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我被提升为事业部总经理,又一次登上事业巅峰,那时感觉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驾驭一个公司也是极具挑战。2017年,因为手机互联的强大应用,我开始觉得学习变的很便捷,不需要请假、花食宿交通费跑去全国听课。于是我在荔枝、知乎、千聊、氢课、喜马拉雅,甚至微信群里买了60多个课程,花了约5000元。
一开始,我信心满满,坚持每天打卡,期待自己变得更好。没想到,半年过去了,我越发焦虑,2017年10月我想辞职……
这可能是大部分追逐知识付费的人所得到的结果。
因为焦虑,所以我们对知识无比的渴求。于是,我们想着,学总比不学要好,读总比不读要好。其结果呢,很可能就如同我一样,积攒了一堆根本就无法改变现状改变生活的碎片化知识,抓狂得想辞职想逃离。
这是为何?
我们从自我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原因就在于,我们从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学以及学什么。
那么,为什么学呢,究竟应该学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所处的时代。我们已经迈入了高度变化、多领域跨界的时代,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多个领域的知识。比如,我想做个微信公众号,除了写好文章之外,还需要懂美工吧。文章和美工需要建立在对网民心理诉求的了解之上吧。这么多知识,全靠自己去学习显然来不及。学习的速度,远远跟不上遇到问题的速度,这就是这个时代我们所面临的焦虑,这也是知识焦虑的本质。
看清楚了本质,我们再回到为什么学以及学什么这个问题上来,答案已经显而易见了:根据问题,去学习知识。也就是说,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去学习。因为我们所需要的知识,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如果一个知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那么这个知识不学也罢。
以问题为出发点去学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正确途径。这是因为:
1、这个时代已经越来越没有学科、专业之分,这个时代已经进入了跨领域协同时代。面对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具备的专业就是“特别擅长解决某类型的问题”,才没人管我们是借助了哪些学科。
2、基于问题的学习,让我们的关注点更少,获取的进步更大。
看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明白了,我们为什么学以及应该学什么,简单来讲就是极其功利的学习。
学完之后怎么用?
打造知识晶体
这两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学什么”(学源头的知识)和“如何学”(极其功利的去学习),那么学完之后该怎么用呢?很多人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没地儿找啊。如果你是看了想不起来,张嘴就忘,明明记得但讲不出来,那就说明你的脑子里只有知识豆腐块,而这些豆腐块并没有形成知识晶体。
古典在《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一书中说,知识量和知识点之间的架构非常重要,如果知识点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架构,知识就形成一种“知识晶体”。
如何让知识变成知识晶体?我们不妨来看看知识结构的4种常见模型:
树状结构:体现事物层级、包含关系
关联结构:体现事物相互关系
序列关系:体现先后、因果关系
数据结构:体现数量差异关系
我们该如何创造知识晶体呢?有3个创造知识晶体的办法:
一是,大量阅读知识晶体。比如,有些书或者文章,会有思维导图,这就很值得学习和琢磨。
二是,尝试模仿知识晶体。比如,看完一本书,尝试按照自己的思路,列个目标,或者画个思维导图出来。
三是,自己创造知识晶体。最初级的创造是列表式,如“关于……的5个技巧”。高级一点的创造是,上文说到的关联、树状、序列、数据类的,如时间管理矩阵、择业流程图、利润率分析表等等。这些晶体拿出来就已自成体系,比那些零零碎碎的观点值钱不少。
通过上文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正确姿势,分别是:找到知识的源头、有目的有功利心的学习、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晶体。
其实就“构建自己知识晶体”这一点,在我迷茫的时候遇见了江晓兴导师,通过CMC全案咨询师的系统学习,我也有着一套自己的构建方式——思维导图解析(清晰、一目了然、易联想),我的读书笔记也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