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晓》:“夜来风雨声”,你理解对了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重读孟浩然的《春晓》,想到一个小问题——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什么意思啊?是“夜里来了风雨声,不知道花落了多少”吗?




夜来=昨夜?


有些人认为,“夜来”不能拆成“夜里来了”,“夜来”是一个词语,是“昨夜”的意思。

这也有点道理,像《水浒传》的楔子《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庄主太公来到客房前过,听得王进老母在房里声唤。太公问道:“客官,天晓好起了?”

王进听得,慌忙出房来见太公,施礼说道:“小人起多时了。夜来多多搅扰,甚是不当。”


这里的“夜来多多搅扰”,联系前后文,应该就是“昨夜多多搅扰”。

但《水浒传》是明代的书,唐朝“夜来”有这个用法吗?我不确定。反正码字的当下,我没想到唐或唐以前“夜来”有“昨夜”的意思。




夜来=夜?


我个人以为“夜来”里的“来”是语气助词(或音节助词),并没有实际意义,所谓“夜来”就是“夜”。

像崔道荣的《秋霁》:

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

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

“夜来江上如钩月”,就是说夜里江月如钩,并不特指“昨夜”。


还有刘禹锡的《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山明水净夜来霜”,就是说夜里有霜,也不特指昨夜。




《春晓》和《卖炭翁》


确实,代入《春晓》,说夜里应该就是“昨夜”,但这并不代表“夜来”本身有“昨夜”的意思。

就像《石中巨兽》里的“盖”字: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放在句子里它可以翻作“因为”,但它本身是句首语气词,没有“因为”的意思。


类似《春晓》的还有白居易的《卖炭翁》: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夜来城外一尺雪”,可以翻成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雪,但结合下一句“晓驾炭车辗冰辙”,翻成昨夜城外下了一尺厚的雪,也是可以的。

我怀疑就是古诗文中这种语境很多,所以后世“夜来”可以直接指代“昨夜”。




夜来、晚来

我猜“来”是语气助词(或音节助词),还因为另一个词——“晚来”。

像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春潮带雨晚来急”是说傍晚雨很急,“晚来天欲雪”是说晚上天要下雪,这里的“来”并没有什么实际意思。




往前推、往后推


往前推,推到东晋,陶渊明有一篇《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回去吧,田园都快荒了,为什么还不回去呢?这个“来”字并没有什么实际意思。


往后推,比如我现在说这么一句话:

想来,我的猜测还是有道理的:

一来,这能解释“夜来”、“晚来”;

二来,“来”字承担语气助词(或音节助词)的现象,之前之后都有。

在这个句子里,“想来”的“来”,“一来”、“二来”的“来”,都没什么实际意思。




所以,背了那么久“夜来风雨声”,你理解对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晓》:“夜来风雨声”,你理解对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