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

孩子有心病怨父母

教育方式不当

读初二的小涛怕猫怕狗,总怀疑自己会得传染病,怀疑门窗没有关紧,并且病情越来越严重,只好来看心理医生。

据小涛说,父亲经常为他制定目标,如果达不到就是一顿打骂 ,结果自己平时学习不错,每到大考成绩就一落千丈。

今年期末考试失利后,小涛就出现了上述症状。

医生诊断,小涛患上了严重的强迫症,除了与考试失利有关外,父亲长期粗暴的教育方式也是重要诱因。

有个小学生说:“我爸和我妈不研究我的‘心理’,我倒在研究'他们的“心理'呢!”

他明白什么情况下可以向父母要钱;什么时候可以让父母去买平时不肯买的东西;找什么机会可以拿出不好的成绩单给父母看而不招致指责等。这个孩子的话应引起家长的警觉。

明智的父母,不应该只是注意孩子在长身体,同时,还应注意孩子的心理,由于儿童的言语和行为时刻受着外界的影响,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更能使他们受到强烈的暗示和启发。

1.感染性:儿童通过与父母平时的情绪交往和感情交流,逐步懂得在不同情绪和感情状态下与父母相处的方法。

例如:父母高兴的时候,可以撒娇或要挟;还可以要钱,要物,等等。

2.暗示性:这是通过相互主动施加影响,来迫使对方接受自己意见的一种心理活动。有些父母常常被儿童行为影响和利用,甚至被孩子牵着鼻子走。

如孩子偏食,家长竟无力纠正;孩子一吵闹,父母就依从等。

一家心理 卫生机构在对 2000名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的调查中发现。

有30.3%的孩子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其中40%有情绪不稳定(经常发脾气、心情时好时坏、学习时情绪忽高忽低、心烦等)。

适应不良(对新环境如学校生活不适应、不习惯老师的教育方法、与同学相处不好等),学习压力感过强(感到学习负担重、听到考试就紧张)等问题。

专家表示,患心理疾病的学生中,90%是由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引起的,其 中父亲粗暴和母亲唠叨成为主要致病源。

一些家长望子 成龙心切,期望值过高,往往造成子女学习压力过重。

另外,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等,也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孩子 自我封闭心理脆弱等。

孩子患心理疾病的预兆

专家建议家长要注意孩子在生活中的行为变化和原因,多和孩子沟通,看看孩子是否有心理障碍。

焦虑症:

多表现为易紧张、烦恼、焦虑。

恐怖症:

表现为性格怯懦、胆小害怕、内心总有不安全感。

强迫症:

多表现为敏感多疑、过分克制、思虑过多、优柔寡断、注重细节、做事要求十全十美。

“心理问题躯体化”:

产生一些困惑,如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后,表现出头疼、失眠、胃不舒服、没劲儿等躯体化症状。

了解孩子的心智、行为

判断孩子的心智、行为是否正常,一般有3个指标。

1,看孩子是否对学习感兴趣

如果孩子对外界不那么好奇,则父母需要看看自己是否在无意之间打消了孩子对某件事的热忱。因为孩子的每个行为都需要父母积极的反馈。

2,与同龄孩子的交往

接纳别人,服从规则是孩子们面对的挑战。如果孩子不愿意和同龄孩子玩,则说明孩子与父母存在过多的依恋。父母须让出更多的空间与时间。

3,与双亲的关系

儿童要完成与母亲的心理分离,认同父亲,并建立父亲的权威感。如果孩子不尊重或者不依恋信赖父亲,则母亲需要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她可能无意识地否认了父亲的位置,挫败了孩子对父亲的热情,甚至有可能深层地依恋孩子不能自拔。

熙桓心语:父母之爱对于孩子的使命,就是把他培养成一个健康、有独立人格的人。没有离开过父母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也会像个巨婴,把幸福感交到别人手里,而无法靠自己获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