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反思(续)

这堂课,我个人认为很大的亮点,就是抓住这三首诗的共同点——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进行主题教学,课堂信息量大,通过以诗解诗,以诗悟诗的学法来学懂这三首古诗。并且从带着学生细读《马诗》到放手让学生自读另外两首,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从学到用的这样一个,在学习的实践中提升学习能力的方法。但是呢,可能由于老师很紧张,没有放开,显得很拘谨,鼓励性地评价很少,所以学生的思维也没有打开,学习效果不是特别得好。

第二节是《元日》这节课,老师主要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想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进而让学生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热闹、幸福及作者的志向。比如在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老师引导学生想象“你听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学生说听到了很响的爆竹声,“从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学生说感受到了春节时那种热闹、喜庆的气氛,接着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气氛。接着通过视频资料,了解为什么要喝屠苏酒。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就在家中和家人一起端起酒杯,会说什么祝福语呢。引导学生练习说话,有情境的口语交际训练。最后两句,通过让学生看注释、看视频了解什么是“曈曈日”“桃符”,这时,很自然地完成了教师提炼的一幅对联“春风曈曈换桃符,爆竹声声饮屠苏,万象更新”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的传统节日,并读相关的诗句。

整堂课的设计很简单、朴实,但是上课的效果很不错。我分析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教态很自然,一直微笑,并且不断地鼓励学生,“你是学霸,学神在哪里?”“我很喜欢听你的朗读。”“哇,你的回答真得很精彩。”等等。另外就是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朗读,在想象与朗读中感悟,没有直接讲解学生听,把每一个机会让学生去学,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学习的兴趣越加浓厚。所以下课后,有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你漏了一个节日,七月半。”这种对学习的反思,源自于他对课堂的专注,可见这堂课确实让学生的学真正发生了。

对比两节课,我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巧妙很重要,但是教师是否真正沉浸课堂,与学生进行真正的心灵对话更重要。只有教师放下紧张,轻松和谐地融入课堂,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不断地表扬鼓励学生,与之进行不断深入的对话,学生在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思维就会被激活,学习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古诗教学是这样,其他课的学习也是这样。

最后,王博士在点评中提到很重要的两点:一是古诗教学要教到哪里,落脚点在哪里?主要是丰富情感体验、拓展审美情趣、提升核心素养。二是教什么?通过文本,让学生看到诗中的画面,体验到情感的流动,感受表达的艺术与技巧。他指出,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来让学生想象,转换成学生自己的生活画面,最后要读出其中的情感。王博士说,像第一节,学“托物言志”的写法不是目的,而是让学生通过了解“托物言志”写法,来更好地读懂这一类诗,更好地体验诗中的蕴味。

至此,有点恍然大悟的感觉。教古诗,到底是教什么?很多人想的,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所以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然后背诵、默写就行了。但真正这样教,学生没有丰富情感体验,没有获是审美情趣,核心素养更没有很好地得到提高。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诗教学反思(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