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式”读书

随着全民阅读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拿起自己喜欢的书,步入了自我成长之旅。尤其是各地的图书馆,读书变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读书在各地已经岿然成风,但是,怎样读书才能更好的吸收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按照自己的惯性读书方式诚然不错,能够让自己更爱读书,加快读书的速度,读起来也更舒适。我以前也总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做批注、写读后感,感觉也不错。经历了“汝阳共读”之后,通过郝老师的引领、同伴们的启迪,我学会了更多读书的方式:专人阅读、主题式阅读、整体框架式阅读、打通式阅读等。尤其这两天,我发现“打通式”阅读真的很有效果。那么,什么是打通式阅读?如何进行打通式阅读呢?

打通,也可以称作融会贯通。打通不同书目知识之间的联系、打通知识与生活、打通生活与生命等等。

首先,打通不同书目知识系统之间的联系。

实际上,无论是教育学、心理学,还是哲学,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着相同的道法,只不过针对不同的主题,延伸的内容和方向有别而已。比如在读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的时候,理解了“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即成长、即经验改造。”、“教育无目的论”、“环境”等以前不清楚或不在意的问题,对我现在啃读的学科理论书目《任务型语言教学》有很大的帮助,这本书理论性很强,很多内容是语言学家的原观点,以前曾经由于太理论化而被束之高阁。现在不同了,因为比较容易理解,更能沉浸下来。比如,“言语、情景真实原则”是任务型语言教学其中一个原则,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所教语言材料要尽可能真实;另一方面是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习者明确、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意思是说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是“真实”发生的,不是机械操练,需要发生思维活动。再比如这本书提到的“在做中学原则”(Learning by doing)与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是如出一辙的,只不过本书提出的原则在指导教学方面更细化。这种书目之间理论相同的例子举不胜举,无论怎么样,只要读懂任何一本根基书目,再读其他书的时候,都有认知交集点,可以激活我们的内在知识系统,重组经验。

其次,打通知识与生活,认知与实践相融。

读书没有目的,因为读书就是目的。书读多了,理解力、价值观自然改变。如果我们读书是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的手段,那么,我们的读书就是浅层次阅读。只有把读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读书自然有其内在的作用。比如,我学习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然后对照着实际教学中的课例,就能有更深的理解,重要的是这样的理解能够对教学起真正的改进作用。在社会建构理论中,提到了“互动”的原则。怎么互动?师生之间、对子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等,都可以进行——我们教学中也在“进行”,但是,以前课堂上的互动有很多是“假互动”,比如同伴之间对话练习,双方只关注自己语言的形式,进行机械操练,没有信息差,就不是真互动。生活当中也是这样,如果我们和孩子交流沟通的时候,只关注自己设置好的内容,不去领会对方谈话的意义,那么,这也不是真互动,不能建构真正的沟通意义。

最后,打通生活与生命。

读书不图一时之快,更是为了生命的成长。生活就是当下,一个个当下构成了生命。只有每个当下是充实的,整个生命才是有意义的。因此,我们读书,不能只读对我们“有益处”的书,应该多一些素材,扩充我们的视野,这样的生命才不单调。比如我们读教育教学的书,还要读一些让我们沉淀心灵的书,读一些育儿养生的书、读一些趣闻乐事等等。这样的读书之道,才能吸纳各家精华,滋养生命。

读书,可以有多种方法,只要能够打通彼此之间的联系,完成“人与文本”、“人与他人”、“人与自己”之间的三层对话,就可以实现的读书的最高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通式”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