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念黑白

据说围棋是产生于古代中国尧舜时期,其最早的记载来源于先秦典籍《世本》:“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围棋在古代被称为手谈,奕棋双方以落子交流对人生,对棋道的理解。

民国年间,军阀混战,时任北京政府国务总理的段祺瑞十分喜欢下棋。为此养了一众顶尖棋手。每周日早晨,众人都会齐聚段府与段祺瑞一起下棋,之后吃早饭,这已经成为惯例。

一天,棋手顾如水带来个约摸十一二岁的少年与段祺瑞下棋。看其是个孩子,段祺瑞一心只想下快棋,不料,那少年抓住他的破绽,还是赢了那盘棋。

谁都知道,大家之所以故意让着段祺瑞,无非是为了讨好他,可如今,段祺瑞却输给了一个毛孩子。颜面扫地的他一个人进屋去了,再没出来。

金庸曾说,古今中外最佩服的人,“古人是范蠡、张良、岳飞。今人是吴清源、邓小平。”

这个围棋少年正是日后书写了传奇一生的“昭和棋圣”吴清源。

生于中国

1914年吴清源生于福州。或许是由于出生那天正好遇上洪水的缘故。无论是他的正式名字“泉”,还是他的字“清源”都与水有关。

早年间,作为福州四大家族之一的吴家家境殷实。吴清源的祖父吴维贞在清朝原是浙江省的一个道台,后又获得盐的专卖权。


由于家境宽裕,吴维贞经常捐钱做善事。据说福州有一座涌泉寺,吴维贞就曾捐赠过柱子。日本的空海和尚就曾来过此寺。

吴清源的外祖父张元奇曾伺候过西太后,官位“御史大夫”,后来被贬。再后来,成为徐世昌的家臣,最后官至满洲奉天省长,之后隐退。

当时中国有钱人家有这样的习惯,一般是把长子和次子送到美国或英国留学,而把第三个儿子以下,则是送到日本留学。吴清源的父亲吴毅作为五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赴日留学。

在日本,吴毅极其喜爱围棋。回国时,带回了许多日本的棋谱和棋书。吴清源作为吴毅的第三个儿子出生后不久,一家就搬去了北京。

不停更迭的政府让吴家有时不得变卖家产维持生活。在官场上,不善溜须拍马的吴毅,经常是上两三个小时班就赶回家,与工作相比,他更重视对兄弟三人的教育。

围棋启蒙

吴清源儿时接受的是很正统的儒家教育。由于比大哥二哥小了几岁,学习四书五经很是辛苦,常常要学到12点,如果复述不出来,就要挨父亲的竹板子。

不知是谁后来说了一句:“即使用清朝的教育方法也没用”,曾留过学的吴毅这才改变了教育理念。

7岁时,吴清源开始学围棋,因为父亲在日本留过学,对日本围棋很了解,还邮购了许多棋书。有幕府末期的棋圣秀策的百局棋谱,也有“方圆社”发行的《方圆新报》合订本。因为原来得过疝气,不能进行剧烈活动。就这样,吴清源练棋从早到晚,一只手累了,就换另一只,看不懂日文,就由父亲读给他听。其过人的天赋,棋谱基本上摆一遍就全记住了。因为长时间地持续拿沉重的棋书,两只手的中指都变形了,略有些弯曲。对于吴清源来说,比起念四书五经,因为进步得快,学围棋是件快乐的事。

父亲吴毅看其天赋过人,常常把他带到“海丰轩”棋社,想要着重培养。

可世事无常,1925年,33岁的吴毅因为肺病去世。吴毅去世前三天,把兄弟三人叫到跟前,他把练字用的字帖给了大哥,把小说给了二哥,而交给吴清源的是一枚棋子。

东渡扶桑

为了生活,11岁的吴清源常常靠与人弈棋赚钱,之所以去到段祺瑞的府上,是因为段祺瑞答应每月供给100大洋作学费。没过多久,吴清源这个“天才少年”的名号就已经响彻京城。

1926年,一个叫山崎有民的日本人发现了这个年仅12岁的天才。他给在日本的濑越宪作三年间写了五十多封信,想要吴清源去日本学习围棋。当时中日关系趋于恶化,为了吴清源东渡日本,不仅有后来成为首相的犬养毅对其作了人身安全的保障,也有大仓喜七郎财阀的资助。

经过棋力考察后,虽然亲戚都极力反对,但最终吴清源在1928年14岁时乘坐”长安丸”东渡扶桑。

初到日本,日本棋院给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不少人认为吴清源是“秀策再世”。

14岁的吴清源初到日本,对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他一次将日本的“祭”的祭奠活动中一个抬神舆的仪式错以为是中国的葬礼,那时还想着“这么沉的棺材,这么热闹的葬礼啊!”

围棋上的学习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一盘盘测试棋轮番而来,吴清源每次都会拼命去下。从1928年的第一盘棋到1929年,一共下了22局,13胜7败2和。

他也有过许多痛苦的时刻。每当那时,他就会背诵白乐天的诗: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1930年春天,开始参加段位赛。春季赛7胜1败,秋季赛8战全胜。升为四段。

1930年一共下了39盘棋,31胜6败2和,1931年下了42盘,35胜5败1和,1盘打挂......

新布局,惊天下

1933年10月,已经在日本棋坛名声大噪的吴清源与本因坊秀哉名人的对局更是震惊了棋界。这盘新旧争锋的对局惹来大量关注。

在日本桥的旅馆里,19岁执黑棋的吴清源第一手就下在了“三三”。本因坊一直把“三三”称为“鬼门”是禁着的。第二手“星”,第三手“天元”,前三手的性质都是各不相同的,将它们放在一起下的这个奇怪的布局着实令人吃惊。三三·星·天元后,他又占据了包含天元在内的四个星,形成一个正方形的模样。这是吴清源研究的新布局。


已经六旬的秀哉从没见过这种阵势。“打挂”就是中断比赛,这盘棋名人打挂了13次,秀哉一遇到困难局面,就说头疼宣布打挂。直到160手,秀哉下了妙手,才以2目胜。这一局棋下了三个半月。

对于秀哉下的妙手后来也有许多争议,有不少人认为是其弟子前田陈尔想出的。


至于金庸的《历史性的一局棋》,更是说得活灵活现:

许多年后,曾有人问吴清源:“当时你已胜算在握,为什么终于负去?”(因为秀哉虽然出了巧妙的第160手,但吴还是可以胜的。)吴笑笑说:“还是输的好”。这话说得很聪明,事实上,要是他胜了那局棋,只怕以后在日本就无法立足。

精神信仰

吴清源不仅仅执着于围棋,对信仰的追求也充满热情——可以说信仰方面对吴清源更为重要。有几年甚至为了宗教舍弃围棋。

中国有个宗教团体叫“红卍会”,其教义就是“道”和“慈”1935年,吴清源加入红卍会。因为懂得中日两国语言,他帮助红卍会把写满教义的小册子翻译成日语。后来,吴清源跟随玺宇教的玺光尊开始了流浪般的修行,就这样度过了战后四年。

吴清源和玺光尊在一起的四年里,在他可以看作是一种修行。

在其自传《天外有天》中吴清源表达了其在棋中悟道,在宗教中达理的平生追求:

我始终不渝地将围棋和宗教信仰作为生命的两大支柱,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风雨兼程地走了过来。因此,我一方面作为棋士,在残酷的胜负世界中奉行武道;另一方面,吸收了红卍会的宗教思想和东方哲学思想,并将其作为人生的指南而自我培育出丰富的精神世界。我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披荆斩棘地踏出了一条文武双全的道路。因此,对我来说,胜负与信仰,如同人离不开水与火一样,缺一都不可。

悬崖上的白刃格斗——升降十番棋

“吴清源时代”真正的开创,是从“升降十番棋”开始。

在围棋上,战前战后的升降十番棋是以棋士生命做赌注的。25岁时,吴清源升到七段,当时独具慧眼的读卖新闻社舍长策划了“升降十番棋”。


升降十番棋是江户时代就有的十分刺激的比赛,其激烈程度绝不亚于真刀实枪的对拼。德川幕府的时候,设立了“棋所”并产生了本因坊家、井上家、安井家、林家四大围棋门派。为了争夺第一人的名人“棋所”,相互之间要下被称为“升降棋”的比赛,因为名人棋所只能有一人获得,所以比赛的火药味十足。

十番棋如果被领先了四盘,就要被“降格”,就是说以后和同一位棋手下,就要失去平等对局的资格。也就是说,一旦被降格,那么比起原先同等的棋手,地位就要矮一格。所以这是关乎一名棋手名誉的严酷比赛。

围棋评论家安永一先生曾开玩笑说:“扔一块石子,就能砸到一名九段。”

十番棋是在镰仓(神奈川)的名刹建长寺、元觉寺还有鹤冈八幡宫等地方下,所以后来被称为“镰仓十番棋”。


从1939年到1956年,将近20年时间,吴清源和日本最强棋士进行十番棋升降赛,都把对手一一降格,横扫千军,超迈先贤,雄踞“天下第一”,开创了围棋历史上的吴清源时代。

隐退

1942年,吴清源升为八段。在日本最强决定战中,最后争夺冠军的是吴清源和木谷实。1958年4月末两人最后以吴8胜2败获得冠军。

1961年8月,吴清源被一辆高速行驶的摩托车撞倒,随即昏迷。由于摩托车事故所留下的后遗症,在以后的棋力逐渐减退,直到1984年,70岁古稀之际,其选择隐退。


人们为其举行盛大的隐退仪式。会场“平安间”来了800多人,十位棋手轮流与吴清源下一盘棋。当桥本宇太郎第一手下在天元,会场沸腾起来。数十年前,19岁的吴清源对战秀哉时所下的布局,数十年后成为年近古稀的吴清源隐退的开篇。

在晚年生活中,吴清源着重于培养新生代力量,不仅有林海峰这样的“史上最年轻名人”,也有芮乃伟这样的世界顶尖女棋手。其对“21世纪围棋”的研究更是对推动围棋国际化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2014年11月30日 ,吴清源在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内去世,享年100岁。

中的精神

围棋棋盘由19条线组成,以天元为中心共有361个交差点。黑白双子在方寸之间创造着无限的可能。毫无疑问,吴清源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人物。


导演田壮壮曾说:“吴清源并不能算在人类这个行列中,他的世界和我们在一个物质层面,但不在一个精神层面。”

纵观吴清源一生,他曾在溥仪面前下过棋,也曾经历过东京大空袭……其100年的人生经验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其中最重要的无外乎“中和”二字。

《礼记·中庸》中曾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这个字,中间的一竖将口字分成左右两部分,这左右两部分分别代表着阴和阳。而阴阳平衡的那一点正好是“中”。在围棋上,中和棋盘上各个子的作用的那一点,就是正着。


吴清源与诺奖得主川端康成有着至深的友谊。一次川端康成问吴清源,围棋的真谛是什么?吴清源直白答:“围棋基本上是一种技术。”川端顿时哑然,太扫兴了。当然,事后吴清源留下了更重要的一句,“围棋的真谛是调和。”

在棋盘上,几百只棋子每一只都有关联,复杂至极。这就如同人生这盘大棋局,要从整体上去思考。不止于计算某个角部的得失,或许开始可以让对手占点便宜,然后取得全局上的优势,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也就是说,目标不是局限于某个焦点,而是应该很好地保持全体的平衡,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去看待。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思想去看待整体的平衡。

“一阳来复,复旦天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万物是像季节一样盛衰轮回,用“中和”的方法就能把握这亘古不变的规律。

对于我们来说,多些大局观,少些冲动和戾气,我想,这是“中和”最实用的表现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执念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