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3 第一章《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今天,我想从作者本章的写作逻辑来分享:它们依次是“三种对错观”,“人性,道德和法律”,“人生的三层智慧”以及“公理体系VS逻辑扮演”。

这四个小节,从基础认知逐步递进到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1、三种对错观

作者首先就大众对“对错”的认知偏差,提出了我们应该有三种对错观,即法学家,经济学家和商人的对错观。这个提法就很有意思,我们的思维被拓宽了,认知被刷新了。因为我们常常判断对错会从自身的认知,道德以及法律的层面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却没有从“损失大”这个角度来思考。“如果我的损失最大”,我就会认错,这一切赶紧结束,因为,在这件事上耗得越多,我的损失越大。

2、人性、道德和法律

刚才我提到了我们在判断是非对错时,会从“自身,道德以及法律”出发。可是,我们真正清楚三者间的联系和区别么?作者紧接着第二节就剖析了“人性、道德和法律”。为什么要清晰这三个层面呢?作者用了一幅图来表示(见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人性来自“自私”的基因,因为它指的是个体追求生存和繁衍。而道德和法律是递进关系,道德约束个体的人性达成群体的繁荣,而法律是维护群体存在的道德底线。理解透了三者的关系,在我们作出是非对错分析的时候,有据可依。


3、博弈、定力、选择(由高到低)是人生的三层智慧

有了前面两点的铺垫,我们对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似乎有了一个概念,作者这时提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来自是否拥有智慧,以及拥有什么样的智慧。谈到了智慧的三个层次,见下图:如何博弈:共赢和感激。“鸡,雀,鹰”的心态都不能用,要么共赢,要么不干。感激呢?每一个阶段都要感激上一个阶段帮助过我们的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共赢和感激的心态,以不变应万变参与博弈,长远地看利益的得失。定力的智慧呢?就四个字“长期主义”。而选择的智慧是第一层智慧,我们要有勇气选择而不后悔,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4、公理体系VS逻辑推演

第一章的最后,作者用数学和经济学作了一个比对——数学有公理体系,而经济学没有公理体系。在数学领域:只有能证明和不能证明。而经济学领域的是非对错,只靠逻辑演绎。

所以,既要学李白,也要学杜甫。什么意思?两者兼听,既要学“古典经济学”也要学“新古典学派”,引用菲兹杰拉德的话:“同时持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又回到了智慧。

除了兼听,还要反证。辨证地看待经济学家的观点。引用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里说的:“如果我不能比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更能反驳这个观点,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亚当.斯密的“为己利他”假设和数学家艾伯特.塔克的“囚徒困境”就是一对反例。所以是非对错此时没有意义,真的理解了,就举出证明观点的例子,同时还要能理解推翻它的例子。

我们掌握了底层逻辑,才能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才可以推演出顺应时势的方法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12-13 第一章《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