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本课程之美》笔记
今天是3月27日王兮老师的第6讲——《班本课程之美》。以下是我忠实的学习记录。总觉得认真听了,再仔细梳理一下,才可以慢慢消化,再模仿学习,创新,渐渐摸索着走出自己的路。
王老师说面对这瞬息万变的发展,老师不能做被动者,应该做主动者,主动学习。
课程是学习的轨迹,也是学习的履历。蒋勋老师说,人类五种感官的活动,视、听、嗅、触、构成了美学。没有感觉的不会停留太久。要反思对孩子的影响是不是美好的。
王老师通过她帮助的一个孩子的实例告诉我们,缺乏人性的关怀,如同死亡。
教师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一头连着父母,一头连着孩子。一头连着家庭,一头连着社会。一头连着现在,一头连着未来。不仅是智育的培养,还有心灵的滋养。
应该正确审视儿童课程的价值,把美的东西带给孩子,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朱永新老师说过所有的教育问题,最关键的在于老师。
课程形态有理想的、正式的、领悟或理解的、运作都、经验的五种课程。
什么是课程?它不是说教,不是把自己的思想硬塞给孩子,不是把班会活动当成课程,也不是把课程计划当做课程,只有带领这孩子一起经历,一起穿越,一起实践,一起编织的过程才叫课程。孩子内心对校园和班级的向往认同和期待这才是课程。
有行动就会有收获,带学生走过校园的每一处,用鼻子嗅嗅花香,看看青草树木,用笔表达出来,通过感觉来实现。穿越是在时间纬度上,编织是把课程与当下生活联系起来的交互。孩子进入学校,是迈向幸福的大门,是认同、期待的情绪,而不是反感、厌恶。
它是动态的,是生长的,是基于尊重儿,那么在新教育的儿童课程管理我们所关注到的是一个大我们真正要关注的,不是一堂课,而是整个课程,课程就是我们穿越的这段旅程中的全部意愿,计划,资源,行动,反思建构下的经验,课程就是到就是被我们用脚走出来的道路,课程就是通过这条路走到终端的那个人,思考这个课程。
要明白孩子们都是生长的,是动态的,我们始终关注的是一个大写的人。
为什么要做班本课程,世界不是按照领域来划分的,而是按照挑战组织起来的。
王老师的班本课程实践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班本课程的模仿与践行,是不断修正的过程,精确,浪漫,综合,人类的认知不断往复、融合,对美好生命的觉察,一直是精神底色。可重复性,是新教育的魅力所在。
有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师生对课程问题的基本认识,包括对课程目标、结构功能、方法体系、设计实施、评价标准等问题的基本看法,以及指导课程实践的根本理念。具体包含目标意识,学生意识,结构意识,生成意识,资源意识,反馈意识。
张华(音)教授说过,保持信仰的开放性,唤醒沉睡中的课程意识。
第二阶段是班本课程的学习与反思。
泰勒原理包含教学目标,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结果。戴明环原理围绕着目标计划,执行,检查,行动。
班本课程之美在于朴素而不简单,从优秀到卓越,更关注儿童。
王老师带领孩子们种植物,观察其生长过程,测量、记录下来,写成故事,通过课程超越学科,带给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体验,成就了《做有温度的教育》。自己也从一线教师成长为新网师。
第三阶段,创新与探索。在于如何聚焦主题后既有多学科统整,又能把基于知识传授的教学变成基于问题解决的活动。
王老师的课程实践有日记的布局方式,各种不同风格的日记主题和技巧范例,如何写自然日记。带孩子到校园,可做到语文学科与大自然的融合。在不同的天气里观察,比如晴天雨天,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还向科学老师求助,周末,还带领孩子们去湿地看鸟,丰富了孩子们的认知,促进了他们的思考。
一个好的课程是全息的,可以跨学科,可以激发孩子内在的学习潜能,还能融洽师生关系,人教育真正丰富而灵动起来,此乃课程之美。
如何设定班本课程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
1.聚焦问题,把问题化为课程,用课程解决问题,
2,聚焦需求,根据班级孩子的现状与公认的常模做对比,以确定差距和需要。
3.聚焦未来,根据未来学生需要发展的能力,逆向推出课程目标。
4.聚焦能力,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与学生寻找平衡。
王老师说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指向人的自由,把儿童放在第一位,是向着那明亮地方,通过静态的设计,最后付诸于动态的实践检验。
接着黄雪萍老师和李霞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她们的经验。
黄老师的破壳班,是听了“缔造完美教室”后,让思想到自然界去旅行。带领孩子们清明节去茶园,采茶,认识茶叶,了解手工制茶,品茶,吟诵茶诗,写诗歌,学生体会到了茶农的辛苦,最后成书《三月情思》。好厉害!后来认识到这只是一次实践性的学习,还不算课程。
后来走进茶园,采茶,认识茶叶,参观学习,激发探究,彰显个性。有孩子插花,画画,办个人画展。第二届茶文化节,展示书法,茶诗,画茶文化。后又举办第三、四届,孩子们站上舞台,表演茶艺,传承茶文化。推选出茶文化达人,推手,网红。思想情操得到了锤炼,目标超出了预期。
李霞老师给我们分享的是“我有一间行走的教室”,她的是向日葵班,积极向上,阳光坦荡。她把空间与时间,教室与课程联系在一起。她践行阅读行走,制定五个一工程,每晚一则随笔。
她还带领孩子们走出学校,去图书馆,进入一个更大的阅读世界。还进行研学旅行,阅读目光从书拓展到城市,认识地铁,认识成都。体验中,孩子们的能力得到了训练。
卓越的班本课程,有实践,有欣喜,也有成就。李老师的诗韵锦官城,有三步,研学手册,行走体验,阅读感悟。四个篇章,初识成都,成都诗人,成都诗歌,成都印记。后又去新疆,哈尔滨,桂林,课程是拓展的,是生活的,是丰富多元的,从教室出发,走出成都,走向草原,走向艺术,走向农村,走向职业,走向博物馆,走向世界。
两位老师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王兮老师说好的教育就是一种关系。学科内阅读的统整、综合实践的跨学科统整,整合第三方教育资源。付出与行动才能让自己的课程开出花来。
课程的留白,课程的丰富和多元,学习焦点的扩散,都可尝试。
每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同,把感官、视觉意识还给孩子,关注到不同的孩子,关注当下活生生的人,通过课程去点亮孩子的向美之心,点亮老师们的创美之情,最终点亮教育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