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56


“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五十六(1225)

今天接着昨天话题继续谈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创生的历史观照。

(三)2001年至今:课程改革,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

2.学科性质全面认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学科的性质左右着语文教学的方向,决定着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性质需要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认识,避免思想上、认识上的混乱。语文这门学科,其本身含义的多义性,使得语文学科的性质出现了诸多解释和定位,可谓见仁见智。

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一直主张文道统一,近代教育中的语文发生分化,出现修身、读经、辞章、中国文字、中国文学等课程,开始有了“文”和“道”一定程度的分离,开始有了不同的侧重。“重文轻道”和“重道轻文”都会导致语文教学的失衡。这样的辩论在20世纪又先后以工具性和思想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等词汇的形式重新出现。

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也出现了一种极端倾向——过度重视人文功能,导致教师将文本背后思想情感的深层感悟和人文精神的审美体验当作语文教学的刚性任务,挤压了课堂内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时间。于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又提出语文课程重在“语言文字运用”。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小学语文教学在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和教法观上巨大的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语文学科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第一次在纲领性文件中明确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是迄今为止国家课程文件对语文学科性质做出的最清晰的表态。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回归,虽然也有许多质疑和批判的声音,但是在语文教学领域达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共识。这使学科性质的讨论,逐渐从孰轻孰重、谁主谁次上脱离出来,将研究视野置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如何筛选语文课程内容,如何革新语文教学方法上。

3.教学方式变革:重整体、重感悟、重积累

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汉语文特点和民族特色,蕴含着民族智慧,是中华民族创造性的体现。

在阅读教学方面,传统教学提倡熟读成诵,重视整体把握,重视体验和感悟。古人强调“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就是着眼整体,要求透过语言文字,进入意境,进入角色,以获得真切感受,深刻感悟。诵读要字字响亮,目的是形成语感,不仅增强记忆,还有助于理解。与古代阅读教学重感悟、重积累相比,后来的阅读教学重分析、重形式,二者大相径庭。

在作文教学方面,传统教学主张词意并重,由读学写,边做边改。从“先放后收”的作文教学原则、“少改多就”的批改原则可以看出古人重视唤醒和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注意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古代写作教学有严格程序:先属对、作诗,后作文、策论,即由炼字、造句而至成篇。每一道程序又可分为若干步骤,这样的语言文字训练可谓下了切实的功夫。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特别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从课程标准的变化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吸收了众多世纪之交大讨论的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从分析化的思维框架中脱离出来,回归传统语文整体的学习方式。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直指人的发展,教文与育人统一。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未间断,始终在追求语文教学实效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作为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在科学化与人文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与教研现代等问题不断交织与争论中,在教学实践面对的真切问题之前,在志同道合的专家学者、同伴的启发和激励之下,窦校长始终走在课改前沿,努力将课改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构想和实践了主题教学。

在新课改的十余年时间里,无论是强调工具性的知识与能力,还是强调人文性的情感态度,或是今天强调的语文素养,都表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应该说是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中,窦校长研究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得以提出、建立并完善发展,从提出“三个一”语文素养目标体系到建立课程体系、完善课堂操作样态。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主题教学也将继续发展。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窦校长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从课程的角度全面构建了主题教学的体系,使主题教学成为有理念、有目标、有操作体系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