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相处,做父母还是做朋友?

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正在听台湾的洪兰教授的课,有一节课专门讲父母和孩子相处是的角色和身份。

选择做朋友还是做权威。

相信关注这个话题的很多朋友都有自己的心得。有的小伙伴觉得我就是父母,如果很多东西孩子不懂,必须有父母来指导,需要给他们传输价值观,需要告诉他们什么是对错,需要让他们知道道理,需要让他们明辨是非,孩子做错的时候必须听我的,自然是做权威。

有的对孩子关注度高的小伙伴觉得,现在的教育已经不是用权威和棍棒能够解决的,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懂孩子,这时候做父母的肯定要和孩子经营好关系,那做父母权威,孩子会有压力,怎么可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呢,当然是做朋友了,不是说一些教育的基础是关系吗,关系做好了就什么都好说了。

哪个对哪个错,孰是孰非一定没有标准答案的

接下来我们看看洪兰教授怎么说的呢?

洪教授说父母亲不是孩子的朋友,是孩子的监护人,要保护和监督他们

有一个很重要的法则:父母亲要维护在孩子心中维持尊敬的地位,要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一旦吵架,难免互相指责,这时候孩子就会听到,原来我爸爸这么懒,这么自私,原来我妈妈这么爱管人,这么爱拖拉等等。就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公信力和权威性

洪教授用自己的例子详细说明了一点

她是个老师,在美国教书。

美国的孩子都是团队做作业,她的孩子放学后就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做作业,学校这样安排的目的为了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让孩子在学龄段就要开始培养互相合作 。

一天,几个孩子在家里做微积分,4 个小伙伴都不会做一道题。儿子说妈妈会做,都到厨房来找妈妈,洪教授说自己已经 30 年不做微积分了,肯定也不会,看了后果然也不会做。急中生智的说好吧,妈妈来说你来写,写的过程是从无到有,很难,要呈现出来的时候孩子其实已经在思考了 ,孩子一步步的写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她稍微启发,大家一起想办法,几个孩子最后还是自己完成了作业。

很多家长说做权威不够资格,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问题我们肯定会解答不出来的,怎么能保持权威的建立,一旦孩子觉得你也不会,那就失去了权威性,对家长的要求太高了。

实际上我们不可能所有的问题全会,因为现在孩子的好奇心很足,知识面也比我们当年宽了很多,孩子的问题我们肯定有回答不上来的,这时候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说来我们一起用网络来查,我们一起翻书来查,重要的是态度,我们陪着他们一起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还是在孩子,我们只是给他们启发和引导,让他们知道出现了问题怎么寻求帮助,怎么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养成借助工具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我们一样还是以身作则的引领他们遇到问题自己动手解决。

很多家长问到,作为权威的话,如何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洪教授选择了比尔盖茨的爸爸的案例 :参与孩子的生活,show you up ,be in there .

比尔盖茨的爸爸是个律师,平时工作很忙,但是坚持周末一定要参与孩子生活,哪怕再忙,花几个小时的路程,也要参与孩子在岛上的夏令营,让孩子知道爸爸是很爱他,孩子的事情对爸爸来说是很重要的。

这个参与的过程中,也就会了解孩子,知道孩子喜欢什么,出席孩子的生活和仪式,让孩子知道你在关注他们,这对了解孩子很重要。你和他们在一起了,很清楚的知道孩子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做一个守护在孩子身边的支持者。

参与孩子的生活,在生活中教孩子比课堂上专门的教效果要好很多。

洪教授提到的自由是以不妨碍他人为原则,尽义务才能够享有自由。

信任孩子不等于放任,做很多工作才能信任他,不能放任孩子,自由不等于自私 ;

自信不等于自负,自信是我有这个能力,我能做好,自负是不切实际的觉得自己都能做好

大方不是大胆,活泼不是轻浮,尤其女孩子,在适当的场合表现的活泼,一定是没有尺度的轻浮 ,要言语得当

幽默不是刻薄,高雅不是高傲,宽容不是随意。

教育一开始是强制,学习是辛苦的,只有学会了才会快乐。老师和学生不是平辈,老师是师者,要尊师重道 父母亲也不是孩子的朋友是监护人。

要给孩子立界限,要在小的时候就建立规则,这对孩子一生都非常重要。我们中国的教养方式很多是反漏斗型,小的时候放开放开,认为孩子长大就好了,孩子在无规则秩序的环境中长大,等到孩子长大了,看到很多情况没办法控制了,开始严格控制,这时候孩子的很多习惯已经养成,也有自主意识,这时候控制和收紧对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噩梦。关系会被严重破坏。

孩子在小的时候要身教,要立界限,要建立规则,这都是需要父母以身作则,并且知道和引导孩子的。这时候做父母很重要。可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了自我的意识,有了规则感后,我们就要稍微放手,让孩子在已经建立的好的价值观和规则中多一些自由。我们引领和支持,必要的时候给与辅助。

到了初中朋友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我们并不能真的成为孩子的朋友,因为孩子还是需要自己的朋友,这时要做的是帮助孩子交到好的朋友,刻意的营造好的朋友圈氛围。多买一张电影票,邀请你想要成为孩子朋友的一起看电影,看完电影一起讨论电影的情节和价值观 。发现价值观同频的孩子,刻意营造孩子们在一起的机会。帮孩子交好的朋友,不是说限制和控制孩子,是引导孩子,不是不停的建议,而是身体力行,参与到他们中间,做一个很好的旁观者和聆听者。看到他们关注他们。但是不过多干涉他们。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中澳。孟母要三迁,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有个好的环境。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孩子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做父母是一种哲学,不是凭我们的喜好随意的进行,而是张弛有度,松紧结合,让孩子在正确的方向上越走越远不偏离,才是最终的目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和孩子相处,做父母还是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