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洞见上一篇文章很有感触,十分认同文章中提到的一些观点,有部分观点是我正在践行的,决定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很赞同网上的一段话:“一个孩子的自律从哪里来?从他开始爱这个世界,从他开始喜欢自己,从他开始认同一件事正确的打开方式。他的自律就从心底油然升起了。”
孩子的自律,不是靠父母逼出来的,而是取决于孩子的自尊水平。
所以,想要养出一个高度自律的孩子,一定要做到这6点。
第一:放弃强逼,给孩子自主的机会。
如果总是像统治者一样控制着孩子,逼迫着孩子,不仅会破坏孩子的内在动力,还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与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
每个孩子都有对自主、自我的渴望。
只有放弃对孩子的各种控制、命令和要求,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一些自主的机会,才能充分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第二:忍住唠叨、指责和催促,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
卢梭的“自然教育法”,曾被无数父母验证过“比唠叨、指责和催促有用100倍”。
比如:
孩子早起赖床,就让孩子尝尝迟到的后果。
孩子写作业马虎,就让孩子尝尝被老师批评的滋味。
孩子贪玩不吃饭,就让孩子尝尝饥饿的滋味。
就像故事《小马过河》向我们揭示的道理:
“无论别人多频繁地给我们指出危险,都不如我们亲自体验来得印象深刻。”
只有让孩子从真实的体验里获得经验,从经验中总结因果关系,他们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才有自我驱动和自我控制的内在力量。
第三:改变奖励方式,用精神奖励代替物质奖励。
物质奖励会改变孩子的学习动机,让孩子把“我要学”变成了“为了奖励而学”。
一旦奖励停止,或者没有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也会荡然无存。
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改变奖励方式——放弃物质奖励,重视精神奖励。
比如:
给孩子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真诚的鼓励和赞美……
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与关注。
第四:发掘孩子闪光点,多给他“正面暗示”。
爱丁堡大学教育心理学马丁教授通过实验证明:
“有接近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年幼时期都感受过来自家长的积极暗示。”
父母的语言,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
想要孩子变好,一定要多去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期待,让孩子知道自己很棒,自己一定可以管好自己,孩子才会在我们的暗示下变得越来越好。
第五:不急于求成,从一个小改变开始。
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日之功。
想要帮孩子养成好习惯,一定要懂得循序渐进。
人们不愿意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却乐意接受较小、较容易的要求。
实现了较容易的要求后,人们才会接受较大较难的要求。
我们不可能一下子让孩子变得自律。
所以,先降低我们对孩子的要求,从一个小小的改变开始。
待孩子照做了,及时给孩子肯定表扬,再逐渐提高要求,让孩子变成一个真正自律的人。
第六:先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再去解决问题。
营销学中有句话说:“先正确地了解对方的需求,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培养孩子自律亦是如此。
当孩子出现不好的行为时,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批评、责备和惩罚,而是接纳孩子的不足,探寻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比如:孩子学习不自律,是否因为缺乏对学习的兴趣?
讨厌被父母粗暴的委派任务?
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
遇到了克服不了的困难?
没有成功的信心?
……
只有找到孩子真正的病灶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自律的原动力来自于爱。自律的基础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珍惜自己。”说到底, 想要孩子变好,一定要让孩子感觉好。 当孩子感觉很糟糕时,我们永远无法教会他们自律。只有当孩子感觉愉悦时,孩子才会回报给我们惊喜。
想要养出一个高度自律的孩子,一定要给他们更多的尊重、信任、爱与价值感。只有让他们先相信自己能做好,他们才能成长为一个自律自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