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上一篇我们解释了市场是如何运行的,我们知道市场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来引导资源的配置。市场上的供求最终会达到一个均衡的状态。现在我们要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去佐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的结果是合意的。w

1、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对一件物品的支付意愿,减去实际支付的价格。比如我对踢一场足球的支付意愿是100元,而我实际支付的价格可能在20元,那么我就得到了80元的消费者剩余。在投资中支付意愿就类似生意的价值,实际支付的价格就类似股价。当价值大于价格的时候买入,我们就可以获益。

我们可以用需求曲线来表示市场上每个人的支付意愿,因为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着消费者的边际支付意愿。当价格高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时,人们就不买,当价格低于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时,人们就购买。这样,市场上消费者剩余就等于需求曲线以下,价格以上围成的面积。当市场价格降低的时候, 消费者剩余会增加。一方面,原来以高价购买的消费者得到更多的优惠,另一方面,价格降低带来了一些新的消费者。

2、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是供给者出售一件物品得到的价格减去生产成本的剩余。简单理解就是收入减成本后的利润。比如卖出一个冰淇凌的收入是2元,投入的成本是1元,那么生产者剩余,也就是利润是1元。

我们可以用供给曲线来表示市场上每个卖者的生产成本,当价格高于成本的时候,企业就增加生产,当价格低于成本的时候,企业就减少生产。生产者剩余是价格以下,供给曲线以上围成的面积。当价格升高时,生产者剩余因为两方面增加,一方面是原先以低成本可以生产的企业获得更多的收益。另一方面是价格升高后,原来成本较高的企业现在也可以买入生产。

3、市场效率

消费者剩余加上生产者剩余叫做总剩余,也叫市场福利。衡量这个市场上供求双方获得的总利益。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支付意愿-价格+价格-成本=支付意愿-成本。所以,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资源配置,将物品分配给支付意愿较高的人消费,将物品分配给可以较低成本生产的企业。这样总剩余就最大化。那么当市场达到均衡的时候,是否就是市场效率最大的时候呢?是否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物品的销售来增加总剩余呢?

我们假设产量位于均衡的左侧,也就是产量少于均衡量的时候,这个时候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大于企业的生产成本,所以多生产就可以增加总剩余。我们再假设产量位于均衡的右侧,也就是产量多于均衡量的时候,这个时候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小于企业的生产成本,所以少生产可以增加总剩余。最终,效率最大的点就是市场均衡的点。

所以,竞争市场上的每个消费者和供应者根据自己的利益驱使行动,最终达到了效率最大的资源配置。效率是将蛋糕做大,决策者还要顾及平等,平等是将蛋糕切成小块进行分配。这里不讨论平等问题,仅使用福利经济学工具验证市场是稀缺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

综上,通过福利经济学的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总剩余等工具佐证了市场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但这里有两个假设,第一个我们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但在一些情况下,市场上可能只有1、2个卖家,这就出现了市场势力,就像后面我们要说的,市场势力会扭曲资源的配置,使得产量少于均衡量。另一个假设是,我们只关心买卖双方的福利,在一些情况下,双方的交易还会影响到第三方的利益,比如污染,生产纸和消费纸的人不太关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而这些废料会污染环境,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这就是外部性,外部性是一种成本,单靠市场无法有效的反映这种成本。但现实中,市场总是最有用的工具,我们应该合理使用市场工具进行资源配置,同时我们将利用本章福利经济学工具对政府政策进一步分析,比如下面两章要介绍的税收和国际贸易。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七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