天,香奈儿的第三家精品店在法国度假胜地比亚里茨开业。
到了1916年末,“香奈儿时尚”已经是一家拥有300多名员工的知名品牌。与此同时,她做了一件意义非凡的事--从自己的账户拿出30万法郎还给了卡佩尔。
但是,她与卡佩尔的关系却出现了裂痕。
此时的卡佩尔已经是英法联军内部的高级官员,负责英国和法国政府高层之间的联络工作。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卡佩尔结识了一位英国男爵的小女儿戴安娜。
戴安娜是一位天真烂漫的贵族小姐,和香奈儿展现出的独立强势相比,这更能激发卡佩尔作为男人的保护欲。
陷入矛盾的卡佩尔最终还是选择了和戴安娜结婚,并且向香奈儿坦白了一切。
再次被抛弃的香奈儿开始变得日渐憔悴和虚弱,工作也陷入了停顿。
而在1919年,卡佩尔在一场车祸中丧生。
在卡佩尔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香奈儿都将卧室布置成黑色。每到夜晚,她就把自己一个人关在里面,让黑暗抚慰她受伤的灵魂。
此后,香奈儿的服装开始大量使用黑色,并由此设计出了那件著名的“小黑裙”。
在此之前,黑色的衣服只有在葬礼上才会用到,但在香奈儿设计出“小黑裙”之后,黑色便成为了现代女装的经典颜色。
以香奈儿的性格,她并没有陷入对卡佩尔的哀思中不能自拔。不久后,她又找到了新的男伴--有流亡的俄国大公德米特里,也有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公爵。
并且每一段感情似乎都会带给她新的设计灵感。
在与德米特里相恋时,她了解了俄国宫廷香水的调香方式,经过自己的反复实验,创造了经久不衰的“香奈儿5号”。
5号香水从诞生那天起就广受欢迎,尤其是当玛丽莲·梦露说出那句“睡觉时我只穿香奈儿5号”时,它显然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香水。
至今,这款香水仍然是香奈儿公司最赚钱的商品。在全世界,每30秒就卖掉一瓶。
这一时期,为香奈儿工作的员工超过了3000人。她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时尚女王。但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二战期间,香奈儿的情人是一名纳粹军官。而这段恋情,险些给她带来牢狱之灾。
就像我们在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看到的那样,二战结束后,很多和德国人恋爱的法国女人都被剃头乃至当街羞辱。
有一种传言说是她的好朋友之一,英国首相丘吉尔从中说情。香奈儿在被逮捕的几个小时后,就被保释了。
但是不管怎样,因为这段恋情,香奈儿在法国成为了不受欢迎的人。
1945年冬天,62岁的香奈儿听从律师的建议,暂时离开了法国,搬到瑞士洛桑定居。
可可·香奈儿的故事就到此结束了么?
并没有。
有人说,时尚的本质是轮回。昨天抛弃的,明天又会变成新的时尚。
在香奈儿离开法国的日子里,时尚界最有名的设计师是克里斯汀·迪奥。
1947年的一场时装秀让他名声大噪。
他把香奈儿十分讨厌的束身衣服又穿回了女人的身上。
对于这种“反潮流”,香奈儿公开表达自己的不满,认为迪奥、纪梵希这些男性设计师是典型的直男审美,是时尚的倒退,重新把女人的身体变成了美丽的摆设。
为了捍卫自己的风格和理念,1954年,71岁高龄的香奈儿宣布重返时尚界。
但是人们并不看好,在时尚圈,她已经是个奶奶级的人物。
现实也印证了人们的这种不看好。
1954年5月5日,香奈儿复出后的首秀拉开帷幕。T台下挤满了人,大家都对这场时装秀充满了期待,毕竟她已经十年没有推出新的服装系列了。
随着模特一个一个出场,人们的情绪从亢奋中渐渐平复,接着,失望开始滋生蔓延...
经历了战争、重返和平的人们,显然更需要迪奥带来的视觉刺激。
香奈儿的简约、自然,加上模特们过于“平坦”的身材,只会让人觉得“性冷淡”,甚至有些无聊。
东方不亮西方亮。香奈儿设计的新品在欧洲遇冷,但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国,却大受追捧。
美版《VOGUE》杂志的编辑贝蒂娜是个法国人,也是香奈儿的忠实粉丝。她邀请当时身价最高的模特苏西穿着香奈儿服装拍了一组照片,刊登在杂志封面,引起了很大反响
美国的精英女性们纷纷前往巴黎,寻找香奈儿的新款服装,因为只有香奈儿“懂得尊敬她们的身体和内心”。
康朋街31号又恢复了往昔的热闹,香奈儿的脖子上又刮起了剪刀和皮尺,对她来说,这是一份再熟悉不过的工作,除了岁月在流逝,一切没有什么不同。
1971年1月10日,香奈儿在丽兹酒店的套房内安然离世,终身未嫁。
这篇文章的题目,我想了很久,最终选择了“性别”革命。
回看可可·香奈儿的一生,事业上,她始终坚持自己简约、自然的设计理念。人格上,她的自信和独立也赢得了男人的尊重。
服装只是一个载体,香奈儿品牌传达的不畏世俗拘束,取悦自己的价值观才是真正的精神内核。
时尚不能长久,而风格可以永存。
全文参考资料来源如下:
【1】苏兰多.加布里埃尔·香奈儿:一个孤独女人的故事【J】.鸭绿江,2021年第1期P102-P118
【2】张玮.历史的温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P3148-P3180
------------------------------
公众号:说书人老张(ID:ssrlz88)
B站:说书人老张
知乎:说书人老张
:说书人老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