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

今天要跟大家解读的这本书,是汤普森博士领衔写的《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

汤普森博士是非常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也是教师。我跟他是好朋友,他在中国做的演讲,我也帮他做翻译,今天特别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因为在孩子社交这个话题当中,我从汤普森博士身上,还有他的书当中,学到了特别特别多的办法、窍门。

相信对于我们家长来说,孩子的社交能力,对你们每个人都是非常关心的话题。那么,是不是孩子天生的内向或者害羞,就不会有好的社交能力?孩子在学校经历的挫折,还有友谊上的挑战,是不是也会让你们非常心痛和纠结?

我想分下面五个部分,给大家讲一讲:在孩子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当中,他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作为家长,我们的角色在其中又应该是怎么样的。

第一部分我会讲一讲,自我认知和自信心的培养。

因为平时我的主业,是教成人的人脉搭建、社会交往,包括沟通的一些技巧,我发现其实很多成人的问题,实际上是在孩童时期就没有打下一个好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习惯。

所以今天我想首先讲讲,自我认知和自信心的培养。当我们和别人在交往的时候,在沟通当中,你会发现自信的人,是更有吸引力的。那么怎么增强自我认知和信心呢?

首先就是在幼年时期,要形成一个安全的依赖感。这个主要是我们家长能做的,尤其是抚养的第一责任人。一般来说都是,母亲跟孩子更亲近。从小的时候,就会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包括他的一些最初级的成长,所以在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这个连接,是我们作为母亲,可以在孩子幼年的时期就形成的。

让孩子在我们面前能够放松,感觉到被关爱,我们能够随时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时候孩子就会建立一个非常强大的安全感。只有他在家里,在母亲身边,能够感受到这个安全感,他才可能在对外的过程当中,能够有一种自信的态度。

那么第二点我想说的就是,父母的言传和身教。很多时候大家都说,言传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实际怎么做。我并不否认我们实际做什么,其实就是给孩子的一个榜样,可是我这里特别要强调一下言传的作用。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是在我教育我们家两个小孩的过程当中,我常常会跟他们讲,你们应该怎么怎么样做。比如我上次写的一篇文章,讲到我的孩子,他作为一个带领结的人的故事。

他们学校大家都是穿便装上学的,可是我儿子在换了新学校以后,我们从明尼苏达州搬到了达拉斯,在转学以后,他跟我说,我要穿正装上学。也就是他要穿白衬衫打领带上学。我说,你要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是不是应该尽量地blend in,尽量地能够混迹于大家当中,不要让大家都觉得你是一个新人怎么怎么样,是不是更好。他说,不是,我要make a statement,我要自己选择我自己的方式。我说,好吧。我也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在看。

结果他果真就穿正装去上学了,然后大概两天下来以后,他就跟我说:几乎所有的人都认识我了,他们管我叫作那个带领结的男孩。我说:你这个太有意思了,为什么你一定要这样做,做得特立独行?

他说:妈妈,你不是说过,作为一个领导者,我不需要管别人怎么说,我只要做我认为正确的事情吗。因为我觉得穿正装,是对老师的一个尊重,然后是我的一个自我形象,我喜欢这样,我这样觉得舒服,所以我不会去管别人怎么说。你看,其实就是我平时跟他讲的话。

所以其实孩子在平时,听家长说的话的时候,你可能觉得孩子可能根本没有听,我说什么话他都是耳旁风,但是你不要小看自己的言传,你说的话其实孩子会非常留心的。所以我觉得,在孩子社交这一块,我们家长也是可以给孩子言传很多东西。

我现在不能做到的,只是not yet,我还没有做好而已,并不代表我将来不能做好。我不要跟别人去比,我要跟自己的成长去比,跟自己的进步去比,这个就是成长型思维。所以我觉得在社交方面,也要给孩子灌输这种成长型思维。

比如说,孩子现在还不能很大方的、得体的跟别人去接触,还不知道怎么更好地跟小朋友们接触,但是不要否定他,不要跟他说你是不行的,这方面你是弱项,而是说我们还可以继续努力,你可以越做越好。要用这样的言传和身教,来鼓励孩子。

第三点,在自我认知和自信心方面,我们应该教会孩子认清自己的优势。那怎么做这个呢?很多人,其实连大人,我问到我的学员,我说你的优势是什么?他会说,我真的不知道我的优势是什么,因为从小我的父母都会打击我,不管我做什么都觉得不好。

其实我也有一些自身的小例子,比如说传统的父母,你考试考了九十九分,那父母可能就会说,你那一分是哪儿丢的,下次就要注重这一分不要丢。他不会说,孩子,你九十九分真棒,考得真好!

所以,我们作为家长,怎么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优势呢?有一些小的游戏,可以跟孩子做。比如说,我们在家跟孩子做的,有一个叫优势链的小游戏。你可以把纸叠成细的纸条,然后让孩子在上面写出自己的优势。比如说,今天发现,我很会做手工,那就把这个写下来。或者说我画画很好,写下来。或者说我唱歌很动听,把它写下来。

那么做好这一个个优势链,你就是把这一个个小条粘起来,把它粘成环,这一个优势是一个环,然后下一个优势,你用另外一个纸圈把它粘起来,是另外一个环,所以这样的话孩子可以,攒得环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他会意识到自己的优势,会越来越长,越来越长。

这样,家长不是从小着重或者聚焦在孩子的缺点上,而是聚焦在孩子的优势上面。这个孩子大概三五岁就可以开始做,让他有一个积极的心理建设,知道我的优势在哪里,我可以用这些优势来帮助到别人,或者说为社会做贡献。这是一个优势链。

还有我们常常做的一个,叫成就箱。这个成就箱也很容易,你家里那个纸巾盒,或者你家里有一个玻璃瓶子,一个罐子是空的,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成就箱。这个成就箱是什么概念呢?当孩子做了一件特别好的事情,比如说他帮助别人,然后完成了一个什么事情,或者说他做了什么样的工艺,或者最简单的,我在学校帮助了一个小朋友,或者说我击剑比赛得了第一名,我什么数学竞赛获得了奖项,或者是我做班委了,就是任何一项,可以称为小小的成就的东西,你都可以让孩子记录下来,然后放在这个成就箱,或者成就瓶里面。

这样的一个小的游戏,就可以帮助孩子,能够了解自己的成就,让他能够意识到,任何一点点小小的成就,或者我做的好的事情,都可以得到家长的鼓励,然后也是帮助他,树立一个自我认知,认识自己优势的,这么一个好的举动。这些都是非常容易的小游戏,希望你们可以回家跟孩子练习。

那么第四点,自我认知和自信心的培养关键,其实就是我们怎么对待缺点。

这个我也给你讲一个小故事。我在很小的时候,比较容易攻击我姐姐,因为我是老二,家里老人也是比较惯着,或者说比较宠爱我,所以我也会跟姐姐发生冲突,而且我比较凶猛,会咬姐姐、抓姐姐。

我爸爸回到家,他那时候是每两个星期,从矿井上回家一次,他就会跟我说,他说你看你现在有很多优点,但是你还有一点浑,比如说你会去打奶奶、打姐姐。他说,你的浑现在就是大拇指这么大,其他都是优点,浑就是大拇指这么大,下次爸爸回来再看看,奶奶怎么跟我汇报,说你的浑有没有降低、减少。

结果过两个礼拜以后,我爸就跟我说,你这个浑现在越来越少了,现在只有指甲盖这么大了。对待孩子的缺点,家长不是说我因为要树立孩子的自信心,要讲他的优点,所以我不跟你说缺点。当然不是。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改善他们自己。对他们的缺点,我们也可以给孩子一个直观的、客观的评价,或者让他了解到,我还有这么多缺点,我还可以继续努力,继续修正,然后让自己的缺点越来越少。

所以我觉得,在我的小时候,我父亲给我讲了这个缺点从拇指变成一个指甲盖,然后变成一个指甲尖的很有意思的说法,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缺点,知道自己是能够改进的,知道这不是一个不能克服的事情。

而且知道,说我浑,只是浑这一点,而不是我整个人被否定了。只是做的这个事情,打奶奶、打姐姐是不对的,而不是说你这个孩子是不好的。这些都是我们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他的一个自我认知。

另外第五点就是,在练习和掌握当中可以获得自信。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其实孩子自信心的树立,并不只是简简单单地由于外界反馈而来。家长赞扬你,或者老师赞扬你、同学赞扬你,说好,我就有自信了;说不好,我就没有自信,不是这样的。

孩子真正的自信,是来自于反复地练习,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做到的事情,他就会有这个自信。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家老大练钢琴,可能老师说,你是很有天赋的,或者说你看你的内心里是有音乐的;也可能我家长说,你看你练习这么好,弹琴弹得这么动听、多好。但是实际上,他真正的自信,是来自于他通过自己反反复复地练习,一个很难的曲子最后能弹奏出来。他发现原来这个曲子看起来很难,但是我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完成的,可以达到的。

这个自信才是他真正掌握到自己内心的,是我告诉我自己,我能够这样来获得的自信。

所以在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上面,也让孩子在不断地练习当中,在不断地掌握当中获得自信。他说,原来我是可以跟别人有礼有节地交往的,我是可以做一个很有礼貌,很懂事的,同时又善于交际的人的。这些都是要在他的练习和掌握当中获得的自信。

第六点就是很小的一个技巧,我也希望通过你,把这个传达给孩子,就是所谓的高能量姿势。什么是高能量姿势?这是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埃米·卡迪女士研究出来的。双腿分开,叉腰挺胸抬头,这样让孩子保持两分钟这个体态;或者是双手向上伸,然后挺胸,抬头,也是两脚与肩同宽,这样子做两分钟,好像那个超人一样。

小男孩你可以跟他说,我要做一个超人姿势。女孩子你可以跟她说,我做一个超级女侠的姿势。如果他看好莱坞电影,可能会比较熟悉超人或者超级女侠这样的姿势。这样你保持两分钟,就可以让他的睾丸素的水平上升,皮质醇的水平下降,这样会提高他的自信心,让他能够觉得我很行。科学研究表明,这样我们身体里的荷尔蒙会自动地发生调节,所以你可以让孩子,练习一下这样的姿势。

尤其是在出门要去见朋友,或者要上台表演、演讲,或者参加什么活动的时候,你特别希望孩子,能够在那儿有自信的,有一种舒展的放松的姿态,能够展示自己的话,在之前可以教会孩子做这个超人姿势,或者超级女侠的姿势。这个就叫高能量姿势,能够帮助孩子做到更有自信,然后更放松。

这个就是我要讲的第一部分,如何帮助孩子,提升自我认知和自信心的培养。

现在我想给大家说说第二部分,社交能力的基本行为规范。

你可能会观察到,不知道是你自己,还是说你观察到别人,很多朋友就是,当带孩子到外面,去跟大人在一起,跟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如果他不能够,大方得体地跟别人讲话,那很多家长他就会说,我们家孩子很害羞,或者说一到外人面前,就不知道怎么说话了。其实当着孩子做这种评论性的,或者说贴标签的讲法,对孩子的培养是没有任何正面意义的。其实你的目只是要给自己找一个解脱,就是孩子做成这样不是我的原因,是因为孩子他本身的原因。

其实我觉得,不管是内向的孩子,还是外向的孩子,做不到社交方面基本的行为规范,不是孩子的原因,是家长的问题。

那什么是基本的社交行为规范?其实我们作为成人很好理解,就是:会不会问好;会不会跟别人进行眼光接触;会不会道谢;会不会道别;会不会道歉。其实你想想,是不是这些最基本的。在英文里有一句话就是:你人生所有要学习的,其实都是在幼儿园里学习的。

那天还有网上那个朋友问我,孩子不能做到像社交达人一样很会聊天或者怎么样。我说,问题是你孩子现在只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刚刚上小学的孩子,我们培养他们的目的,不是说现在就要做一个人精,做一个人来疯,能够非常得体,然后谈吐有度。这个不是我们对小孩子的要求。

对小孩的要求,就是他能够做到这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就可以了。那么怎么培养他的这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在每一次孩子出门之前,或者在平时开家庭会议的时候,都可以跟孩子讲解一下这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在培养孩子基本行为规则的时候,可以有一个专门的家庭会议,去说这个话题。

比如说,可以让孩子说,你认为跟别人接触的时候,你的眼睛应该看哪里?你是不是应该有笑容?或者你怎么样问好?可以做这种角色扮演。你如果见面的是一个爷爷奶奶这个年龄的,那你怎么样去跟爷爷奶奶打招呼;或者如果见到一个叔叔或者阿姨,你怎么样去打招呼;或者是小朋友跟家长,一起到我们家来玩了,那他们临走的时候,你应该怎么样去道别。

像这些,都是可以在家里做角色扮演的。如果你在家把这些东西都做好了,扮演好了,让孩子知道,这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做的行为举动,那么孩子也会是有备而来。

然后第二点我要着重讲一讲,就是对话练习。

如果孩子本身不是一个对话能力很强的人,这也是可以在家进行训练的。迈克尔·汤普森博士,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给我讲过一个对话的技巧。他说我们可以做一个传球游戏。你家里有个球,甭管什么球,足球、篮球、棒球,小的高尔夫球都可以,或者气球也可以,跟孩子之间做一个练习。

这个练习,恐怕要到孩子五六岁以后,起码上小学以后,他能够和你进行一些对话的时候再来进行,如果太早 3岁,他可能不会懂这些事情。你问一个问题,然后这时候把球传到孩子手里,那孩子在给你一个完整的回答以后,同时还要抛一个问题给你,才能把球传回给你,要不然球就会在他手里。

比如,我说你最近在读什么书,这时候我把球传给我儿子,然后他说,我在读Percy Jackson这个书。这时候,孩子不光说要回答我这个问题,他必须要继续地说一下,比如这本书我最喜欢的是什么。他会说,我最喜欢Percy Jackson,因为他很勇敢。

我儿子问,妈妈你最近在读什么书。那我就说了,我最近在读汤普森博士的《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我还要说出来,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什么。然后,我可以再问他。比如,我说,汤普森博士说了,儿童社交是可以去培养的,你认为呢?

虽然我儿子现在是14岁,他完全可以跟我进行这种对话。他会说,我认为确实是可以培养的,你看弟弟,以前他可能不会跟别人眼神接触,通过训练他可以做到。孩子小一点的时候,比如说五六岁、六七岁,你跟他对话,可能更日常一些:今天要吃什么,你今天吃的东西,你喜欢什么?你可以进行,这种更简单的日常化的对话。所以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的不同,你问的问题,可以是完全不一样的。

但是通过简单的传球游戏,你可以去跟孩子,进行一个对话能力的训练。总之就是要回答问题,具体地回答问题,然后再有一个提问,就是这三步。你对孩子的要求:是不是能够直接回答你的问题;然后再给一些细节;然后第三就是能不能再抛回给你一个问题。

如果孩子从小在家进行这种对话训练的话,那么他到外面,跟别人讲话的时候,会更游刃有余,会变成一种本能的东西。

社交能力基本行为规范的第三点,我要特别地讲一下内向的孩子。

因为很多家长说,我们家孩子如果向来是人来疯,一见到外人就很会讲话的,我可能不太需要听你这些基本的东西。但是很多家长,对社交感兴趣的话,有可能孩子是内向的,是不大善于跟别人交往,或者说比较害羞,或者他出去社交会觉得很累。

其实我在讲成人课程的时候,我也会说其实一个人的内向与否和外向与否,这个是天生的,这个是没有办法的。如果你是内向的话,你的觉醒水平是本身比较高的,任何一点更多的刺激,会让你觉得很累,好像你的电池被提光了,就是耗电全都耗掉了。你出去参加大规模的Party 社交活动 ,回来以后会觉得,我的人整个都耗干了。

外向的人,他本身的觉醒水平是比较低的,他需要更多的外界刺激。那这种情况下,他就是更喜欢到外面去社交,回来以后感觉是充了电了。所以针对内向和外向的人,那是不一样的。那么内向的小朋友,你就不要给他安排很多特别多的人在一起的聚会。

比如说我们家老大,小的时候他是偏于内向的。因为我是很外向的,我喜欢呼朋唤友,招一堆朋友来家里玩、吃饭,尤其星期天晚上的时候,我们会叫一些朋友,到家里来聚会和吃饭。可是我发现,往往这种时候,我儿子当天晚上会有很大的情绪波动,就是非常地不开心,好像感觉抑郁似的,觉得自己做得不好,自己什么都不好,没人喜欢或者怎么怎么样。

我后来就分析了,为什么一到周日晚上,尤其是我一旦有朋友来聚会,来到我家Party的时候,晚上他会爆发这么负面的情绪?我后来就专门找了心理医生去看,然后心理医生跟我讲,很多小朋友有周日晚上综合症,因为周一要上学了,他本身就有一个心理紧张;他说另外就是,如果你人很多,他本身内向,会觉得能量被耗干了,对他来说是非常不舒服的一个情况,所以他这两个情形加在一起,就造成了现在这个情况。

所以我就觉得,原来我儿子的内向是不希望跟很多人聚在一起,他需要一个独处的环境。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星期天就变成我们家人的家庭晚会,就只有家人在一起,有一个很安全的,很平静的很愉悦的环境,这样他的情绪就变得非常稳定了。

所以,作为内向的小朋友来讲,你可以怎么样做也让他有机会培养社交能力?就是一对一地连接。内向人特别善于建立一对一的联系,因为一对一对他来说,不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对他的觉醒水平不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一对一让他更能建立一种更深厚的友谊。

如果孩子是内向的话,你可以邀请一个小朋友,到家里来和他玩。或者跟一个小朋友,到外面去做playdate,就是去公园一起去玩。让他和这个小朋友之间,当然是他喜欢的朋友,建立那种两个人谈话,说悄悄话、分享秘密,或者简单做一些体育活动,做一些娱乐活动。其实内向的小朋友,会很喜欢这种交流。

另外就是要动静结合,除了是一对一的交往以外,要注意如果小朋友出去参加了一个大的活动,没办法,那么回家一定要给他一个独处的时间,让他有个充电的机会,让他放松。在家里安静、安全的环境下,自己的充电。

这个就是我讲的第二部分,社交能力的基本行为规范。那我分了三点给大家讲解,一个是基本行为规范,就是我们在幼儿园应该学会的那些东西;第二个就是家长可以做的,对话能力的训练;那第三个就是,内向的小孩的社交优势如何培养。

第三部分,我要给大家讲的就是,教给孩子如何应对外界的反馈。

其实不管是成人也好,还是孩子也好,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来自外界的反馈,有些是正向的。比如说,称赞你做得好,考试考得真好!真聪明!小朋友真乖!小朋友你画画画得真好!或者说你今天真努力!各种各样的来自外面的正向反馈。

那么还有一些是,你根本不愿意听到的负面的反馈。可能说这个事情你还做得不够好!你还要继续努力!有的东西可能是批评,你这个怎么这么差!有可能是别人比如同学、小朋友,一些不怀好意的恶意的评论;或者是说,一些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那么如果孩子不能够正确地对待怎么办?

这个包括两重。不能够正确对待正面的反馈,那有可能会沾沾自喜,骄傲自大,给人留一种骄傲的感觉。不能够正确面对负面的反馈,可能会沮丧、抱怨、生气、愤怒,甚至发生冲突。所以说如何教会孩子,正确地面对正向和负面的反馈,也是家长教给孩子社交技能的一个重要的点。

对待正面反馈,你可能说了,那我就很开心。可是我觉得作为中国文化来讲,谦虚谨慎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个美德,所以我觉得最好是培养孩子自信并且谦虚的美德。你可能会说了,那自信和谦虚是不是一个悖论呢?其实不是的,你看到真正自信的人,他是可以非常谦虚的。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带孩子去参加钢琴比赛,他弹了这个莫扎特的545的钢琴曲,非常优美的一首曲子。等他弹完比赛下来以后,有一个家长就带着自己的孩子过来说,我真喜欢听你刚才弹的曲子,那是我听过的,最好听的莫扎特545了。那这时候,我的孩子是什么样的表现呢?他说,谢谢你!我真的是很努力的,我练了很久很久。

如果你只选择说谢谢,然后就很高兴地走了,这是一种。不是说不可以,孩子很骄傲很开心,听到这个正向反馈,别人夸奖,当然很开心的。但是我为什么教孩子要说一句,我真的很努力呢?这就是给别人留下一种,既有自信又谦虚的感觉。

再举一个例子,别人说你法语讲得真好,你说我真是学了好几年,我还在法国生活过半年,特意地去做这种沉浸式的培养,才能讲到今天这个地步。这个其实也适用于大人,孩子和大人都是一样的。这让大家觉得,你不是说很骄傲:我有这个天赋,我有语言天赋,而是说我经过了努力。其实当别人夸你的时候,你不仅感谢对方,而且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真的是我非常努力的结果,这样给大家是一种,既有自信又很谦虚。不是说,我天生就是这样,那像你可能就没有这个天赋,你就做不到。

所以在别人给孩子正面反馈的时候,你可以教给孩子怎么样合理应对,不光是感谢还能谦虚地讲话。正面反馈还是比较容易的,其实更难的是负面反馈。因为从孩子天生的情绪来讲,负面反馈很可能就让他,非常沮丧,甚至非常生气,甚至整个人就关闭了,就不要跟别人去交流了,甚至有的人可能会发生,这种暴力的反击。所以,对于负面反馈,我们家长怎么去教给孩子?

我觉得其实咱们的老话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应对。当别人给你一个负面反馈的时候,跟孩子说,你要听,仔细想一想,对方说得有没有道理。如果对方说得有道理的话,那么你就应该想办法去改正。如果对方说得根本没有道理,那你就一笑了之,或者用一个筑墙法,就是好像面前有一堵墙,挡住了他的这个负面评价。你心里要想象,你的眼前是有一栋墙,让他不管说什么恶意中伤的话,都反弹回去。

这个就是我跟我儿子们讲的。我说,你眼前想象一栋墙,他说那些什么脏话,不好的话,骂你的话,就把它弹回去,对你没有影响。他说这种不好的话,只会反应他的人格,反映他的品格。我觉得有这个心态,就像我最开始讲的言传身教,你多跟孩子说,慢慢他就会有这种意识。

下面第四部分,我就想跟你说说孩子的友谊。

其实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当中,都可能会有不同数量的朋友。首先你要知道,你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可能跟你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可能会说,我小时候,跟我玩得好的小伙伴有很多很多,那你怎么一个朋友都没有?或者你怎么只有一个小伙伴跟你玩?他真的不是你,这点家长一定要记住。所以,你的心理预期,不是说孩子应该像我一样地交友,你们是完全不同的个体。

你要真正地去了解孩子,要了解他在交往当中,是一个什么样的方式。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够帮助自己的孩子。

那么你要问了,那到底有几个亲密朋友,才算真正的好?正常?那在汤普森博士这本书当中,他是说学龄儿童平均每人有五个他们认为亲密的朋友。注意这只是一个平均数,也就是说正常值可以是很大的,可以是多于五个,也可以是只有一个。关键在于朋友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所以家长尽量不要把自己的理念强加给孩子,可能你的性格比较内向,可是孩子却有一大堆朋友,但也有可能是孩子只有一个朋友,而你整天是呼朋唤友,所以说我们要真正了解孩子。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小孩来讲,我觉得在学校里是一定要有,起码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的,要不然的话,在学校里就太容易孤助无援了。编辑也问我说,常常听到别人反映孩子被孤立的情况,在孤立的情况下,我们家长能够怎么应对来帮助孩子脱离被孤立的情况?

我觉得一个好的建议就是,各个击破。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一些孩子形成团体,来孤立你的时候,很可能是你这个孩子,本身做的一些事情,超出了其他正常人能接受的范围。比如说你特别优异,别的孩子有可能是因为忌妒心来孤立你;当然也有可能是,你的孩子有一些行为举止,有不被广大同学所接受的一些点,或者说太过娇气,或者是太过挑剔,或者是太过负能量,都有可能。

对被孤立的小朋友家长来说,你可以让你的孩子去找一个,在同班同学里跟他脾气性格比较相似的人。就是在孤立他的这个团队里面,5个人也好,10个人也好,里边有没有一个跟他还比较友好的人,各个击破。你跟这个人做朋友,这样起码你可以作为家长邀请另外小朋友,或者邀请另外小朋友和他的家长,一起到你家来做客。

或者带着小朋友,邀请他们一起去看一个节目,那既然这个节目,肯定是小朋友们都喜欢看的,我相信当你发出这个邀请,尤其是对这个小朋友的家长,发出这个邀请的时候,这个家长很可能会带着小朋友,一起跟你来参加这个活动。

这样,你和家长也可以做朋友,然后孩子们也可以在学校以外的这个环境里建立友谊关系。所以这样起码,你的孩子在学校里就不是完全孤立无援的,而是有一个可以说上话的朋友。

所以其实孩子在学校的处境,我相信我们家长,内心是非常担忧的。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他自己的一个交往的群体,这个是不用家长过多地干预,除非你看到他交往的孩子身上,有非常明显的问题。

比如说,我们老二小的时候在幼儿园里交的朋友,整天说脏话。有一次我去学校帮忙,就观察到这个孩子说脏话,而且他妈妈也在那里,对他妈妈拳打脚踢,就是真的是打他妈妈,大声地吼他妈妈。那才上幼儿园啊。后来我就干预了,我说,你还是不要让他再继续变成你最好的朋友了,因为你看他这些行为举止,绝对不是我希望你长大的样子。后来这样我是进行干预了。

所以当你发现你的孩子,如果是跟这种,你不赞成的这种价值观,行为举止做一些出格的事情的话,那家长是可以进行干预的。

然后另外一个,很多家长面对的问题,就是孩子在学校被霸凌,或者说被别人欺负,不管是言语上还是行动上的欺负。在这种事发生的情况下,家长应该怎么做?

我觉得首先,我们一定是非常痛心的。

我给大家讲一个,我亲自经历的真实例子。我们家老大,他平时是一个比较温和的小孩,有一天晚上他在洗澡的时候,突然洗着洗着澡就大哭了起来。我说你怎么了这是?他说因为在学校里,有一个小朋友对他特别凶,给他起外号,还骂他是笨蛋,笨猴子什么的,就对他说了一些侮辱性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不被人喜欢,非常伤心难过。他说,我又没有做什么,为什么他会这样对我?

当孩子在一边哭着,一边跟我诉说这个事情的时候,当然作为家长是非常非常难过的。可是我觉得这时候,家长要给孩子的,是一个完全的支持。他洗好澡,穿好衣服,我就安抚他,我说,你看,首先大家说你是什么,那你真的是什么吗?他说,我也不知道。一边哭着,一边说,他就这么骂我,说我笨什么的。我说,可是在我的眼中,你一点都不笨。你想不想知道我的想法?

我就跟孩子讲,你收到别人给你的负面反馈,那你要知道还有其他的角度,还有其他的想法。他就说,那你是我妈妈,所以你这么说。我说,你可以问你的老师,你觉得你的老师觉得你笨,或者觉得你很愚蠢吗?他说,不是。我说,对呀,所以你不能因为这一个人说什么话,就觉得自己是什么样了。

我说,另外如果他持续地跟你这样说,他说,是的,最近他一直都对我特别不好,有时候拿我电脑还砸我一下。我说,这种情况下你应该自己有个准备,因为他如果欺负你,每次你都被他欺负,他就会形成一个惯性的,因为霸凌他是有惯性,觉得你好欺负。我说 一旦你能够,stand up for yourself,一旦你可以站起来,能够捍卫自己的话,那么他可能就会停止。他说,可是我不敢。我说,这有什么不敢的,你又会跆拳道,你还怕他打你不是。我从小让孩子练跆拳道,其实对他们的自信心,也是挺有帮助的。

我说,这样,妈妈给你讲一下,你有几个选择:第一个,你可以自己解决这个事情。如果你愿意,能够自己勇敢地站起来,捍卫你自己的话,你就跟他讲,你不能这样讲话,这是不友好的,我相信学校不会允许这样讲话的。或者说,你不能这样对我讲话,这是不公平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友好。你要敢为自己发声敢为自己说话。

第二个选择,就是你可以选择逃避。你可以选择我完全不做反应,或者说,离他远一点,我就避而远之,我就不跟你玩也不跟你接触,这也是一个选择。

那么第三个选择,如果这是一个长期的行为,你可以去找学校,你可以去跟你的老师,跟你的校长或者是教导主任去反映。他说,这个事情不是一次性的,他常常这样对我。我说,你也可以选择,这个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我说,如果要是我的个性,我肯定是上来就要站起来捍卫自己 ,他要来打我,我可能就要回击了,或者他要说我什么,我可能要言语给他回击,或者严厉地制止。他说,我不能做到那样。我说那这样,咱们俩在家做一个角色练习,假如你说我、你骂我,或者你做什么对我不好的事情,我就眼睛盯住你,非常严肃地跟你说,你绝对不可以再这样做,我告诉你,这样是不行的,我绝对不会接受的。

就是这样,你要给对方起到一个震慑作用,就是眼睛盯住对方,然后非常生气地跟他讲,这样绝对不可以,如果你再这样的话,我是不会放过你的。所以我教给他这样,我们俩做了一个角色表演,他还有点觉得好玩、好笑,有点害怕,我就跟他反复练习这个。他终于最后可以说了:不可以,你这样绝对不可以,不可以这样对我。

作为家长,你不可能跑到学校去 ,对这个霸凌的小孩,揍他一顿或者说他一顿,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家长最好不要直接参与到孩子之间的纠纷。但是你要武装起自己的孩子,要教会他这几种武器,就是眼睛非常严肃地盯住对方,不能你的眼睛先逃避了,气势上要压住对方;同时要言语很肯定地告诉对方,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要给自己占住这个立场。

在跟孩子做好沟通以后,后来孩子回来告诉我,下一次那个孩子又去欺负他的时候,他就是以这种很严肃的方式,对他讲,你不可以这样。后来还有一个小朋友,有一次来打他,拿一个东西来打他,他一下就把那个孩子扳在地上了,因为他学过跆拳道 ,他并没有伤害他。那个人上来打他,他一下就把他摁在地上,但是没有继续做打他或者什么的动作。自从那以后,就没有人敢欺负我们家老大了。

一个孩子自己的自信心,是要经过他自己愿意去树立的。那他怎么能有这个愿望,和正确的方法去树立呢?我绝对不是教会他怎么去欺负别人,而是要跟他,在家做好role play,做好角色扮演,教给他一些话术,教给他一些可以做的事情。同时也告诉他不要做什么,我就跟他说,你去制住别人可以,但你绝对不要打别人的要害,绝对不要动手去打别人,你只要保护住自己就可以了。

所以当一个孩子,在学校受到霸凌的时候,家长除了心痛以外,你可以跟孩子进行这种真的是深层次的沟通。针对这个问题,可以给他不同的选择,让他自己去选。

其实最开始他还想选择逃避,直到后来有一天,我去接他,开门就上车,然后他开门说,妈妈你今天一定会非常为我骄傲。我说,为什么?他说,我今天回应他了,stand up for myself,I speak up for myself,就是我真正地站立起来,为我自己发声,我跟他讲这样是不可以的,然后他一下就吓住了,不知道我会有这样的回应。

最后一部分我想讲一讲,家长在儿童社交当中的角色。

在汤普森博士这本《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当中,特别给大家提了九点建议。

汤普森博士的第一点是说,记住,家长不要过分担心,因为其实你已经给孩子,提供了社会生活,还有社会交往的这个起点。因为好多时候,家长的担心跟孩子实际的能力,是不成比例的。研究表明85%的孩子,是具备独立社交能力的。这真的是一个好消息,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有独立交往的能力的。

如果你担心孩子的情况,那不妨去跟老师和孩子的朋友们去了解了解,聊聊天,沟通一下,因为往往他们眼中的孩子,跟你在家里看到的孩子,是不一样的。有可能在家,孩子让你觉得好像有点内向,不太讲话,但其实他在学校跟老师跟朋友,有可能交往的非常如鱼得水,所以请你不要过分担心。

当然如果你发现,孩子有被同学,在学校孤立的情况的话,你是可以产生警惕,然后跟学校去沟通的。

第二点汤普森博士讲的就是,认识到友谊和受欢迎之间的重要差异。

怎么讲呢?其实只有15%的孩子,是真正受欢迎的孩子。那么在孩子的内心深处,他们是不是受欢迎,可能比这个比例还要低。比如说我觉得我们家老大,我有时候去学校参加活动,看了他在学校里,跟老师跟同学的互动,我觉得他应该是一个受欢迎的孩子,因为走到各个地方,他都会跟别人打招呼,然后别人都会跟他有说有笑,老师也都很喜欢他。

可是我问他,你是一个受欢迎的孩子吗?他也会说,我不是那么受欢迎的孩子,只有那些搞体育的孩子,因为在美国体育是最受重视的,才是真正受欢迎的。所以说孩子给自己的标准,会比这个15%更严格,但是受不受欢迎,所谓是不是popular,是不是万人迷,这些根本不重要,是不是能够建立真正的友谊,对孩子来说才更重要。

孩子只要有真正的一个,哪怕只有一个朋友,能够在学校有一个互相支持 ,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关系,就够了。所以家长不要担心孩子,是不是在外面受欢迎,而是可以关心下,他有没有一个高质量的友谊。

第三点汤普森博士说的是,家长要支持孩子的友谊。

如果你问孩子,我是不是可以在你的友谊里,扮演任何角色?孩子很可能跟你说,对不起,抱歉,不用了,谢谢!那作为家长,难道真的就没什么可以做的了吗?当然不是。我们要支持孩子的友谊,给孩子创造环境。这个怎么讲?

比如说,孩子新转到一个学校,是一个全新的环境,那首先我作为家长,我要去积极地认识其他小朋友的家长,然后我可以跟他的家长发个信息,说很高兴见到你,咱们可以,是不是给孩子做一个playdate,就让孩子一起聚会玩一玩。这就是家长主动给孩子创造一个可以开始一段友谊的环境。

我会非常主动地邀请我儿子的朋友们的家长,定期在一起吃饭、聊天,或者一起出去做运动。在这种群体的交往当中,我不仅能够了解我孩子在其他家长眼中的形象,其实他们每个孩子,都会回去讲小朋友们的事情,我可以更多的角度,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另外,我跟他们的家长之间建立的友谊,也会影响到我儿子跟他们孩子们之间的友谊。

所以我常常是每隔一个季度,就会邀请这几个好朋友的妈妈们,一起吃个午餐。那另外有我特别聊得来的家长,我还会跟他进行一对一的午餐,深入聊一些我们,在事业上、在家庭上、在育儿上面的一些特殊的心得,有一对一的交往。作为家长你可以跟孩子的朋友的父母做朋友,这样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孩子建立好的社交圈的办法,也是支持孩子的友谊。

第四点汤普森博士给的建议就是,让孩子的朋友到你家来做客,而且给他们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我现在回忆起我小的时候,我的同学们到我家来,我的母亲总是一个非常好的主人。她会一会儿端出一盘水果,一会儿拿出点零食招待我的朋友。汤普森博士在这本书中说,家长可以做到的几点:第一,要跟孩子们的同学们打招呼;第二个就是在打招呼以后,你就尽量让孩子自己去玩,不要围着他们转来转去,简单地表示一下,你很欢迎这些孩子们到家里玩的感觉;第三就是当对方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你要在这个家长的面前,表扬一下他们的孩子。所有这些,其实都是给你自己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培养友谊的环境。

所以,当我们家小孩说,我想让邻居那个小朋友来家,一起做这个口袋精灵的游戏,我说好好,欢迎。所以打开门,欢迎他们来,我会知道每一个小朋友的名字,然后给他们切好水果,或者给他们一些零食在那里。然后他们走的时候说,有空再来玩。作为家长,这个也是参与到孩子,或者说帮助孩子找到一个朋友圈的好办法。

第五点,汤普森博士讲的是,不仅做友谊的榜样,也做友谊的老师。这点什么意思呢?就是好多时候小朋友不一定会自发地知道,我们要通过我们的言传身教,成为他们的榜样。他们会学习我们,怎么去待人接物,怎么去接受反馈,怎么去跟别人互动。

汤普森博士讲的第六点是,为孩子提供广泛的交友机会,和参加团体活动的机会。有时候你说带孩子参加一些活动,可能太吵太闹了。其实带孩子参加大家庭的聚会,孩子会有跟年长的人,尤其是老年人接触的机会。你带着孩子们去参加一些,跟你同事的聚会、朋友的聚会,也让他们能够观察到,你跟同学朋友是怎么接触的,跟同事是怎么接触的,也可以锻炼,他们跟成人交往的一些能力。

比如说,我有一个在哈佛商学院的同学,她在乐高集团做高管。后来正好我们在巴黎玩,她也去巴黎了,我就跟我的同学约在那个艺术桥上见面,然后我就把孩子带上了。去之前我就跟孩子讲,我说,今天你见的那个阿姨,是乐高集团的财务总监,那你要有什么关于乐高集团、乐高公司的问题,你要想一想,准备准备,这样去到那里,你可以跟阿姨讲话,不要说我跟阿姨讲话,你们俩就在那没事干。他们一听乐高集团,好开心,因为他们很喜欢搭乐高。

等我跟我朋友见面的时候,他们两个在旁边问问题,问的问题真得很不错,他们说:阿姨你知不知道,这个系列你们在全球卖得怎么样?你们多长时间能够有一个新的产品出来?那个产品线都是在哪里生产的?然后还聊了聊,有一个可以收藏的小人,是非常非常贵的,那在总部作为高管的你,能拿到这种产品吗?我当时看着心里就很开心,也很为他们骄傲,他们能够提前准备一些问题,跟大人会去聊天,会交往,而且通过这些社会交往当中,他们也能学到东西。

所以,作为家长,如果我们都不出去社交的话,整天宅在家里,你怎么可能期望,孩子是一个社交高手。为孩子提供广泛的交友机会,然后让他们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比如说男孩子,我们参加很多这种团体性的体育活动,他们就会在这个体育团体当中,比如棒球队、冰球队中,就会认识很多小朋友。

然后第七点是,与你孩子的朋友或者敌人的父母交朋友。当然敌人说得是有点过,就是说跟他有善意的小朋友,和没有善意的小朋友,和他们的父母做朋友。他的观点是这样,孩子只要开始社交,他的小朋友就会有一些好朋友,也会有一些看不顺眼的,那么这两种孩子的家长,我们都应该去主动结识。不要等孩子打了架,或者是闹了意见以后,才怒气冲冲地去给对方打电话,或者找对方家长的麻烦,这个当然,不是任何家长希望出现的结局。

所以像刚才我讲的是,我怎么主动去跟其他小朋友的家长做朋友,这样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社交圈,自己的人脉圈,而且还能很好地摸住孩子在学校,在其他小朋友眼中,给他摸住这个脉,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第八点,汤普森博士说的就是,要同情孩子的社交痛苦,但也要保持理智的判断。不要过头。在这一点里,汤普森博士给了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建议,就是不要做痛苦追问。因为其实孩子之间的矛盾,首先孩子的情绪变化非常快,他们这个好和不好,或者说从痛苦当中,他是很快能够恢复过来的,尤其在学校的一些和朋友的纠纷。

第二就是孩子之间解决问题,其实是更积极的,他们很快就会去跟小朋友和解。举个例子,就是男同学他们可能前几分钟还打架,但是下一分钟要一块做一个项目,一块玩一个什么东西,马上又会投入到当中去。那第三个就是,孩子有时候喜欢把痛苦,转嫁给家长,他看到你为他的担心为他痛苦,他就故意要跟你多说这方面的东西。最重要的是第四个,很多家长其实不是在感同身受孩子的痛苦,而是会回忆起自己在青春的时候,或者是少年时候所受到的痛苦,在童年社交的一些不好回忆。其实是你自己的不好的回忆,戳中你的心。所以作者提出的这个重要观点,就是-不要做痛苦追问。

比如说孩子昨天跟小朋友打架了,第二天回来你还问,说今天他又欺负你了吗?然后他说没有,可是这样你就不满意,然后第二天你又要问,说今天他又欺负你了吗?这样的话,如果你每天都会追问,他是不是被欺负了,你给孩子是什么样的感觉,就是他自己成了一个受欺负的对象,整天是一个被欺负的角色。可能其实他跟其他孩子的矛盾,早就过去了,可是你要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加强他受气的印象,这对孩子的成长,绝对不是一个好的事情。

然后还有,孩子大部分时间他是坦诚的,但是也有的时候,他是编故事的高手,比如说他觉得,家长在我受欺负的时候,是我的一个支持者,给我足够的支持,那我当然喜欢这种支持,喜欢这种关注,那我就可以多说一些我被欺负的事情,来获得家长的同情。可是其实这样的反复痛苦追问,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对你自己,如果每天都是让你想到,自己孩子受欺负了,让我怒火中烧,其实也是一点好处都没有。所以大家记住,不要对孩子进行这种痛苦追问。

第九点他讲的就是,了解孩子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如果孩子在社交方面,有困难的话,你要伸出援手,其实我刚才给大家举的例子,就是我怎么处理孩子在学校受霸凌的。你首先可以选择。作为家长,发现孩子有问题的时候,可以跟老师们去聊一聊。

第二个就是,你要评估你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缺少像其他孩子一样的社交技能,比如说,孩子是不是显得比别人幼稚,或者总是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去解决这方面的技能,或者是他们就有一种想让别人痛苦的这种倾向,如果是有的话,你可以向老师去求证,并且跟老师讨论一下,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如果孩子确实有这种社交环境中,有这种倾向,觉得不可逆转,你也可以去寻求专业的帮助。像我在我们孩子的成长当中,我也是约过很多这种,心理学家或者心理医生,会去跟他们进行访谈,比如说针对孩子,有一种社交上的抑郁倾向,我也会跟他们寻求一些办法。

最后 汤普森博士在这个书中给的建议是,一切要从长远考虑。其实你想想,我们每个人培养孩子,我们每个家长培养孩子,不是要简单地把他弄成一个八面玲珑,到处受欢迎的孩子,而是应该以把他培养成一个,独立的、自尊的、自信的、谦虚的,有能够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


应该说不是培养孩子,我们是培养一个未来的成人。如果以这种角度,去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社交圈,我们可能就不能像传统的虎妈、虎爸,管得非常严,什么东西都要插手,而是应该更像海豚,那个大海豚和小海豚,是一起玩耍,但是大海豚就是在小海豚的周围,是陪着它一起游,但不会说要帮它游。

所以说,父母如果更像海豚父母,能够陪伴的孩子,既做他的老师,又做他的榜样,又做他的伙伴,这样来指导孩子的社交,那我相信你的孩子,一定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具备社交能力的优秀的成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