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产品分析报告

1.  体验环境

体验产品:微信(安卓版)

软件版本:V7.0.10

设备型号:Redmi K20Pro

操作系统:MIUI 11.0.5.0稳定版

安卓版本:Android10

2.  产品概括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面向智能终端的即时通讯软件,支持跨平台,单人、多人参与,通过手机网络发送语音、图片、视频和文字。微信为用户提供聊天、朋友圈、微信支付、公众平台、微信小程序等功能,同时提供城市服务、拦截系统等服务。

3.  产品定位

微信首先是一款通讯社交软件,实现人与人的连接。微信可以让用户在消耗少量流量的前提下进行即时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交流,组建线上关系网络。在微信关系网上诞生的朋友圈成为网民最主要的网上社交场所之一。

其次是一个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实现人与信息、人与服务的连接。通过微信的公众号服务,商家可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全方位沟通、互动。微信小程序可以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线上线下服务。微信支付为社交和服务提供了支付工具,使得用户在微信内体验完整的生态。微信因此有希望成为一个操作系统级别的互联网平台。

4.  发展历史

从微信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梳理微信的发展脉络。微信功能的完善和发展过程,基本符合Kano模型的需求优先级顺序,展现了教科书级的产品水平。微信与移动互联网共同发展,从移动工具应用发展为移动服务平台,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重要的风景和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图1 微信发展历史(数据来源:百度百科)

张小龙受到Kik的启发,产生了为智能手机打造社交通信软件的想法,这就是微信。通过腾讯系产品如QQ,邮箱、微博等进行引流,得到第一批种子用户。随后微信推出“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等陌生人社交功能,吸引了更多用户。微信陆续为用户提供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交流形式,可以跨平台使用,相比短信更加方便便宜,获得了用户的喜爱。在形成微信关系网的同时,推出“朋友圈”功能,好友通过朋友圈分享照片和动态,展示自我,扩展和维护人际关系。

在获得大量用户的基础上,微信开始致力于为用户提供多种服务。推出“公众号”功能,使商家和用户可以实现直接、自由的连接,形成一个基于微信的去中心化媒体平台。微信还在应用内加入了游戏、打车、购物等服务入口,为相关服务进行引流。这些服务在提高微信的用户粘性的同时,促进了微信的商业化。

更进一步的,“小程序”承载了微信“连接一切”的野心。微信小程序为用户提供了无需下载、用完即走的使用体验,使用户在微信内即可触达各种各样的服务,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微信可能成为连接人与万物的平台,小程序凭借自身特点将成为重要的载体。尽管现在小程序发展仍处于早期,但是未来的发展尚有无尽的想象空间。

总结来说,社交是移动互联网的最大最活跃需求,微信掌握了移动时代的社交入口,通过不断完善用户体验,引入多种服务和功能,逐渐成长为平台型巨头。

5.  用户画像分析

微信用户基数庞大,用户画像的分析是很困难的,这里采用百度指数和移动观象台两个来源的数据进行分析。

1.  百度指数

百度指数根据百度用户搜索数据进行挖掘,数据包括移动和PC两个来源,在统计时间区间内(2020年1月),移动数据占比约50%。观察微信的百度指数变化趋势,在最近半年的时间区间上,可以明显观察到指数的周期性变化,周一至周五工作日百度指数较高,周末百度指数较低。将百度指数分解为移动和PC两个维度后可以发现,PC端指数变化趋势与移动端相反,而总体趋势与PC端一致,表明百度指数受PC端影响更大。统计相关热词可以发现,微信网页版、微信电脑版和微信公众号总是占据了前几名。这些特点表明,关注微信的网民中有很多使用PC端(客户端或网页版)进行办公的微信用户。

将百度指数用户画像数据与网民总体数据(来自百度统计流量研究院)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从地域上来说,用户分布排名靠前的省份二者重合度较高,但是未出现在网民总体数据地图前列的北京和上海排在了百度指数地图的前列,超越了河南、河北,位于第四和第五位,这与我们认知中依赖PC端微信办公的人群集中在一线省市的印象相符。

综上,使用百度搜索微信的用户很多是使用PC端微信或公众平台办公的人群,相对的集中于北上广等发达省区,典型的群体如都市白领、互联网从业者、企事业单位人员等。

图2 微信百度指数变化趋势(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图3 搜索微信的用户画像(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2.  移动观象台

移动观象台的数据来自安装微信的移动用户。将微信用户画像与移动网民整体画像(来自百度统计流量研究院)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在地域分布、男女比例等方面一致性很高,这应该是因为微信是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必备应用。而微信用户在25岁以下的数量偏少,这可能是对于年轻用户来说,QQ是更有吸引力的选择。

总结来说,在移动端,微信用户画像与全体网民画像重合度很高,说明微信作为国民级的产品,几乎每个人都在使用它,不过25岁以下的年轻用户较少。

图4 微信用户画像-移动端(数据来源:移动观象台)

6.  用户场景分析

微信的功能非常多,用户群体多样,使用频率高,用户场景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选取几种典型的用户场景进行举例。

1.  聊天

日常生活中通过微信与异地的父母朋友语音或视频通话;与同学、同事、家人在微信群里交流生活和工作,可以发送文字、语音、表情、图片等。

2.  添加朋友/群聊

与新认识的朋友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好友;初次见面的团队可以通过面对面建群方式快速建立微信群。

3.  社交

用户在生活中有想要分享的动态时可以发布自己的动态到朋友圈;用户为维护自己的社会关系可以通过朋友圈查看朋友的动态,进行点赞和评论等社交互动。

4.  微信支付

线下购物中,用户可以扫描商家二维码或者出示支付码进行扫码支付;遇到陌生人需要转账时(比如高校食堂借刷饭卡的场景)可以使用二维码,无需添加好友即可转账;节日可以向好友发红包表示祝福。

5.  公众号

用户闲暇时浏览公众号获取关注的资讯。

6.  其他场景

微信提供了第三方服务入口,以及大量的小程序和小游戏。用户几乎可以在微信上做任何事情,比如通过滴滴打车,使用京东购物,浏览热门微博,玩斗地主等。

7.  市场分析

1.  微信在即时通讯行业内的地位

图5 移动APP行业现状(数据来源:艾瑞指数)
图6 微信的市场排名情况(数据来源:艾瑞指数)

即时通讯是移动互联网最活跃的领域,无论是使用次数还是使用时间,都远远超过其他行业。这是因为即时通讯是用户使用手机的初心和刚需,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用户基于流量的即时通讯提供了条件。即时通讯领域巨大的用户流量可以为APP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成为了互联网巨头争相抢夺的对象。

2019年微信月活跃用户数达11.5亿,比2018年增长6%。在所有app中,从月度独立设备数、月度总使用次数和月度总有效使用时间三个指标排行中均位于第一,且远远高于第二名,表明微信在整个领域内远远领先。由于社交软件的马太效应,而且用户关系网络的迁移具有很高的成本,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微信将在移动社交赛道继续领先。

2. 微信在移动支付市场的地位

根据艾瑞发布的报告,2019年Q3支付宝以54.5%的市场份额占据移动支付榜首,第二名腾讯财付通(含微信支付)市场份额为39.5%,二者共计占据了94%的市场份额。因此,移动支付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双雄”格局,主要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二者的竞争,其中支付宝占据着较大的优势。

图7  2019年Q3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支付宝是全球第一大非社交类App,有着广大的用户基础,背靠阿里系平台,提供丰富的线上线下使用场景和服务,且在相关技术如刷脸支付等方面有丰富的积累,在行业内有先发优势。对于微信而言,与支付宝直接竞争不占优势。但是微信作为一款通讯软件,有着支付宝不具备的社交属性,通过微信进行朋友之间的转账和发红包等行为对用户而言是自然而然的,微信支付也正是借助这个场景迅速扩展了用户。另一方面,微信的用户基数大,其中很多用户来自低线地区,这些人群是支付宝覆盖较少的,很多用户正是从微信中接触到移动支付的,他们眼中移动支付等于微信支付。随着支付习惯的培育,这些用户会为微信支付贡献越来越重要的力量。因此,在移动支付领域,微信和支付宝各有各自的基本盘。从移动支付市场整体情况来看,交易规模仍在扩大,移动支付头部玩家将继续享受增量市场红利。

3.  微信小程序的市场现状

图8 小程序布局平台
图9 小程序布局平台(数据来源:极速应用)

2017年1月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随后各大巨头竞相布局,阿里、百度、字节跳动等相继推出旗下小程序产品。截止到2019年6月,已经有8家平台推出了小程序,最早布局的微信小程序月活用户更是突破6.8亿,占微信平台月活用户的62%,小程序总量达236万,MAU超过500万的小程序已经达到180个。后发的支付宝、百度小程序尽管在小程序总量上不占优,但两大平台的小程序累计用户、月活跃用户等数据都增长迅速。

图10 小程序平台特点(数据来源:极速应用)

现阶段而言,小程序市场依然是一个增量市场。随着小程序生态基础设施的渐趋完善,用户个性化使用需求的快速觉醒,小程序在垂直细分领域、多终端场景覆盖上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下沉市场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当前微信、支付宝、百度三大小程序平台基本完成第一阶段的用户积累,“留”量运营是下半场重点。支付宝小程序凭借其强大的商业服务支撑能力,留存数据最高。在小程序桌面的带动下,微信小程序次日留存率有所提升,尽管其七日留存率低于支付宝,但随着微信开放更多小程序入口,加上微信坐拥移动互联网最大流量,在未来或将与小程序桌面形成合力,共同拉升小程序整体留存数据。而百度一直以来都是用户获取信息和服务的重要入口之一,百度在搜索和信息流方面的优势不仅意味着更多的流量入口和分发场景,也意味着百度能给它们提供更多目的性明确的用户推送,对于内容类小程序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

图11 小程序留存率(数据来源:极速应用)

4.  微信SWOT分析

优势:微信拥有移动互联网数量最多的活跃用户,可是说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人人必备的装机应用。得益于微信的社交属性,微信的用户时长和使用频率都是独一档的存在。微信内广阔的用户社交关系网络的存在,使得用户粘性极高,而社交传播能力极强。微信拥有移动支付两大入口的微信支付,为平台生态带来了闭环式体验。微信巨大的用户流量为微信发力全场景服务提供了巨大优势,背靠腾讯这一互联网巨头的资源,微信的发展具有广泛优势。

劣势:微信的巨大体量既是微信平台化的基础,也是微信转型发展的潜在危险。巨大的体量可能使得微信的决策变得顾虑和犹豫,面对挑战难以及时发觉做出回应。微信以“克制”为调性,虽然出发点是尽可能地不打扰用户,给用户更好的体验。但是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微信体验上的某种残缺与不便(例如知乎提问“为什么一些人只使用 QQ 而不使用微信?”),对于微信的发展和变现也有一定不利影响。

机会:移动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下沉市场成为各大巨头下一个主要战场。微信作为一款通讯软件,具备简单易用的特点,对于学历不高或者年龄较大的用户来说,微信学习成本低,上手快,因此很容易获取低线用户。在未来万物互联的场景下,社交会发展出许多新的场景,新的入口,微信作为社交领域最大的玩家,很容易扩展相应的场景。产业互联网、全场景流量是互联网发展的下一个时代,微信小程序在连接场景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未来会起到一个互相促进的效果。

威胁:在5G时代来临之际,行业必将迎来新的洗牌时刻,所有的玩家都面临着潜在的威胁。在社交领域,微信与QQ占据前两名,但是QQ的活跃用户以年轻人居多,随着年轻人长大,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QQ有可能借着用户习惯逐渐取代微信的地位。其他巨头包括阿里、字节跳动等,仍在盯着社交领域,希望在此有所作为,尤其是在办公领域,阿里的钉钉和字节的飞书在最近崭露头角,对于微信来说也是一个市场威胁。

8.  功能分析

1.  微信APP产品结构图

微信的界面可以说清爽简洁。底部有“微信”、“通讯录”、“发现”、“我”四个tab,顶部有“搜索”和“添加”两个快捷按钮,同时主页下拉有“小程序桌面”快捷入口。即时通讯作为微信的核心功能,占据了两个tab页面,即“微信”聊天记录页面和“通讯录”页面。其中聊天页面不仅包括个人会话和群组会话,还包括服务号消息和订阅号消息入口。通讯录中包括“新的朋友”、“群聊”、“标签”和“公众号”四个列表入口,以及我的企业列表和好友列表。“发现”页则聚集了微信在聊天之外众多的其他功能入口,包括:“朋友圈”、“扫一扫”、“摇一摇”、“看一看”、“搜一搜”、“附近的人”、“游戏”、“购物”和“小程序”等。“我”页面包括个人信息、设置,以及收藏、相册、卡包、表情等管理入口。

通过以上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微信虽然界面简洁,但是功能是非常丰富的,微信可以将复杂的功能安排进入简洁的界面之中,在于微信克制地对一级标签,二级标签,三级标签进行合理的搭配,而不是盲目的在一级界面展示更多的功能。比如微信核心的通讯功能,微信豪爽的分配了两个一级页面。而对于“发现”页来说,每一个入口内部,都甚至可以是一个APP的体量。微信的谨慎安排使得功能主次有序,用户体验得以最大化。

图12 微信产品结构

2.  聊天功能分析

个人聊天可以在主页面发送语音、文字和表情,在附件窗口中可以发送相册内容、拍摄内容、语音和视频通话、位置、红包、转账、语音输入、我的收藏、名片、文件。此外,微信也可以转发外部链接。点击右上角进入聊天信息页面,可以建立群聊,查找和清空聊天记录,进行消息提醒设置,设置聊天背景以及投诉。点击头像可以进入个人主页。双击文字进入全屏模式,长按文字可以进行复制、转发、收藏、引用、提醒、翻译、删除、多选等操作;点击图片进入全屏模式,可以查看原图,进行下载,查看聊天图片等,长按图片可以进行转发、收藏、引用、提醒、编辑、删除、多选等操作;点击语音播放,长按语音可以进行选择播放模式(听筒或外放),收藏、提醒、转换文字、删除、多选等操作。从个人聊天场景来说,微信基本满足了用户的主要需求,而且功能简洁实用,注重效率,易于上手,对于工作场景而言尤其适合,对于生活场景而言显得单薄,不如QQ功能丰富有趣。

对于群组聊天,基本功能与个人聊天相似,增加了接龙功能,便于群成员统计的场景。在聊天信息页面,可以查看群成员、邀请群成员,修改群昵称,查看群二维码和公告,设置昵称选项,以及将群保存在通讯录。对于管理员,还可以管理群成员、编辑群公告等。对于群组,如果无人发言,那么新建群组不会出现在组员的主页,如果不主动将群组加入通讯录,群组将不会出现在通讯录中,一旦删除,则无法主动找到群入口。而且用户加入的群聊出现新消息将显示在首页,无论是否设置消息提醒。群组的设置体现了微信希望群组对于用户来说为有效交流而存在,除此之外尽量不打扰用户,当用户不需要的时候,应该选择退出而不是隐藏。在群组之中,管理员和成员之间权限十分接近,这种关系并不适合工作群、社团群等存在上下级管理关系的群体。

3.  公众号功能分析

微信的公众号分为订阅号、服务号和企业号。企业号现在已经改版为企业微信。对于订阅号,官方定位为媒体和个人提供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功能是在微信侧给用户传达资讯。对于服务号,官方定位为企业和组织提供更强大的业务服务与用户管理能力,主要偏向服务类交互。最初公众号消息直接展示在聊天记录页,但对于订阅号而言,随着用户订阅账号数量的增加,订阅号消息直接展示在首页对用户使用聊天功能造成了打扰,于是微信很快将订阅号内容统一放入首页“订阅号消息”入口,但是微信订阅号的展示方式则保留了下来,即类似聊天记录列表的公众号列表模式,在公众号入口展示未读文章数和最新文章题目。但是随着用户使用程度的加深,用户注意力会逐渐向个别账号集中,使得订阅号流量中心化,对于小账号而言获得用户流量和时长变得愈发困难,这逐渐背离微信的初衷。并且账号列表的展示方式不够直观,逐渐不再适应信息流时代。因此微信做出了订阅号历史上的最重大改版,即订阅号消息全面信息流化。信息流的展示方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头部账号的中心效应,增加了账号平等曝光的机会,促进了订阅号生态的平衡发展。同时订阅号消息增加了“在看”按钮,用户点击按钮可以直接将内容发布到“看一看”的“朋友在看”页面,形成了一个内容分享社区。而在“看一看”内部,“朋友在看”页旁边是“精选”页面,这里是微信推荐的公众号,至此微信的信息分发方式从去中心化的订阅式走向了中心化的推荐式。目前,微信的信息流服务已经形成了订阅号信息流、内容分享信息流和推荐信息流三位一体的体系。

4.  小程序功能分析

微信小程序的入口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首页下拉小程序桌面,桌面顶部是小程序搜索框,搜索框下部展示最近使用的小程序,共两排,包括7个小程序和一个“小程序”页面入口。再往下是“我的小程序”,展示用户收藏的小程序。通过长按并拖动小程序,用户可以将最近使用的小程序添加到我的小程序或者删除。另一个是“发现”页的“小程序”入口,与小程序桌面的“小程序”入口实际相同,包括附近的小程序和我的小程序两个列表入口和最近使用的小程序列表。此外,通过微信“搜一搜”、用户分享以及线下扫码等方式用户都可以触达小程序,微信发现页的“购物”、“微信圈子”、微信支付内的众多服务等功能都接入了小程序,可以说微信的功能已经在慢慢的小程序化。

小程序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用户没有安装太多应用的负担,用完即走,同时比网页有更好的体验,因此对于用户而言有着独特的吸引力。目前微信小程序中小游戏一支独秀,占据总量的40%,实用工具、生活服务、移动购物类各占约10%。小游戏以轻量化、趣味性的游戏为主,借助微信社交关系可以快速传播,好友排行激发了玩家积极性,成为微信小程序最火爆的领域。而其他三者的用户需求正好符合小程序无需安装、用完即走、轻量化的特性。因此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由此可见,微信小程序的特性使得小程序只适合部分领域,而难以取代所有应用。另外,目前微信小程序的服务限于应用内,缺乏与微信的深度整合以及小程序之间的互动,与真正的应用程序还有很大差距。

9.  展望与建议

1.  聊天功能的优化

即时通讯是微信的核心功能,也是微信用户的核心需求。但是微信的聊天功能是相对简单的,这也是很多用户不喜欢微信的根本原因。比如微信的聊天记录同步功能,比如微信群组的管理功能,比如微信的大文件传输功能,比如微信的聊天内容(如文件、图片)保存功能,等等。这些功能在一部分用户眼中属于对一款社交通讯软件的基本型需求虽然迫于社交压力(比如工作、父母)他们不得不用微信,但是他们自身不会主动去使用微信。这些问题可能在微信的视角都有其背后的考虑,比如用户的隐私和安全,比如产品的简单易用性,比如与QQ和企业微信的差异化竞争,等等。微信的选择是用自己对社交的理解指导用户的行为,最终呈现出如今的微信。

但是微信作为拥有11亿月活用户的超大体量APP,想要使不同的用户尽可能的满意,并吸引更多的用户,我认为还有一条道路即定制化。具体来说就是在提供基础功能的基础上,允许用户以插件的形式定制化微信的功能。这有些像桌面浏览器的霸主Chrome,正是凭借优异的性能和高度的可定制化,Chrome浏览器成为最受欢迎的桌面浏览器,不同层次的用户都能打造一款最适合自己的浏览器。微信可以也借助定制化,吸引那些对微信功能要求较高的用户,并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未来微信可以设置一个插件中心,用户可以自主搜索某种功能的插件,赋予某个群组或者单人会话相应的功能。这与小程序不同,安装插件可以改变微信的框架,而不是暂时地赋予一次某种功能。

2.  公众号入口的整合

目前,微信的信息流服务已经形成了订阅号信息流、内容分享信息流和推荐信息流三位一体的体系。订阅号信息流入口在首页“订阅号消息”,后两者入口在“发现”页的“看一看”,三者之间出现了入口上的割裂。而订阅号消息的存在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如今订阅号信息的展示已经舍弃了账号列表的形式,与聊天列表的逻辑已经存在割裂。因此,订阅号信息流继续存在于聊天记录页已经没有道理。如果将三大信息流统一入口到看一看,将促进三位一体的信息分发方式在入口和体验上的统一。同时,微信可以开放开关,允许用户将某些订阅号放置在首页,满足一部分用户及时获取重要信息的需求。

3.  小程序与“发现”页的整合

随着小程序的发展,微信逐渐将一些原生功能转为小程序,模糊了微信本身和小程序的界限。微信“发现”页的功能本身独立于微信通讯社交的核心功能;同时微信开放了功能入口开关权限,这使得微信“发现”页的功能具备转化为“小程序”的特点。微信“发现”页除了“小程序”,还有8个功能入口,如果将“发现”页改造为“小程序桌面”,采用图标式布局,则可以至少放置20个小程序,大大提升了一级页面的利用效率。同时小程序的展示方式也比当前更加的直观,更加像一个操作系统的页面。发现页本来就有朋友圈等用户高频使用的功能,将此页改造为小程序专业,也可以培育用户使用习惯。

4.  将微信打造成为物联网平台

微信从诞生开始,逐渐地连接起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服务,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平台型巨头。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连接人与万物逐渐成为可能。微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拥有海量的用户流量,这些用户是微信转型物联网时代的巨大优势。而一旦错过机遇,就会像这个时代的QQ一样,在下一个时代沦为配角。物联网时代,一方面是用户终端从单一的手机向车载终端、智能音箱、AR/VR设备等多终端扩展,另一方面是多种智能设备接入物联网络,可以通过智能终端进行控制。微信背靠腾讯,在物联网和云计算领域具有技术的积累,一方面应该扩展多终端应用场景,打造全场景平台;另一方面应该借助自身用户群体和平台属性,成为物联网控制中心,加速智能家居布局。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微信应该及早布局,在下一个时代乘风高起。

你可能感兴趣的:(微信产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