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个很奇妙的现象:万物都是独立的个体,却谁都不能独立存在,从生到死,必是一个相伴相依的过程。
这过程里,最能让生命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的,是爱。
为什么?
不清楚。
派克医生说:“爱,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现象,我们很难给出确切的定义,也很难触及她的本质。”
换句话说,其实我并不明白,爱到底是什么。
可这并不妨碍我去爱,去被爱。
因为派克医生同时还表达了一个观点:“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理解的是,爱是三个阶段的递进培养。
爱的体验首先促进个人的心智成熟;然后才有能力、才能正确的拓展自我的边界,同时捍卫自我边界;当自身的能量形成闭环,良性发展,有消耗有补充的时候,才能转化成一种能力,从心里上,意愿的爱与被爱。
这样的爱,是一件很高级的事,高级到,目前的我,连第一阶段的“心智成熟”都不曾做到。
那何为心智成熟?
我从这本书里找到属于我的答案。
对于我而言,心智成熟,是我,和自己,和他人,和周围的一切,和谐相处。
前辈曾教我一个词“舒适”。他说,“让别人和你在一起感到舒适,才是长久关系的保证,包括自己和自己相处”。
舒适,很难的。毕竟世界不可能有一模一样的叶子,更何况人呢?
面对一件事情,一个境况,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喜好行事,彼此间的差异就是冲突和矛盾的起点。
当然如果双方能够设身处地的思考,善解人意的体谅,也许摩擦会相对减小,但是永远不可避免。
那这时候,提升自我的内质,才最关键。
首先,不依赖。情感不依赖,行为不依赖,思想不依赖。
过去的我是个无法从内心真正独立的人,总是渴望有个人能够在我身边陪着我,哪怕这种陪伴是虚拟网络的,是精神层次的,只要让我知道有个人挂念着我,就可以。
无聊的时候,我必须要跟这个人说话,我可以不逛街,不参加活动,不聚会,只是闷在家里,只要这个人陪着我。
而且,这个人到底是谁,我并不真正的在乎。我只是想有这样一个人,如果甲走了,乙上位就好了,我会很快的从失去甲的阴影中抽离出来,投入到和乙的相处中去,又像对待一个老朋友一样。
这样的身份,无关恋爱,不是男友,没有肌肤接触,只是心里的需求。
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这就是情感依赖,且这种依赖是消极的,幼稚的,盲目的,因为,我并不关心,我依赖的“人”是否是个心智成熟的人,我似乎要的只是一个有生命气息的对象,且是异性。只要他能让我不感觉到生命孤独就好。
是不是很懦弱,还带着一点婴儿状态?
为什么我会这样?很简单,我不懂得和自己相处,我没办法安放自己的精神,所以必须找一个寄托,让别人帮我安放。
派克医生提议:培养某种爱好,是滋养自我的手段。
我问自己,少年时喜爱的运动呢?现在还想触碰么?
是的,我想。但我内心却在抗拒。目前的我,似乎活的特别的焦虑,总觉得时间有效化,才是对生命的不辜负。
所以,我的每一分钟都想让自己处在学习的状态,看书,求知,好像除了这种方式,任何放松,享乐,都是对生命的浪费。
我不懂如何让自己舒适,不懂得如何满足自己的诉求,不愿意培养自己的兴趣,导致我无法面对自己,必须向外寻求。
其次,我不能和别人和谐相处。
前辈曾说过:“如果生活总是被一些细小的琐事占据,那生活一定没有质量和深度可言。”
并且他对我独居的想法,表示赞同和支持。
如果说,自我相处需要看清自己,提升内质的话,那与别人相处,就不简单是一个人的事。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个人的意愿,核心行动是满足自己的需求,不管别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都是为了自己。”
派克医生的观点是犀利的,他挖出了人与人相处的本质,自己永远是第一既得利益体,首先为自己,其次才是为了别人。因此,无论我们多么的善解人意,设身处地,都会夹杂主观意愿,而做不到真正的实事求是。
与人相处,需要爱,这种爱,有界限。
之前我对“界限”一次特别的模糊,对自己是,对别人也是。以为说一句为别人好的话,就是真正的对别人好,却不想,我已经破坏了对方的界限。假如对方不自知,或许不会觉得我多事,但对方如果是个界限明朗的人,那一定会对我的行为产生反感。而我还在委屈中,觉得对方不懂好人心。
界限,是爱的前提。爱不是泛爱,而是独立、适度,准确的表达对别人的关注和陪伴。
而界限,更是寻找自我,肯定自我的最佳途径。
有了界限,才可以保护自己生命的权利,才可以捍卫尊严而不被无形的侵害。
当然,界限处理恰当,也是人际交往的助力,毕竟谁都喜欢身边的人做事时能够恰到好处,把握分寸。
《少有人走的路》,让我看到自身的缺陷,给我指出了解决方式。虽然,这条路很难走,但总比一直盲目前行要好的多,还是那句话,先行动起来,心灵和心情自然会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