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三种境界

旅行的三种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人生的三种境界,一是昨夜秋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认为旅行也有三种境界,一是游览山水,纵情声色,意在增广见闻;二是访客交友,扩大朋友圈,旨在广阔交游;三是心思混乱,前路迷茫,心在探索内心。

增广见闻

在这种境界的旅行者赋予旅行的目的是寄情山水,诚然,旅行可以带给人与未知环境一个相处的机会,无论是历久弥新的石板路、蜿蜒盘旋的山脊和一望无际的海洋,还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诡异奇绝的悬崖石棺和灯火通明的古镇夜色,身临其境的旅行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找到不同寻常的美。同时,旅行者会做一个大自然的搬运工,心甘情愿的为名胜古迹做推广,他们会把照片或者视频分享到朋友圈或空间,然后自然而然被很多亲朋好友点赞与评论,他们把这一波操作当做一件神圣的事业并为此孜孜不倦、乐此不疲。没有人问他们旅行有什么收获,因为他们的收获已经写在空间和朋友圈上,除了同道中人没有人会感兴趣。如果不想千篇一律的重复这种操作,旅行者不妨像徐霞客一样写一写游记或者日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得在笔下形成一段文字,这样一来,每一段旅行对于旅行者而言都有一种独特的意义,每一个风景在旅行者记忆中都有它巨大的魅力。

广阔交游

第二层境界的目的好像是扩大朋友圈,其实是融入旅行地文化圈最有效的一种方式。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可以扮演很多社会角色,他可以是父亲或者母亲,可以是儿子或者女儿,可以是丈夫或妻子,可以是很多角色。接近人、认识人直到交朋友同时是旅行者逐步深化旅行地传统习俗、饮食习惯、文化底蕴的认识的一种过程。在这种境界的旅行者不但需要通晓当地人的语言,而且不会在一个城镇停留太久,还要去当地人常去的地方用餐,甚至还会设法拜访当地的名流。总之,留心观察一切当地令人难忘的食物,并且访问一切能在这些方面给你以新知识的老师和人们。更有妙者,还会在旅行结束之后经常与旅行地所交的朋友保持联系,并且分外珍惜这种友谊。如果旅行者在这种境界浸淫已久,说不定可以达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层次了。在另一方面,旅行者又分为茕茕孑立、形单影只的孤独派和呼朋唤友、结伴而行的热闹派,热闹派旅行者中有人会把旅行看做是一种识人的手段,观察同伴在旅行中的言行举止,从而对其为人做一个全新的评价,这种方法往往比较有效,因为旅行途中,同伴对于吃穿住行的安排采取一种怎样的态度和行为从侧面反映出一个人品行,但是这往往会有机心深重的嫌疑,也会消磨很多旅行的乐趣。

探索内心

最后一种境界是探索内心,在这种境界的旅行者选择旅行的目的不是排解情绪,不是消磨时光,是寻求在一个未知的环境下探索自己内心的答案。困扰他们内心的问题促使他们跳出固定的环境,找寻一种与众不同的自我体验。旅行者倾听的是旅程中自己内心的声音,关注的是陌生场域里可能生发的奇思异想,或者是日常场景中的独到而用心的感悟。他们认识到自己无法脱离自然与环境而封闭生存,他们了解对自己和群体所处环境以及向往未知环境,他们想要发现和寻找外部美并从中获得自我体验,他们认为旅行是哲学与文化层面旅者的心灵与旅行地之间的共通与默契。

无论是增广见闻、广阔交游和探索内心,旅行都能够给生活带来一抹亮丽的彩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人能否认旅行本身就有一定的意义。不过在我看来,旅行不过是旅行者内心自我放逐的一种行为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旅行的三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