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是短期生产理论范畴,是指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全部的生产要素,但最少可以改变一种生产要素,假定资本的投入量是固定的,劳动的投入量是可变的,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和产量的关系就叫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1、需要学习掌握的几个概念
总产量TP(total product)是一定可变的劳动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平均产量AP(avage product)是总产量和相对应的劳动投入量之比
边际产量MP(marginal product)是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边际产量随着一种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临界点是可变要素和固定要素的最佳组合,这也是出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原因。
2、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
三条曲线都是产量和可变要素劳动的二维坐标图形,其形态描述如下:
总产量曲线TP:一条从原点出发,向右不断上升,到达最大值拐点后,逐步下降的曲线,有三个点是值得关注,第一个是变化率最大的点B,第二个是斜率最大的点C,第三是产量最大的点D,
平均产量AP:平均产量是总产量和可变要素劳动的比值,所以,平均产量是总产量按劳动投入量缩小后的图形。最值得关注的点是平均产量最大值的点C’,对应总产量曲线上的点是C。
边际产量MP:从原点出发,先上升,到达顶点后,开始下降,经过L轴后变为负值。有三个点值得关注,第一个点是边际产量的最大值的点B’,第二个是与平均产量相交的点C’,三个是边际产量为0的点D’
三条曲线的相互关系:
总产量和平均产量曲线的关系:总产量曲线上斜率最大点C对应平均产量曲线上最大值的点C’。
总产量曲线上变化率最大点B对应边际产量曲线上最大值点B’,总产量曲线上最大值点D对应边际产量曲线上与L轴的交点。
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相交与平均产量最大值点C’,当边际产量曲线大于平均产量曲线时,平均产量曲线是递增的,当边际产量曲线小于平均产量曲线时,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曲线的变化要快于平均产量曲线。
3、三条曲线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三条曲线的关系中可以看出,存在三个区间,第一个区间是原点开始到总产量曲线上斜率最大点C的区域;第二个区间是从C点到D点的区域;第三个区间是D点以后的区域。
这三个区域对应的是生产的三个阶段。在第一区域,固定要素的投入大于可变要素的投入,生产者只要加大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就可以使总产量增加,也就是说,这个阶段,可变要素和固定要素还没有达到最佳组合状态,可变要素较少,固定要素较多,需要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使总产量增加。
第二个区域是生产者选择的最佳区域,这个区域是从平均产量最大值C’点开始到总产量最大值D点,可变要素和固定要素的最佳组合必然是在这个区间。
第三个区域总产量开始递减,说明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过多了,生产者必须减少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才能使总产量增加,也就是说生产必须退回到第二区域。
理性的生产者既不会停留在第一区域,也不会进入第三区域,只会选择在第二区域生产。
4、归纳总结
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原因是可变要素和不变要素存在一个最佳的投入量的组合,分析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的关系,使生产者始终在一个理性的区域组织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