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道德经》之二

    《道德经》蕴含了无数的真知、真理,在自然、社会、人性、人生、治国、养生、军事等各个领域都有涉及。

在我们中间,我抛砖引玉略谈一下自己读经的些许感受,唯一的目的是唤起大家对《道德经》的关注。同时老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并非只属于道教,他属于我们的民族。谈说之中,大家可再细细品味“中国难生”的真实含义,激发身为中国人的那种福分与自豪。

    谈笑之余,略观国学;辛劳之后,略览国学;烦杂之中,略参国学.....或许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都知道美的是美的,相比之下丑的就出现了。都知道好的是好的,相较之下坏的就出现了。“有”和“无”是相生相伴的,困难和简易是相互穿插相互促成的;长与短是比较对照中形成的概念;高与下是有一定标的物比较而有的;音和声由于相互对立、相互融合才美妙动听的;前与后是序列不同才有分别的,这是永恒的比较法则。所以圣贤之人用“无为”的方式来行事,用“不言”的方式来施教;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思图报,成就功业而不自居,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此章有三层含义:一是攀比心;二是事物的辩证关系;三是处于有为、无为的解释。

    从攀比之心,我想到的是对孩子的教育,过于要求孩子的成绩,或是总拿着自己的孩子与其他的孩子比,这是不是一种自私,是不是一种对孩子的勉强,是不是对孩子的一种不尊重。孩子小阳气重,贪玩好动,缺乏自制力这是常态,这点需要家长的提示与纠正,但不能强行施压,比学习更重要的是孩子健康的心理与生理,是孩子独立自由的尊严,我们爱孩子,要先了解孩子,因材施教,我们管孩子、纠正孩子,让他们感觉到是自己主意,是自己的选择,这正是家长的“行不言之教”“为而不恃”。

    从事物的辩证关系,主要是培养人的一种平和心态,不是阿Q精神,而是智慧的分析一切事物的正反方面。只要有平和心态,好事中一定有让人冷静的方面,负面中一定有成就人的地方。

    从第二章中,已经诠释了《老子》的“无为”,这是一种有为之后的“无为”,并非消极等待,是有大方略下的“阴功”,且待功成(有为)之后而退(无为)。同时这种不显自己的“有为”才会真正成就。这像日常生活中的朋友互助,你帮了朋友,而大肆宣传或总是给对方压力,修养高的朋友能容忍你继续和你交往已经不错了,素质稍低的人,有可能已经离你远去了,这时你会很“冤枉”,开始抱怨,甚至从此关闭了自己的慈善之门;反之如果你淡化你所给予的帮助,即便再无情的人,心里也会存一分感念,上而言之,玄空之中自然也会记下你的一份功德。

    无量天尊!

你可能感兴趣的:(略谈《道德经》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