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9,《正面管教》第2章——几个基本概念

图片来自网络

“赢了”和“赢得”的区别:

“赢了”孩子,是大人用某种(惩罚、说教等)手段战胜了孩子,让孩子成为失败者。

“赢得”孩子,是大人尊重孩子,维护孩子的尊严,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让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

4.让孩子关注与解决问题。

比如我女儿在跟小朋友一起玩,小朋友要回家的时候,她就哭闹,觉得没玩够,不让小朋友走。

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和她交流:

“妈妈知道你和小朋友一起玩得很开心,舍不舍得她走,觉得还没玩够。”

“如果时间能再早一点就好了,你们就可以多玩一会。”

“你用这样哭闹的方式,妈妈也会不开心,以后就不能让小朋友来玩了。”

“我们来想个办法,下次怎么能开心的和小朋友分别,到时间的时候妈妈提前10分钟提醒你怎么样?”


图片来自网络

阿德勒的基本概念

1.孩子是社会人

人的行为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孩子对周围的社会环境有两种认知:一种是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这是由内而外的,对应的是“茁壮成长”的时候,他们在发展的是上一章说的“七项感知力和技能”;另一种是他们认为别人怎样看待他们,这是由外而内的,对应的是“求存模式”,他们在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2.行为以目的为导向

行为是以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想要达到的目的为基础的。首要目的就是归属,但孩子为了获得归属感往往会做一些和目的相反的行为,如果大人没有弄明白孩子背后的真实目的,就会对孩子的行为感觉不理解。

德雷克斯总结说:“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

例如,2岁的姐姐看到妈妈总是在照顾出生不久在生病的弟弟,妈妈对自己的关注少了,她的解读是妈妈爱弟弟胜过爱自己。但是她的观察能力很强,她想要重新得到妈妈的关爱,于是模仿弟弟的行为,哭闹、把臭臭拉到裤子里、甚至是假装生病。但这样做反而会让妈妈感到沮丧和厌烦,而不是得到关爱。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

人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但是孩子为了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所做的行为是相反的。

4.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理解孩子为了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做的不良行为,是大人有效帮助孩子的第一步。所以大人要掌握这一“密码”,成为一个“密码破译者”。理解了孩子的真实目的,处理他们的隐含想法时,孩子才会感觉被理解。

5.社会责任感或集体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人真心关心同伴,并且真诚地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一个故事,从前,有兄弟俩共有一个农场,他们一直是平分农场的收成。可是农场收成不好,所以他们生活很艰难。一天夜里,有家室的哥哥在想:“我的弟弟还没成家,将来老了都没人照顾,他应该分更多的收成。明天我要提出给他三分之二的收成,那样对他才公平。”这个时候,单身的弟弟也在想:“哥哥需要养活妻子和五个孩子,而且他们对农场的付出也更多,应当得到比一半更多的收成。明天我要提出给他三分之二的收成,不然对哥哥就不公平。”第二天,兄弟俩互相向对方说出了自己认为更公平的想法。这就是体现社会责任感的一个例子。

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很重要。如何培养?要教导孩子依靠自己,给孩子分担任务,教孩子人生技能。阿德勒说:“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

6.平等

这里所说的平等,是指所有的人对“尊严”和“尊重”有同等的要求。

7.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我们从小的得到的教育是要为犯错误而羞愧。没有人能完美到不犯错误,我们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也要能容忍孩子犯错误。其实换个角度,犯错正是学习的好机会。当我们把每次犯错都看成是学习机会时,我们关注的焦点就变成了解决问题。

矫正错误的三个方法:

1.承认——“啊哈!我犯了一个错误!”

2.和好——“我向你道歉。”

3.解决——“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一位作家有一次带着自己的儿子去理发,儿子想留长一点。但是妈妈站在成人的角度,坚持让理发师给儿子理到最短,“理短了凉快。”

儿子认为:“太丑了,同学们肯定会笑话我的。”

“看几天就习惯了。”

结果儿子带着委屈去上学,同学们果然嘲笑他的发型难看。这样导致孩子再也不想理发了,妈妈一提理发儿子就生气,头发都快遮住了眼睛。

直到有一天,妈妈给儿子道歉:“孩子,妈妈错了,我向你道歉,妈妈对不起你。以后理发你说理多长就理多长。”

那一刻,孩子泪奔了,积蓄已久的委屈一泄而出:“就是你的错,就是你的错,你为什么一直都不承认。”

当我们能诚恳地向孩子道歉,他们是很善于原谅我们的。

8.要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每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我们的行为有时候却背道而驰,要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去爱他们。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D29,《正面管教》第2章——几个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