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辉】《江湖儿女》 :关于大街上打架的那场戏,我的理解是...

ps:观影笔记

 首先说一下我对斌哥的感受是:我认为他是一个深受港片影响的混混。非常认同港片(特别是警匪片)中的兄弟江湖义气,而他的江湖概念也是源于港片,并且建立起立自己对于江湖的三观。“重情义,轻钱财”。他觉得兄弟之间应该是靠情义来维持纽带的,并不应该是利益与钱。出现这样的想法也是正常的,因为他没有钱(那么在乎巧巧却不给巧巧他爸买房,真的说明没钱);因为没钱而产生的自卑从而更加注重排场的面子(所以相对情义,他更要面子),继而慢慢自负起来。这个心理贯穿整部电影。

    先表示一下,此文纯属个人瞎猜,千万不要喷我,我可受不了。我有心脏病的。哈哈。

铺垫好了人物性格,回到正题。关于大街上直接以一打十几的那场干架,我的理解是:

①斌哥看过港片《黄飞鸿》,觉得黄飞鸿很拉风(开头的劝架也有港片风格,看DVD也是)

②斌哥自己肯定练过,而且身手很好。但是基本没有机会展示。

③《黄飞鸿》片子中黄飞鸿经常一打几十的。

④当时坐在车中,他的内心活动是:“司机是梁宽,巧巧是十三姨。梁宽出去被人打了,我要保护十三姨,我要救梁宽。”然后他以为自己是小城的黄飞鸿(或者说附体了)。

⑤打破车窗,准备干架,有港片黑社会的派头,感觉不错,我闪,打到一个,我闪,又打到一个。这样打下去,他们都会落荒而逃

⑥什么东西打我?怎么出铲子,有没有江湖原则啊?不按江湖常理出牌呀。没下雨,我没有打雨伞呀,这怎么打呀?

    至于为什么没有小弟来救他,原因很简单,小弟觉得不值得救。因为这个大哥重面子>重钱财>重情义(真是越没有什么越重视什么)。为什么我这么想呢,因为之前兄弟被人捅死了,居然什么表示也没有。(你想想,如果很有感情的好兄弟被人捅死了,不管什么理由,难道不闹腾一番?),如果我是他小弟,我的心理活动是:“这也太不把我们当人看了吧。就算是看门狗死了被人弄死了,也要吵个架什么的。后来斌哥自己被人伏击了,居然放了那两个人,不是脑子有病,就是为了面子连自己命也不要了。更别说我们的命了。”所以到了大街上打架的时候,小弟的心理是:“如果我上去打,被打死了,斌哥到时候也不会把对方怎么样的,讲不定还要说他们年轻有为,那我岂不是惨死太不值得了。”

    所以斌哥出狱后说,自己难过没有一个小弟来接他,那是因为是斌哥自己先不讲义气的。(你想呀,我们踢足球的时候,自己的兄弟被踢倒了,正常情况就是大家围上去给对方压力,让对方收敛一点;一般性不围上去的原因是,这个人在我们队里我们看不上,人缘太差了,他活该。)

所以,斌哥之前不为兄弟之事出手调查,让人跳舞给兄弟看。作为小弟一定心寒,为何拼命?

    所以我觉得一开始斌哥是用重情义来撑面子,巧巧为他入狱后,他就想用钱财来撑面子。

    在说说我对整部电影的感觉就是:批学生考卷中的论述题。我们批论述题的原则是:踩点给分,答对给分,答错不扣分(但不能出现原则性的错误或者有冲突的两个相反答案)。

而我们总会批到一或两张这样的考卷。这道题是满分,因为所有的分都踩到,也出现了一些不影响正确答案的额外话,语句并不是很通顺,思维也很跳跃,前一段和后一段还有内容的重复,但是就是满分。我阅卷的时候,虽然心理有一万个不愿意,觉得这答案太不舒服了,但是还是要给满分的,因为全都踩到点了。贾樟柯导演也是这种感觉,当然作为观众我不需要按照阅卷原则按点给分,这样很好。

    如果要出一道关于本片的中心思想的题目,答案就是: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会受制于人,发展才是硬道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陆辉】《江湖儿女》 :关于大街上打架的那场戏,我的理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