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你揭秘,别人家孩子的父母是什么样子?

作为家长,你难免感怀,为什么优秀的孩子总是别人家的?

你看,都是小豆丁一样的孩子,为什么有的孩子就是优秀的、不让人操心学习的、有自驱力追求更好自我的?

前段时间,正面管教讲师智库年会上,百多名讲师聚集在一起,互相讨论家长工作坊的开展情况,发现个有趣的数字现象:5、1、99。愿意学习的家长,永远是人群中的5%。家长只要改变自己1%,孩子就会改变99%。

这些5%的父母就是“别人家的父母”,说白了也很简单,就是高级的妈妈、能够培养出优秀孩子的妈妈,也有一些固定的特点和属性:

 高级的妈妈,总认为自己是需要学习的,这样的妈妈通常会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 不怎么高级的妈妈,总认为孩子是需要学习的,这样的妈妈往往奋战在每天看着孩子写作业的第一线,左邻右舍对她们的“怒吼声”习以为常。

一个自己每天不学习和读书的妈妈,能够培养出一个热爱阅读、博览群书的孩子,你信嘛?

一个自己经常负面情绪爆棚、不停抱怨的妈妈,能够培养出一个积极向上、阳光灿烂的孩子?你信嘛?

还有,在吼声中能够诞生一个优秀的孩子,你信嘛?

反正我不信。


高级的妈妈是如何炼成的?我觉得很简单,以下三点足以。

1. 永远认为自己是需要提升的——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自己并不是自己期待的那个样子,却期许孩子成为自己期待的那个样子,这怎么可能呢?家庭教育,最忌讳父母把自己抬起来做高高在上的施教者。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一个方法,那就以身作则,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

正面管教讲师在推广免费讲座时,家长们会来听;但是一旦听到家长付费学习正面管教课程时,绝大部分家长都不买了--“给孩子的就买一个,自己的就算了,我可没工夫听课”。通常,我会劝说愿意学习的妈妈可以加入更高级的妈妈群——高级的妈妈往往时刻保持斗志昂扬的学习和提升状态,知道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怎样怎样,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树立榜样让孩子模仿。

为什么这么说?认为需要学习的不是自己,永远是孩子,这种想法中蕴含这两个底层逻辑:

▶ 第一是自暴自弃;

▶ 第二是不负责任。

大部分的妈妈不过是30不到或者30多的年龄,按照目前的人类平均预期寿命为78岁计算,生命还没有走到一半,就已经放弃学习和成长,随波逐流、自暴自弃。从未自己拿起过一本书或者听一门课,回到家后一边自己玩手机、刷抖音、追肥皂剧,却一边怒吼孩子不看书、不写作业、上课没有好好听讲。

发现孩子成绩不够理想,不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这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一些妈妈对这个问题的归因是,自己摊上了一个“倒霉孩子”——一切都是孩子的错,孩子不认真、不努力、注意力不集中、不好好念书。只是,谁家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优秀的?优秀是在点点滴滴积累中形成的习惯。只是这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来源于什么呢?

别人家的孩子,是别人家的父母培养出来的。所谓“引导”,不过就是身教大于言传,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大概率上孩子更做不到。

2. 把自己的日子过明白,拥有强大的内心、独立的灵魂,为社会创造价值

这么多年观察,我发现经常找我探讨家庭教育问题的,往往都是高级的妈妈。她们善于观察、往往见微知著,容易发现问题。发现问题的时候,也不会一味埋怨孩子,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说得直白一些,高级的妈妈无论处于什么年龄,早已经把那个年龄的日子过得明明白白、有滋有味。悉心观察一下周围的朋友,把日子过得明白的妈妈,往往都拥有强大的内心和独立的灵魂——她们理解并践行纪伯伦所说: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高级的妈妈首先把自己,活成自己,而不是活成一个角色——丈夫的妻子,或者孩子的妈妈。她们永远首先是自己,保有独立的生活,所以活色生香、各具特点——有的大气豪爽、行事风风火火,有的清爽干练、为人进退有度,有的精明凌厉、却无咄咄逼人,有的优雅精致、处处透着女人味,有的温文尔雅、又不失坚定柔韧——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让我在脑海中瞬间捕捉最美丽却又最贴切的词汇,形容她们。

这些来自天南海北、背景迥异的女性们,不仅仅是各自儿子女儿的好妈妈,更是在更大的社会范畴中扮演着各自的专业角色,为社会创造着价值。刚才我信手拈来的5位,有国家事业单位的二把手,有地区性服装企业的创办者,有新兴互联网教育企业的高管,有连锁国际幼儿园的HR负责人,也有中年转行、投身教育的创业者。

这样的妈妈,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又会培养出怎样孩子?

3. 热爱生活,永不抱怨

张爱玲一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简直道出了生命的真谛。无论是天皇老儿或是世界首富,也不能事事顺遂,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然而总会有一些妈妈把华美的袍穿出了无限味道;对星星点点的虱子或是心无旁骛一笑了之,或是不厌其烦精心摘除。也总有另一妈妈,每天诅咒虱子的存在,对那一袭华美视而不见。

我甚至见过有的妈妈的朋友圈,小一半的消息是骂老公、埋怨孩子的,转发各种怨妇文章,比如《母亲勒死5年级儿子后跳楼:孩子,妈妈不想杀你,可是没忍住……》。但是从头到尾,都没有反思过,作为一个家庭的女主人,其实是一个家庭整体氛围的主导者,家庭成员情绪的稳定器,一有问题就指摘其他家庭成员,长此以往,孩子会受到的影响是什么?

最后,满足一下你的好奇心,文中提到的5位妈妈朋友,孩子的年龄跨度从3岁半一直到15岁,3岁半的已是每日读书的小书虫、博览群书甘之如饴,理解力和表达力俱佳;凡是已经上学了的,学业表现都是一水儿“别人家的孩子”。

想要培养出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恐怕先要成为一个“别人家的父母”。

你可能感兴趣的:(向你揭秘,别人家孩子的父母是什么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