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母的爱情

那年,母亲十八岁,父亲也是。父亲比母亲大了十二天。

关中老家的习俗,娃娃满月要抱到亲戚家挪窝。父亲家距离母亲家一里地,跟母亲的舅舅家一个村。据外婆后来回忆,当年她抱着满月的母亲去舅舅家挪窝时,经过父亲家门口。那时站在门口的奶奶怀里也抱着个小娃娃,应该就是父亲。两个年轻的妈妈点头招呼,两个怀里的娃娃也似乎循声对望。那可能是父亲母亲的第一次会面。

十八岁的母亲是一支花。不仅是漂亮,而且聪明能干,更有懂事大方。在大时代的环境之下,母亲的果敢坚毅极大地为她增添了魅力。那时的母亲,是邻方大圆不少青年的心中好逑。在母亲的追求者中出现过这样一些事情:两个青年的家里人,曾为了谁家才最有资格去母亲家提亲而在地头劳动时大打出手;有一位从未谋面过的连长,曾经慕名给母亲写过庄重的求爱信。凡此种种,竟有不胜枚举之势。

母亲那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自然也扑闪在父亲朝气蓬勃的心头。可是想一想母亲那样的明媚鲜亮,腼腆的父亲在行动上明显没有心动来得雀跃。有一次,父亲母亲共同的老师说有事请父亲带其前往母亲家,敦厚的父亲欣然应命。父亲进门亲切地对着外婆喊了声“姨”,介绍安顿好老师就勤快地去后院干起能看到的活计。外婆准备了简单的酒菜招待老师,也招呼父亲同坐。父亲不愿僭越,只是在最后勉强喝了一杯,就陪着老师离开了。可谁承想,那位老师竟然是来为另一青年向母亲说媒的。知道后的父亲捶胸顿足,心里叫苦不迭。不过,父亲的勤劳质朴倒给外婆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姨姨们欢快地把父亲这一次阴差阳错的到访总结为“叫姨,担土,喝酒,就走”。

也许是这一次的“引狼入室”给了父亲紧迫感,让父亲觉得必须尽快采取行动。那一天,父亲算好时间等在母亲要经过的路口,脚在地上辗来辗去,惴惴不安。看到母亲走来了,父亲带着一点讪笑,不敢抬眼地走到母亲面前,递上一封信。母亲第一反应是以为父亲又在替别的追求者跑腿,没有接信,而是就冷冷地说:“是谁的信,让他自己给我。”父亲腾红了脸,彻底低着头,拿信的手又往前伸了两伸,嘟囔着:“咱的,咱的……”母亲有些诧异,认真看了父亲一眼,没说话就接过信,走了。关于这第一封情书的内容,父亲后来在被问及是总是笑嘻嘻的不愿提及。据母亲“揭露”,父亲在信里列举了追求母亲的各个情敌,还说虽然有个先来后到,但还是请母亲考虑下自己云云。能对别的追求者一清二楚,父亲平时没少留心啊。

在众多的追求者中母亲为什么会选定父亲,母亲只说是看到父亲家兄弟好几人,觉得父亲能帮助自己照顾先父早逝的娘家。我觉得并不尽然。据跟父亲从小一起玩耍的伙伴说,父亲是村里最帅的小伙子,并且人聪明学习好。母亲就曾无意中听到一位老师将父亲列为他最聪明的三个学生之一。这个评价的老师应该也是父亲的贵人呢。加上父亲为人敦厚,品行端正,似乎就是个不错的人选。父亲在开始行动之后,没费什么周折就成功了。虽然母亲其实从来也没正式答应过。

父亲母亲的第一次约会,说起来不能算成功。那时候没有电话和网络,传递消息只能靠人工。在母亲接受父亲的追求之后,顺理成章地就有了两个人的第一次约会见面。这次见面的时间地点自然是托人说好,然后母亲在女伴的陪同下赴约。父亲家和母亲家的村子之间有个近乎圆形的大池塘,池塘里长满比人高的芦苇等杂草,周围的乡党把这个大池塘形象地叫做圆河。由于杂草的阻隔,相隔一定距离站在圆河岸边的两人,是互相看不见的。不知是出于父亲骨子里的浪漫,还仅仅是出于出村的便利,见面地点就定在圆河。也许传话的人心思不够细腻,所以见面定位在圆河边的哪个具体位置并没有明确。没有手表,母亲就在女伴的陪同下早早地来到了圆河边。那时候的女孩子,可没有让男友久等的习惯。等了好一阵子不见父亲踪影。母亲就和女伴商量,沿着河岸走动起来。走了一圈,站下又等。等了一会儿,再走一圈。如此三圈后,母亲和女伴想,会不会父亲也顺着圆河岸边在找她们。于是母亲和女伴又如是反向的走了三圈,仍然没有看到父亲。眼见天色渐晚,没来由猜想原因,母亲和女伴只能回家了。后来当面对口供,才知道父亲的思路与母亲完全默契,也是顺三圈、倒三圈地在圆河边磨叽。并且时间间隔也都基本同步。后来,凡是遇到父亲与家里人约而不得见的情况,圆河边的误期便会被提及作为父亲脚底不定的佐证。这次未见面的第一次约会,成了我家几十年的笑谈。以至于后来有个台湾歌手唱的一首“左三圈,右三圈……”的欢快儿歌,在我家都顺利成章地被改编成“顺三圈,倒三圈……”而被记住。

母亲接受了父亲的追求,父亲的生活一下子提升了几个亮度。可是怎样把他和母亲的事告诉爷爷奶奶呢。在那个年代,自由恋爱约等于大逆不道。这当然难不住聪明的父亲。有一天,奶奶在擦拭窗台上的物件的时候,从父亲的一个小本子里发现了一张一寸照片。照片上是个大眼睛、笑盈盈的姑娘。这姑娘方盘大脸,眼睛好像在说话,模样真好看。这姑娘是谁呢,奶奶找来爷爷,爷爷也不认得。好在大伯在家,拿过照片端详了下,就赶紧给爷爷奶奶叙说这个姑娘叫个啥名字、人如何好、如何能干,漂亮就不用介绍了。爷爷奶奶边听边点头,也瞬间断定,这个姑娘一定是老二相中的。爷爷奶奶立刻放下手里的事,出去找人打听母亲家的细况去了。

没多少时日,爷爷奶奶就打听到了足够的信息。照片上这个名字里有个水字的姑娘,家住名字里有个水字的堡子,是家中长女,品貌人才都是一等一的,现在在小学校里做民办教师。爷爷奶奶欢喜非常,街坊四邻也都跟着欢喜。爷爷经常出门做事,奶奶又深居简出,对这个水堡子的水姑娘老两口都没多少印象。既然水姑娘这么好,老两口想把这姑娘赶紧娶进门的心情似乎比父亲更着急。这天爷爷外出回来正要进门,邻居一个大叔小跑着过来跟爷爷说:“赶紧的,那个水姑娘领着她的小弟弟正从村戏台底下路过,你和嫂子赶紧去还能看得见人。”爷爷听闻就一大步跨进院子,直奔自行车,边走边指着戏台方向招呼奶奶:“走走走,水姑娘,水姑娘…” 爷爷骑车带着奶奶一路往戏台踩。快到戏台,奶奶蹦下车,看见一个领了个小弟弟的年轻姑娘身影又往西去,赶紧跳上车再跟上。快出村了,老两口下车想走路靠近,结果母亲带着弟弟抄了个近道,跨过一条水沟去了。老两口又赶紧再上车从大路上往前赶。母亲领着舅舅一路跨田埂踩河渠,走的都是自行车过不去的路。直到母亲姐俩进了家门,爷爷奶奶也没看清楚母亲的正脸。满头大汗的爷爷奶奶把自行车停在母亲家附近的一户熟人家门口,一进院门就看着满脸疑惑的主人笑起来,说:“哎呀,这个贼女子厉害呀,我们俩撵了一路也没看着……”得知过程后的主人一边畅叙母亲的优秀,一边也跟着开怀。过后母亲得意地告诉父亲,她知道那天爷爷奶奶跟在后面,就有意不让老两口看清楚她。父亲除了傻笑,啥也说不出。

父亲喜欢雨天。不仅是因为父亲爱听雨打在树叶房瓦上的声音,还因为雨天不能出工,他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去母亲任教的小学校看母亲。于是乎,在雨天母亲正在上课的教室里,偶尔就会有某个机灵的小孩子举手告诉母亲“老师,有个男的在你房子里”、“老师,有个男的把墙上抠了洞在看你”……心里好笑的母亲还要板起面孔让学生们不要分神。

有一回去学校看母亲,由于有事情隔住了一些时间,父亲就没来得及提前在家吃饭。恰好那天母亲事务繁多,等母亲回到宿舍时,父亲已经饥肠辘辘了。母亲善解人意,父亲也就自然地承认肚子还空着。那个年代出门买食物是要看缘分的。母亲恰好在街上看到了一个卖西红柿的人,父亲的这一餐注定就是富含番茄红素的了。可是,母亲哪能让父亲太过平淡的享用上天的恩赐呢。母亲带着调皮的心思选择了一个个头很大的元宝形西红柿拿回了宿舍。看着母亲捧到眼前的一坨可人的红色,父亲满脸笑意。可接到手上就开始犯难,这么大的西红柿,当着心上人的面可怎么开口咬呢。母亲装楞,没给提供任何工具,只是瞅着父亲发窘的样子。父亲只好假借看窗外,转过身背对母亲,再努力把西红柿掰开来,然后下嘴。味道自是无比香甜。从此,西红柿就是全家公认的父亲最喜欢的果蔬了,不接受讨论。

到了七十年代,父亲母亲这批年轻人离开学校已经好几年了。大家都在寻找和等待离开黄土的出路。二十岁的父亲,觉得不能再等了。这一年父亲通过了征兵的筛选,即将去入伍。可那时入伍的目的地是保密的,所以父亲及家人都不知道他会去哪里从军。当时中国边境上还有战争,所以上战场的可能性是每个家人心里不约而同的担忧。出发的日子近了,父亲和母亲一起到外公的坟上祭奠告别。虽然还未成婚,父亲已经俨然是母亲家里的一员了。往回走时父亲想去牵起母亲的手,同时对母亲说:“要是我回不来,你把咱妈劝一劝。”母亲听言一把打开父亲的手,扭过头快步走开了。

父亲千里远赴戎机,心里念想着母亲在家乡等着他的样子。《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描摹的场景让父亲何其共鸣啊,这就成了父亲最喜欢的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关中老家的麦穗弯了。阿娜尔汗的心儿醉了,母亲的脸庞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父母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