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学语言,公众演讲,还是进入一个陌生领域,无数前辈都告诉我们:多练习,熟能生巧。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量变引起质变,是投入时间越长越好吗?
理论上来讲没有问题,想要在正式场合(面试、求职、公开演讲)表现的从容和自如,熟练度一定是大前提,所谓的坚持比努力更重要,强调的也是“practice(练习)”的时长要足够长以及练习次数多才行。
但需要明白的一点是,任何事情都是多因素的集合,最终事情的结果是各个因素作用后的加成。
例如,一个人足够努力,但方法不对,那么错误方向的用力反倒有可能让其与目标背道而驰,同理,一个人若方法对,但不够努力,也近乎于原地踏步。
所以想要在事情的走向见效最大,努力和方法都不可或缺(如果是十分努力那就另当别论,努力本身就是最强大的方法)。
一个道理如果要是真理,应该能适用于所有场合,不然只能称其为经验。我在跟随菲律宾外教学习英语口语的过程中就发现,教龄五年以上的老师教学僵化的例子比比皆是,反倒是一些教龄两三年的老师教法更灵活,经常用让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互动。
再说回口语本身,初高中都流行早读,按道理来说,我初高中三年多的时间,每天早上都花在了诵记英文课文和单词上,但口语仍然是典型的“中式English”。
所以,究竟是方法出了错,还是投入的不够多,亦或是还要注意其他因素?
直到读了《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我的这个疑惑才得到了解答:
没有目的的努力,是一种“天真的练习”。
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一位音乐教育专家问自己的学生,为什么你每天练习一小时,但测试的时候总是只有C的成绩呢?
学生回答称自己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专家问他,你每次演奏多少次?学生答,十次或者二十次。那弹对了多少次呢?学生摸了摸脑袋,为难的说一两次吧。
那你怎么练习的呢?
我不知道,我只是埋头弹!
这个鲜活的例子,表明了“天真的努力”是怎样给练习者本人造成“我真的很努力”的假象,但本质上只是花了时间而已。这种现象非常常见,也有人称其为假性努力。学生时代有很多这种成天埋头学习,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人,他们的认真让人心疼,但获得的结果也不免让人在背后嘲笑道:呵,瞎忙活一通吧!
又或者,花时间这件事情本身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所以愿意花时间的人,努力往往也能会成为不好结果的豁免金牌——你尽力了,无愧于心。
但收效甚微的努力,除了得到看客无关痛痒的几句感叹,更多的还是俗套的自我感动,并且容易沉湎其中——我努力了啊,有什么好责备自己呢!
不,要精准有效的努力,才是真的努力,不然只是劳动罢了。
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曾有这么一段描述努力的内容:
“不过,我并不是个守株待兔的人。我依照自己的方式一直在努力,比你努力十倍。”
“说的也是。”
“有时看遍这个世界后,真的令人厌烦。为何那些家伙不努力呢?没有努力又怎能光是抱怨这个世界不公平?”
渡边惊诧地注视永泽的脸: “在我看来,世人都在辛辛苦苦地努力工作啊。难道我的看法错了?”
“那不叫努力,只是劳动而已。”永泽简扼地说。“我所说的努力不是这样。所谓的努力,应该要有主题,更要有目标。”
有主题、有目标的努力,也就是《刻意练习: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的主旨。作者看来,刻意练习有四个不可或缺的特征:有目标、专注、有反馈、走出舒适区。这几个特征看似老生常谈,实际上正是因为老生常谈而容易被人忽略。
拿前面练习钢琴的学生来举例子,如果他想提高自己的成绩,应该采取这样的思路努力:
1.有目标。
①在测验中我要拿到B的成绩
②为了拿到B我要练习多少个小时,平均分配到每天,我应该花多长时间练习。
③每次练习,一首曲子弹正确的次数是多少,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正确率和熟练度都要变高10%或者以上。
2.专注
确保自己弹奏的时候全心全意,不想任何其他事情。
ps:真的专注一件事情超过一个半小时,大脑会感觉非常疲劳。精神高度集中后往往有种被掏空的感觉,可以用此方法判断自己的专注力度。初期可以以半小时(番茄工作法)为一个专注时长单位。
3.有反馈
每次练习后或者一段时间的练习后,通过老师的评点或者自己录下弹奏作品来检阅有哪些进步,哪些不足。
这一步可以说是努力过程的精髓,应用到工作中就是人们常说的“复盘”,只有看到自己的优势才能继续坚持正确的方法,反思找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进才能优化短板。
4.走出舒适区
演奏者不能一直弹自己熟悉的曲子,一定要在挑战略高于自己现有水平的曲目,大量反复的练习才能把自己的能力从C,提升到C+,再进一步提升到B。
这一步和上一步是“天真的努力”最容易掉入的陷阱,我有理由怀疑,所谓很努力但是没有取得明显成效的人,要么是因为没有复盘反思就盲目往前冲,要么是因为反反复复努力的都是自己熟悉的部分,因为花费大量时间但仍学不好理化生的我就是如此。
就像背单词,每天都背自己会的那几个,越不会的越畏惧,越懒得背,这样怎么能提高呢?
再次重申,一定要学习自己不会的、不熟的,而不是一遍遍死磕自己会的,那叫偷懒,叫重复劳动,不叫努力。
学习、生活或者工作中的一切都可以用以上四个标准衡量自己是否在精准努力,远离无效重复劳动。
Practice makes perfect? No!
Deliberate practice makes perfect!
文|阿婉
图|《friends》剧照
——————————— END———————————
作者简介:
阿婉,98年生人,生活观察家,未来的英语翻译。
为了写出有质量的文章而耕耘ing
不无脑追热点,写静水流深的生活轨迹。
感激在这里相遇,喜欢的话请关注我吧~
如果能指点一下我写的怎样,更感激不尽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