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不能一哭就抱”,这句话不知道毁了多少孩子【父母课堂】

这是关于能不能“一哭就抱”的话题

对于0-5个月的宝宝,妈妈一哭就抱,会宠坏宝宝吗?其实不会。因为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把婴儿出生后的4-5个月的时间称作“母婴共生期”,是比喻婴儿和母亲仿佛就是一体的,婴儿绝对依赖母亲,母亲的世界也仿佛只有婴儿,无条件地满足着婴儿。所以,妈妈才会本能地“一哭就抱”,这不仅不会宠坏婴儿,而且还会非常有利于发展婴儿的安全感,和对妈妈的信任感。

尤其对于未满月的宝宝,他们有很强的被怀抱、轻轻摇晃的需要,因为宝宝在妈妈子宫里就是一种被温暖的羊水包裹着随着妈妈的行动而轻轻摇晃的状态,宝宝很熟悉这种感觉,所以温柔地怀抱宝宝、轻轻拍晃,确实可以起到很神奇的安抚作用。同时,妈妈在抱宝宝时的微笑、抚摸、亲吻、愉快的歌声、欣赏宝宝的话语等,都非常有助于宝宝健康人格的发展。

当然,妈妈需要分辨宝宝哭声的原因,及时给与宝宝不同的照料,比如喂奶、哄睡、适时增减衣物、换新的尿不湿等等。同时,妈妈也需要知道:

1)拥抱只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妈妈可以通过更多照料、温柔的抚触、关切的眼神、与宝宝聊天、游戏等等方式去安抚宝宝,让宝宝更有安全感。

2)随着孩子年龄逐渐增长,孩子除了妈妈的怀抱,还需要接触其他亲人和朋友,需要开始探索世界。

妈妈要有意识逐渐引导孩子去亲近其他家人朋友,让孩子在拥有足够安全感的基础上去自由探索;让其他家人也有机会可以去抱宝宝,安抚宝宝,陪伴宝宝一起成长。

那么,如果祖父母还是认为“一哭就抱”会“宠坏”孩子,我们该怎么跟老人沟通呢?

先疏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再认同老人的动机和情绪。

我们总是听到老人这样说,肯定也不高兴。所以妈妈要先疏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比如可以对老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听到你这样说我,我觉得很委屈,也很伤心”;可以向爸爸或朋友倾诉,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只有妈妈听到老人那样说不再心烦意乱或者没那么生气的时候,才有更多的心理能量去同理老人的情绪。

认可老人的动机和情绪。在妈妈感觉好一点之后,妈妈可以尝试站在老人的角度想一想她的为什么这么说?她在担心的是什么?你会发现,老人是担心妈妈太辛苦,希望妈妈能多休息,当我们更加理解了老人内心的想法,是不是感受上会好一点?妈妈就可以对老人说:“我知道你是心疼我,怕我太累,我也会注意的,尽可能让自己多休息。”

告诉老人

会根据孩子的年龄“调整方式”

对于老人担心“宝宝长大了会任性、自我为中心”,可能是在担心妈妈一直这样“一哭就抱”,宠坏了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确实,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宝宝的哭会有更多不同的含义,作为妈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方式,比如当宝宝会走会跑会说话了,如果宝宝是通过哭来闹情绪,达到他的目的,妈妈就不能“一哭就抱”或者“一哭就满足”了。这样我们也更加理解了老人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告诉老人现阶段0-5个月及时回应和拥抱的作用,以及未来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不同哭闹的原因,来调整应对方式,请老人放心。

让老人有帮助地参与,

做我们能做的努力即可。

老人大多数时间都在做饭、洗衣等,在生活层面照料我们,他们也需要在“精神层面”,或者涉及到孩子的“养育层面”说他们想说的,他们也是孩子的长辈,是我们的亲人,他们可以发表言论,我们可以选择“怎么听”、“如何反应”以及“怎么做”。比如,微笑着听,点头,简单告诉老人:不会宠坏的,我心里有数,没关系的。谢谢妈妈。或者在妈妈吃饭等不方便抱孩子的时候,让老人抱一抱孩子,或让老人轻拍孩子给与安抚,让老人有帮助地参与进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宝宝不能一哭就抱”,这句话不知道毁了多少孩子【父母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