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退耕还林后,为生计打拼在异地他乡,今年为了照顾外孙上学,不得已又回归故里,感受到在新时期家乡住房条件发生的巨变,这一铁的事实彻底否定了“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这一世界性的谬论。
今天陪两位外地朋友登上家乡对面的沙洼梁顶,放眼瞭望,到处青山翠壑,绿茵环抱的村庄焕然一新,一座座砖混琉璃瓦房在骄阳下闪闪发光,宽阔平坦的硬化乡村公路上,出出进进的小轿车络绎不绝。这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比,形成天壤之别。
恍然间,几十年前的老家到处荒山秃岭,家家户户的房屋破烂得不成样子,很多倒塌的残墙断壁随处可见,这些凄惨的情景犹如潮水开闸般,从我的记忆中涌现出来。更让我刻骨铭心的是下雨天,老旧的土坯房漏雨不说,在风雨中飘摇的样子更是令人胆战心惊,今昔形成的明显对比,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
我家的住房还得从父亲迁居说起。1958年深秋,父亲担着不到三岁的大哥,和母亲从通渭县境沿途乞讨,寻亲来到固原县六盘山脚下的大湾公社武坪大队定居。当时这里居住条件主要是依山切崖挖的窑洞。
父母刚来寄住在二伯父家的一眼窑里。随后在离二伯父家较远的山脚下,挖了一眼新窑。在这居住期间两位哥哥和一位姐姐相继夭折,村里人都认为这地方不吉利。后来二伯父联系买了一家卖的旧房子,用拆过来的料,在离他家不远处盖起了一间南北走向的,长约六米,宽不足三米,只有一根杨木通檩的土木房,我们叫崛沟子房。
我就是在这座崛沟子房里出生的。整个房子不足二十平米,南炕北灶,中间墩着一盘石磨,没有任何家具,所以也不觉得怎么挤。传统的褟板门,只能起到挡猫狗的作用,老式的方格提窗,起不到多大防寒效果。每年冬寒,母亲用粗糙的麻纸或旧布条,摸上浆糊把门窗缝糊严。要不是有个灼热的土炕,一个冬季真不知怎么度过。
更难过的是下雨天,屋里到处漏水,炕上也摆满了接水的盆盆碗碗。雨水滴打出“叮咚叮咚”美妙动听的乐谱声,可那一幕情景在我心灵深处留下的全是烦恼。每次下雨我总能听到母亲重复的一句话:“外头大下,屋里小下,外头不下,屋里还下,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那时候我不知道啥是穷,就问父亲:“大,咋不盖好房子?天晴时睡炕上都能看着星星呢么。”父亲摇摇头,只长长地“唉”一声。
我当时不知道父亲的一声“唉”是什么意思。“要不上去把漏雨地方的瓦换一下?”我抬头看着父亲问。父亲瞅着灰蒙蒙的天空无奈地说:“哪有瓦换啊。人上去就踏塌了,现凑合着,毕竟下雨天少么。”就这样凑合着。后来为了安全,给檩条中间立了根顶柱,又继续凑合着,而这样一凑合就是十多年。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有了自己的责任田,还分了树林和牲畜,日子才一天天的好过起来了,到八四年哥哥当家时,才终于拆除了这座让人提心吊胆几十年的老房子,盖了一排十米长的东西走向起脊房。
虽然依旧是土坯墙,但用黄土泥抹的平正光滑。变大的窗子不再用纸糊,安上了玻璃。门变成新式合缝的,屋子里敞亮了许多,再也没有漏风的感觉。房面配上崭新的人工小青瓦,冬季又添置了北京炉子,住在里面,人心里感觉踏实了好多。
当时在我眼里,这房子既时髦美观,又暖和舒适,那种兴奋感和今天住进楼房没有什么两样,简直不知用什么词来形容当时的喜悦心情。
岁月如歌,一晃十多年。九八年秋,我家新盖了上房。当时我们这里都很讲究有座上房让老人住,老人能寿终正寝在上房里,做儿女的也算了了老人的一桩心愿。
当时的上房,椽子还是用了杨木的,檩和大梁、门全部都是松木,新式钢窗,标准传统的四门八窗。除后背墙其它三面都是黄土泥砌的砖墙,用墨汁和上水泥,勾出块块红砖,夹着条条横竖均匀相连的黑缝,配上崭新的人工小青瓦,压上砖雕透花脊,一对镶嵌着鹿雕仿古斗子的红砖码头,这在当时是很时尚漂亮的。
一天,从本村调迁到彭阳县周沟林场当场长的亲家回老家看女儿,听说我家盖了上房,还专程过来。一进院子他笑呵呵的冲着父亲大声说:“没想到啊三姨夫,听说你家盖了新上房,我也高兴的。以前连肚子都吃不饱,连件新衣裳都穿不上,现在都盖起了全庄第一座砖上房,我过来看看……”
亲家摇着头,嘴里不停的念叨着:“变了,变了。真是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啊……。”他围着房子看了一圈,进到屋里上下打量着,赞叹不休。他那高兴的样子不次于我的兴奋,直到现在我还记忆忧新。后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助下,这座房子又换上了红机瓦。
2004年初夏,1984年的土坯房又重新翻建,不是因为它太破旧,相比那座崛沟子房,既不露风又不露雨,再住十头八年是没问题。只是这时候村里的土坯房大部分又都翻新了,它显得太老旧了。
新修的房子以石为基,一砖到底沙浆砌墙,全松木房面和双层木质大玻璃窗,配山东红机瓦真叫美观。整个宅院变成了全砖院墙,平顶大门楼。以前豁豁牙牙的土院墙已成为历史。漏雨的滴水声、门窗缝的冷风呼啸声都变成了记忆。然而在这美好时代的发展中,农民的生活还在不断夯实。
随着国家对农村危旧房屋改造力度的加大,我那曾经连亲戚都觉得骄傲的大上房,在二O一七年根据国家设计,可承载七级地震的要求,上、下圈梁钢筋砖混结构式重新修建,贴了地板,连墙都贴上瓷砖,并获得国家旧房改造项目两万元补贴款。整个院子全用页岩砖铺盖,变成了我打工闲暇和盛夏避暑时的“行宫”。
现在,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多数人家搬进坚固、整洁的新农村。分散户也被乡村硬化路接到大门口,户户串通;上、下水也正在实施改进;互联网进村入户;太阳能路灯点缀着整个村庄,以前夜行不可缺的手电筒都收藏做文物了。农民的生活和居件条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昔日的荒山秃岭、窑洞和土房已成为农村人的记忆。老人们一起聊天一致赞赏:“共产党就是好,不但废除了老百姓上缴几千年的黄粮国税,而且处处为农民补贴,项目扶持,想方设法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这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啊。”
蓝蓝的天空,白云如棉, 山清水秀,道路宽阔。随着改革步伐的加大,建设新农村政策的落实和实施,我的家乡已经步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旅游环保发展之路子。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进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
站在山顶,回想起这些年老家老宅的变化,我为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