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钓的不是鱼,是秋天——王世祯《题秋江独钓图》赏析讨论课

题秋江独钓图
清代: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这首诗,全部会背诵,没有一个不会的。

听着孩子们悦耳的声音背诵着这样的诗词,心情格外好。

课外阅读的第三首诗,自己感觉浅显易懂,不需要怎么讲解。

孩子们先自己聊聊看,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这是一首数字诗,我们课本上没有出现过。”

“这首诗是题写在画面上的,画上肯定有船,有江,有钓鱼的老翁,有船桨,还有酒。”

“钓鱼的老翁披着蓑,戴着笠,还唱着歌。”

“这是秋天的诗歌。”

听着,微笑着,最初的认知应该就是这样的。

~~

“这样钓鱼的情景,你会想起来谁?”孩子们思维停滞的时刻,我及时抛出他们可以讨论的话题。

于是,有孩子开口了:“我想到那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都写的是钓鱼,但都不是钓鱼。”

一旦打开了缺口,孩子们的世界就是一片璀璨:“我想到了姜子牙,他在渭水河边钓鱼,一钓就是很多年,一直到周文王来请他。”

“我想到了王维,他的画,他的诗,被称作‘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首诗也是这样的。”

“我想到了自由,这位老翁在这里又唱歌又钓鱼,他是在享受这天地间只有他一人的空旷秋意。”

唔,这孩子想得好,自由,享受,诗歌的意境,被他想到了,不,应该是体会到了。

~~

看着孩子们声音渐稀,我抛出了下一个话题:“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话音刚落,有个快嘴的孩子就接口了:“反复用了九个一,是不是一个特点?”

我笑着点头,没有说话。

又有孩子接口:“这九个一,应该是一幅画上的东西。”

接下来,有短暂的安静,没多久,又有一个小小的声音响起来:“这九个一,都是实实在在的吗?一江秋,如何看得到呢?”

我微笑,孩子们的敏感度很是强。我笑着开口:“这首诗中,有看到的,也有看不到的,看到的为实,看不到的就是——”

“虚!”孩子们接口。

“这九个一,一来是反复的写作特点,二来是虚实相间的写作方法,在虚虚实实的情景中,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用意。那么诗人写这首诗的用意是什么呢?”

~~

“我知道,我知道!”有孩子迫不及待的开口。

微笑着,孩子站了起来:“诗人,不,一个老翁,在小舟上,看起来是在钓鱼,可是,他又是唱歌,又是喝酒,显然不是在钓鱼。”

这样的表述,有的孩子不愿意了:“题目就是秋江独钓,为什么不是钓鱼?”

那孩子看别人反对,着急了,大声说:“挂羊头,卖狗肉,他钓鱼是个幌子,他肯定没有钓到一条鱼!”

他这话一出来,教室里响起了掌声,在大家的注目中,这孩子的脸红了。

我对他笑着点头,接着他的话说了下去:“他钓鱼的确是个幌子,问题是,他究竟是在干什么呢?或者说,他通过钓鱼来表达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问题一出来,教室里立马安静了下去。

~~

“他又喝酒,又唱歌,过着一种自由闲散的生活。”

我点头:“借着钓鱼,显示他自由自在闲散舒适的生活。”

“我看书里说,钓鱼是有钱人的生活,不为生活发愁,他借钓鱼,来表现他的生活情趣。”

我颔首:“姜子牙钓鱼为了施展抱负,这一老翁钓鱼,是为了表现生活情趣,有道理。”

“他借着钓鱼,来感受江边江上无尽的秋意,是个热爱生活的人。”

我鼓起了掌:“一人独钓一江秋,他钓的不是鱼,是秋天,大家的理解真棒!”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钓的不是鱼,是秋天——王世祯《题秋江独钓图》赏析讨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