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何以为家

在我眼里,《安家》剧情的高光时刻,是海清在孙俪的引领下第一次踏进跑道房的那集。

彼时,我坐在自己刚买的房子里,看海清踏进她未来的家,看她一重一重解锁新家的每个场景,看她神情且喜且忧,似梦似醒,仿佛看到了一年前的自己。

一年前,我对租房生活忍无可忍,萌生了安家的想法。买房的心思,和剪发的心思一样,动了念头,便念念不忘。

吱吱呀呀作响的床,关不上门的衣柜,纸箱糊的小桌子,全不自动洗衣机,令我越来越纠结,我的人生到底该何去何从。

焦虑与日俱增,我周而复始的回想我是如何过上了这样的生活?我什么时候能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四季衣服不用塞行李箱、换季被子不用塞纸箱、买任何东西之前不用顾虑搬家时麻烦?我的生活竟然处处在省略和将就,只剩下了吃饭和睡觉。

意识觉醒后,我对“家”这个字眼敏感而谨慎,从不说“回家”或“在家”,只说是“住处”。我觉得租房住的人没资格称那儿是家。

失意时,也曾安慰自己,和家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更何况,自己的家不过就在几百里之外,一海之隔。

自我安慰终究抵不过现实。我依然在欲留还走、欲走还留间徘徊不定,直到无法继续自欺欺人——家中老小,难道要一直随着我,过着这样浮萍般的生活吗?

终于,我在盘算了家底之后,决意在这座新城,结束漂泊,落地生根。

这又谈何容易。

远近大小,精装毛坯,首付月供,权衡盘算,这才认识到,偌大的安居客,难找我的家。

我先是在租住的小区找,看完房之后试着砍价,结果业务不熟,砍价过狠,一拍两散。我不甘心的悄悄观望了两个月,期待房主降价。可现实是人家价格蹿了再蹿,我只好断了念想。

又在附近小区找,可不是房龄太老,就是觉得性价比不如原来看过的那套。

偏远的房子面积够大,装修豪华,可小区居民素质堪忧,物业管理差。

安置房性价比高,可房证未满税高,建设标准也比不上商品房。另一方面,一手商品房限购摇号,开盘就售罄。

装修好的那套墙体渗水严重,位置好的那套隔壁的邻居太杂。高档的小区那套可惜大门对着医院,升值潜力高的小区价格已经涨了不少。

看来看去,跑来跑去,选来选去。我对行情渐渐知根知底,未来的家却愈加遥遥无期。

曾经看好一套,可别人也看着好。我这边还想讲价,那边人家已经拿下。

后来又遇到一套,这次晓得了要当机立断,马上签了居间合同。付了定金之后,我日思夜盼搬家的日子,沉浸在即将有自己的房子的喜悦里。可房主反常,一推二,二推三,拖着不来手续,拖到最后才通过中介转告我,那房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终止了合同。

我从喜悦和期待过渡到失望和愤慨。中介也是一副同仇敌忾的姿态,跃跃欲试要和我去向房主索赔。

我想了想,算了,漫漫安家路还没走到头,工作生活两头兼顾已疲于应对,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另启一个战场。

中介痛失我这一单,很是不甘。紧接着帮我找到了另一个房源,恰好正在我租住的小区。

兜了一年,我又回到起点。

签约那天,我刚到,中介就接到电话,房主被别家中介撬走了。我心灰意冷了几天,中介又接到电话,那个房主被别家中介忽悠了,现在回头问我还要不要他的房子。

两天后,签约。

电视剧《安家》里,海清在卫生间仰头盯着挂了一溜的衣服出神,她在想,什么时候能找到她要的房子,她的家。

在跑道房,她最后坐在阁楼的沙发里,像是找到了栖息之地,两眼灼灼,问孙俪,我能买得起吗?

我感同身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安家》——何以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