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一如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原创  山顶洞人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解析:

      还是先看译文:想要治理天下,却又要用强制的办法,我看他不能够达到目的。天下的人民是神圣的,不能够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本性而加以强力统治的,强力统治天下,就一定会失败;强力把持天下,反而会失去天下。世人秉性不一,有前行有后随,有轻嘘有急吹,有的刚强,有的赢弱;有的安居,有的危殆。因此,圣人要去除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行为。

      译文从文字的角度看,没什么大问题,但看看整个译文的内容,就有点不成文,因为前后的内容不太搭界。如果它不是《道德经》的译文,而是某个学生作文中的一段,估计会被语文老师批评了。但因为是《道德经》的译文,大家就只好附和着,我们总不能说老子写得不好吧。

        事实上,老子写得确实没问题,问题在于我们理解错了。“将欲取天下而为之”的“取天下”是什么意思?我们被儒家的思想禁锢太深,以至于鼠目寸光了,说到“取天下”就一定是打下一片疆土,当国王了。而老子的“取天下”则是要拿下十法界,也就是要悟道、成道!“而为之”是有为法,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穷极天下所有的有为法也取不了天下,所以说“吾见其不得已。”

      什么是“神器”?别去想神话故事里的法宝,也别去想网络游戏里面的装备,这个“神器”就是“道”。这似乎更让人搞不懂了,那就这么看吧,既然一切都是“道”生的,那十法界的一切事物当然也都是神器了,连驴屁都是,没有什么不是神器的。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独立存在于宇宙空间的,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且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或者说存在的都是合“道”的,所以都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不要用我们的心意识去干涉它们。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我们六道众生不管高低贵贱,一辈子只做两件事:“为”和“执”。所有动意识做的事都是“为”,只要有这个小我在就是“执”,所以也叫“我执”。我们总是认为肉身是我的,家人、财物、朋友、公司等等都是我的,而且绝大多数还是有法律依据的,于是,一辈子就为了我的这些东西忙碌,直到最后两手空空而走。所以说,人生路注定是一条失败的路,只是失败的方式不同而已。

      “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这四对仅仅是举例,说明物质世界的事物都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一天到晚用自己的心意识去分辨事物,不是落在这边就是落在那边,永远没个消停。这里举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上文的“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我们不管落在哪边都是失败,也就是说,成功的希望是零!因为我们本身就处在颠倒梦想的六道轮回中,想在梦里寻找真实,不还是梦么!

      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表面意思是要把事情的好坏、利弊看清楚,不要走极端,要走在中道上。如果仅仅做到这样,只能算儒家的圣人,而老子的圣人是“道”的化身。从相上说,“去甚,去奢,去泰”就是做减法。逐步消业直到归“道”;从根本上说,“去甚,去奢,去泰”就是“无二相”,也就是没有分别心了。我们平时不是老教训别人不要有分别心吗?自己先“去甚,去奢,去泰”吧。

      若问,六祖慧能不是也强调不要有分别心吗?他说:“世人若修道,不见世间过,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是左”,这又怎么解释呢?“不见世间过”是要我们不要着“世间过”的相,而是要回来“觉”谁在“见”,在本觉的状态下,该出手时还出手!“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是左”,就是他动(妄想)我不动,我动就错了,就是凡夫。总的来说,这首偈子就是要我们常在觉中,也就是常不离佛!所以,解读佛道经典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字名相上说来说去,不能离相而了达真实义,哪怕说得天花乱坠也一文不值!

        特别补充:这里着相的说说神器。对于《西游记》里面的各种法宝,大家一定以为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神话,其实不然,首先这个作者本身就是成就者,再说那些法宝都是可以真实存在的,当然是虚态的。修行人修到相当层次后,如果有什么使命,也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法宝,不要以为法宝只是个厉害的工具,它们都是生命体,而且是有智慧的生命体,不仅可以执行主人指令,还可以主动做该做的事情,甚至可以根据工作的需要,临时变化成全新的形象,产生全新的功能。我说这个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法界太大,太神奇,我们呆在这个微尘一般的地球上稀里糊涂的活一辈子,真的有意义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佛道一如道德经》第二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