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原成•德经五七章•正邦奇兵篇

德经五七章•正邦奇兵篇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也哉?以此: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畔。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

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定。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二、译文:

以民众期望的方式理顺国家关系,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对敌用兵,以约束自身来改造天下。(此处译文及说明有修改,以“数车无车”释义定稿。)

现实的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从下面这些看出来的:凡天下的禁忌愈多,则民众愈益叛乱。民众的侠义愈多,则国家愈昏乱。人君有烛幽索隐的智慧,则邪恶的事情愈发生。法令愈多,则叛贼盗匪愈有愈多。

所以圣人说,自然的我不干预万物,则民众会自然而然地教化自已。自然的我赞成运动使万物复现外观,则民众会自然而然地呈现自已。自然的我约束自身,则民众会自然而然地富足自已。自然的我排斥自身,则民众会自然而然地真实自已。


三、字义:

[说文]:以,用也。[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正韵]:以,为也。[论语]:视其所以。

正,预期也。[孟子]:必有事焉而勿正。[公羊传·僖二十六年]:师不正反,战不正胜。

[玉篇]:之,是也,为也。[说文]注:之,出也。[释诂]曰:之往是也。[召南毛传]曰:之事,祭事也。[周南]曰:之子,嫁子也。此等之字皆训为是。

[正韵]:奇,异也(出人意料的,令人不测的)。

[广韵]:用,使也。[左传·襄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晋实用之。

[广韵]:兵,戎也。执兵器从戎者曰兵。[礼·曲礼]:死寇曰兵。[注]:言能捍国难为所杀者,谓为兵也。

[韵会]:事,大曰政,小曰事。指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

[正韵]:取,索也。[诗·小雅]:如酌孔取。笺:谓度所胜多少。

[玉篇]:知,识也,觉也。

忌讳,避忌、隐讳某些言语或举动。[周礼·春官·小史]:诏王之忌讳。[疏]:谓告王以先王之忌讳也。

[广韵]:弥,益也。[论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民,[谷梁传·成元年]:古者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注]:德能居位曰士,辟土植谷曰农,巧心劳手成器物曰工,通财货曰商。

畔,古同“叛”。[广韵]:叛,奔他国也。[广雅]:叛,乱也。[说文注]:叛,半反也。反,覆也。反者叛之全,叛者反之半。以半反释叛,如以是少释尟。

利器,比喻英才。

[说文注]:滋,益也。凡经传增益之义多用此字。

昏,[书·牧誓]:昏弃厥肆祀弗答。[传]:昏,乱也。[疏]:昏阍于事必乱,故昏为乱也。

[正韵]:知,与智同。[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谓之知。

奇,奇车,奇邪不正之车。[礼·曲礼]:国君不乗奇车。

物,指我以外的人、事、境界。相对于‘我’而言。[玉篇]:物,事也。[礼·哀公问]:敢问何谓成身,孔子对曰:不过乎物。[注]:物,犹事也。

[说文注]:起,能立也。起本发步之偁,引伸之训为立。又引伸之为凡始事、凡兴作之偁。

法,礼法也,刑法也。[释名]:法,偪也。偪而使有所限也。[礼·月令]:乃命太史守典奉法。[注]:法,八法也。

章,条也,程也。[史记·高祖纪]:约法三章。[太史公自序]:张苍为章程。[注]:章。历数之章术也。

[正字通]:凡阴私自利者皆谓之盗。[谷梁传·哀四年]:春秋有三盗,微杀大夫,谓之盗。非所取而取之,谓之盗。辟中国之正道以袭利,谓之盗。

[说文注]:贼,败也。败者,毁也。毁者,缺也。[左传]:周公作誓命曰:毁则为贼。又[叔向曰]:杀人不忌为贼。

[玉篇]:有,不无也。

[尔雅·释言]:作,造,为也。[书·益稷]:予欲宣力四方汝为。[洪范]:有猷有为有守。

[说文]:匕,变也。[徐灏]曰:匕化古今字。泛言攺易,亦曰变化。[易·系辞]:拟议以成其变化。[荀子·正名]: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注]:化者改旧形之名。[说文]:化,敎行也。[增韵]:凡以道业诲人谓之敎。躬行于上,风动于下,谓之化。

[广韵]:静,和也。[诗·邶风]:静言思之。[传]:静,安也。

[说文]:定,安也。[增韵]:定,正也。[易·说卦]:天地定位。

[韵会]:事,大曰政,小曰事。人类所作所为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活动,都称为“事”。

[广韵]:富,丰于财也。凡充裕皆曰富。

欲,期愿之辞。文子·微明篇:心欲小,志欲大。欲,将然也。古铭:欲堕不堕,逢王颗。

欲,物欲。礼·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说文注]:朴,木素也。素犹质也。引伸为不奢之偁,凡云俭朴是也。汉书:以敦朴为天下先。假朴为朴也。


四、说明:

道德经中的“我”字,是有特殊含义的。是用来指代,处于自然中的、抽象的“我”。主观世界中的“我”,老子用“吾”来代替。

1、与时消息

“以正之邦”,言顺应邦国民意之变。

“以奇用病”,言顺应战场态势之变。

“以无事取天下”,言顺应自然发展之变。

民意是有变化的非固定的,态势是有变化的非固定的,自然是有变化的非固定的。凡物皆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只有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才能真正地把握事物。

老子用“以正之邦”为例,说明不能以民意变化来理顺国内关系的恶果:多忌讳是好恶不变的累积,多利器是昏昧不变的累积,人多知是贪欲不变的累积,多法物是强权不变的累积。

那么如何顺应民意之变,达到“以正之邦”呢?老子给出了答案,“视素保朴,少私而寡欲”。

道经十九章:

原文:绝知弃偏,民利百倍。绝伪弃虑,民复季子。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视素保朴,少私而寡欲。

“绝知弃偏”、“绝伪弃虑”、“绝巧弃利”,告诫我们要面对现实,思想上接受凡物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思想上“居无为之事”,行为上“行不言之教”。如此,才能有“不争之德”。不争,则没身不殆。

2、寄寓自然

无为者,名万物之始也。好静者,名万物之母也。无事者,退其身而身先也。不欲者,外其身而身存也。

无为者,生而弗始也,故民自化。

好静者,为而弗志也,故民自定。

无事者,长而弗宰也,故民自富。

不欲者,成功而弗居也,故民自朴。

“无为”、“好静”、“无事”、“不欲”皆是老子“无身”的含义。那么,如何把“有身”的“现实之我”,变为“无身”的“自然之我”,并且能以“无身”的“自然之我”做到“以正之邦”而无“民弥叛”之忧患呢?

道经十三章:

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或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

从物理上讲,人是不可能“无身”的,身体是我们所有意识与行为的载体。只有消亡时,我们才不需要身体这个载体。既然无法在身体上达到“无身”,那么我们就要在思想上达到所谓的“无身”,思想上的“无身”,会指导我们用身体去完成没有身体时做到事情。老子给出在思想上做到“无身”的建议是:

原文: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矣。

也就是说,老子认为只要在思想上无限地贴近自然,我们的身体行为就会无限地贴近自然行为,进而达到所谓的“无身”,以远离宠辱。这就是老子的“寄寓观”。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原成•德经五七章•正邦奇兵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