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盛唐的霍去病---经济善战的王忠嗣
小武点头道:“不错,战争的经济性是一定要考虑的。而且这些年来,号称世界警察的美国四处出兵的时候,我看都有一些共同点:要么是为了掌握石油,也就是钱;要么请北约各国一块儿出兵,以减少兵粮的损耗;要么就请相关的有钱国家出钱,比如沙特、日本之类的‘利益相关国家’。总之,要尽量扩大收益、减小成本。”
八角捻须微笑道:“不错。能够看出这一点,就明白怎样避免‘穷兵黩武’了。”
小武犹豫道:“可是即便这样,美国也不能够保证每次战争都不吃亏、或没有损失。显然美军在不少战争中依然损失很大,而且包括了人、财两个方面。”
八角笑道:“当然了,战无常胜呀!也并非总是有赚钱的仗来让你打。有的时候局部的失败受损是避免不了的,而在另外一些时候,虽然战胜了、但结果亦同战败一般。”
“夫战者,必须未思胜、先思败。你一定要先明白怎样会导致失败,然后你才会明白怎样取得真正的胜利。”
小武停了一下,若有所思地道:“若说起中国强盛的时代,汉、唐的西进策略显然是有道理的。但他们如何保证其拓张的经济性呢?”
八角也顿了顿,捋须道:“汉朝的西进,最初效果是可以的。但是李广利攻打轮台、大宛、康居之后,大部分只是为了面子之战,也就谈不上经济性。然而到达中亚也只是第一次,急于求成也不可能,故须看其是否有后续行为了。”
“至于李广利本人,他只会替朝廷花钱并获得战场上的胜利,并不注重西域的长远政策。到后来,随着汉武帝下罪己诏,宣示停止一切战争;故而汉朝虽对西域有了不小的威慑力,但是转化成经济成果的却不多。”
小武点头道:“同意。那么唐朝呢?”
八角捻须笑道:“唐朝从侯君集开西域开始、一直到武则天期间,总的来说,对西域的经营也还不错;并且依照不同的控制程度,同时使用了郡县制和羁縻制。”
小武奇道:“哦?同时使用了两种制度?”
八角点头道:“所谓郡县制的使用,就是指大唐帝国在西域控制的核心地区---例如陇西边陲的伊州、西州、庭州等三州;直接统治西域的龟兹、碎叶、于阗、疏勒等安西四镇,实行的是同中原一样的郡县制度,并且驻军数万。这适用于大唐控制程度已经较深的区域,或者是离长安相对较近的地带。”
“至于羁縻制的应用,是通过对西域和中亚的游牧民族实行册封、互市,将之纳入朝贡体系。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大部分辖下地区都是如此,比如说石国、波斯都督府那样。同郡县制相比,这种地方的自治程度相当大,只要在大的层面上服从中央也就可以了。”
“但在武则天和唐高宗期间,为了加强控制,唐朝曾将吐火罗道的十六国改制---由羁縻制改为郡县制,任命大唐官吏、模仿中原式的统治。只是安西大都护府遇到了来自吐蕃的危机,故此改制并没有维持多久,后来就连羁縻也很难了。”
图表6大唐吐火罗道十六州分布简介
【原安西都护府吐火罗道16国都督府】
小武又问:“那么唐朝统治西域的情况持续了多久呢?”
八角微笑道:“也没持续太久,大约100年吧。从灭西突厥开始,则在武则天生前持续了50年;再从她死后直到安史之乱,又是大概50年吧。”
小武疑惑道:“西域丢失,盛唐时代就结束了吧?其实我心中一直有个极大的困惑---盛唐为什么不能持续下去?为什会发生安史之乱呢?”
八角呵呵笑道:“问得好!这个问题在我看来非常简单,甚至不值一答!然而,中国绝大多数人却从未见过正确答案---换句话说,他们都被带到沟里去了。”
“只要进行真正的复盘、而不是左扭右捏,就可以得出盛唐衰落的背后原因。难道只是因为安史之乱吗?如果你相信了,你就已经中了历史学家们的诡计。”
小武大奇道:“历史学家有什么诡计?”
八角捻髯呵呵大笑,道:“在整个大唐的中后期,其一以贯之的政治思想,都是以褒唐玄宗和贬武则天为主线的!这是立场问题!”
“中唐、晚唐的历史学家当然也是为此服务的,再辅以春秋笔法,自然不难将武则天的9成功劳写成1成,而将唐玄宗的1成功劳写成9成;过错则反之。”
小武恍然大悟,连连点头道:“何况唐朝从建立伊始,在唐高祖、唐太宗生前时期便有篡改历史之前科。自盛唐以后,史家自然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八角点头微笑道:“不错。在武则天刚逝世的时候,唐朝的实力依然很强;但是由于方针策略的错误不断扩大,国势就逐渐走向了外强中干的道路。这个过程有数十年之久,而绝不是到安史之乱发生时、才突然衰落的。”
小武点了点头道:“我相信,我相信,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嘛。大唐的基础既然那么强,就不应该被安禄山等人的一次反叛所彻底打倒。中间一定还有一些其它原因。”
八角嘿嘿冷笑道:“至于真正的原因么,当然只能从一个人身上去找---唐玄宗!毕竟在安史之乱前,他已经当了40年的皇帝,一直是大唐的最高决策者。”
小武又有点犹豫,踌躇道:“记得别人说起唐玄宗,总是说---至少在他年轻的时候、还是英武有为的,不至于干的太差;是不是在这个时代、盛唐已经没有名将了?”
八角哂笑道:“以大唐的疆域覆盖之大,军队来源之广,怎么可能没有名将?随便举个例子、比如王忠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也算是盛唐最后一个名将。”
小武大为惊讶,道:“王忠嗣是谁?竟然能够当得起‘盛唐最后一个名将’的名号?我完全不知道呀,真是孤陋寡闻。你能否给说说?”
八角捋须笑道:“好。王忠嗣,原名王训,山西祁县人。其父王海宾骁勇善战,后战死沙场;当时小王训年仅9岁,唐玄宗赐其名忠嗣,将他收养在宫中,还说要将他培养成霍去病。”
小武讶道:“那他后来有没有成为霍去病那样的将领?”
八角点了点头,笑道:“王忠嗣自18岁始领兵出战。首战就是面对大敌吐蕃。开战之前,他外出侦察时、意外得知吐蕃大赞普正要检阅军队,就独自率领300名精锐骑兵,乘着夜色突然袭击。结果斩首上千,俘虏四千余人,缴获了牛羊上万头(阅兵后犒赏三军之物);吐蕃大赞普仓皇逃命之下,军队检阅不了了之。”
小武翘起大拇指,赞道:“这确实有点霍去病的味道了。”
八角笑道:“随后,王忠嗣多次击败了吐蕃军队,迅速独当一面。而当他逐渐负责大唐的西北方面军事时,他还表现出了卓越的经济性。”
小武奇道:“如何有经济性?”
八角捋须道:“大唐和周边番人在边境一直有互市制度,即在每年的指定时间、指定地点,双方的商人可以带着货物前去交易。王忠嗣利用这些时机,一方面指示商人将大唐垄断商品高价卖出,另一方面又大批量高价收购胡人之马。”
“胡人们趋之若鹜,纷纷带着良马前来交易,很快就使得唐军拥有马匹的质量远远超出了胡人的军队。如此,唐军在西北一带的军事优势大大得到增强。”
小武点头赞道:“不错。王忠嗣不但能打,而且很懂经营。”
八角微笑道:“后来随着西北的吐蕃势力逐渐收缩,王忠嗣的大军又向东转移,而且实施了两次决定性的‘终结者之战’。”
小武大为好奇,道:“何为‘终结者之战’?”
八角捻须笑道:“第一次大战是终结契丹和奚两族。这两个民族历来驻于营州一带,也是屡剿屡反、旷日持久。730年(开元十八年),唐军由信安王李祎领兵,又一次大规模征讨契丹,结果依然是胜负参半。”
小武讶道:“李尽忠、孙万荣部不是被武则天和默啜可汗全歼了吗?怎么契丹的势力又死灰复燃了?”
八角微笑道:“这说明契丹的生命力很强啊,除了李、孙之外,还有其它人不服。自730年唐军退去之后,契丹还逐渐扩张进了幽州,兵锋直达河北的桑干河流域。但在742年(天宝元年),王忠嗣奉命领10万骑兵出雁门关、直扑桑干河。”
“两军在桑干河边相遇,大战了三场。王忠嗣的大军三战三胜,奚和契丹20万联军全军覆没,奚、契丹等三十六部皆降。之后契丹与奚数十年哑火,故此战可以称为一次‘终结者之战’。”
小武翘起大拇指,赞道:“王忠嗣的军队战斗力果然极强!”
八角继续微笑道:“同一年,第二突厥的新任可汗乌苏米施遣使降唐。王忠嗣侦知他面临内忧外患、难以两全,趁机落井下石,向唐玄宗进献《平戎十八策》,打算将第二突厥彻底降服。”
“准备就绪之后,王忠嗣遣使说服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同时向突厥发动进攻。第二突厥被夹攻之后兵败,造成国中大乱;于是王忠嗣乘机出兵北击,第二突厥汗国部众千余帐相继归唐,从此走向消亡。”
小武道:“这也算是一场大战?”
八角笑道:“这一仗,王忠嗣并没有大打,只是去最后捡便宜。但是第二突厥被几大势力合力打垮后,拔悉密部的首领顶替了可汗之位。”
“又过了两年(744年),漠北再次发生火并,回纥部消灭了拔悉密部。这样漠北的盟主已由第二突厥辗转变成了回纥汗国,然后向唐朝请封。”
小武笑道:“漠北真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啊!突厥、拔悉密、回纥,果然不断换人坐庄了!大唐就在旁边看戏!”
八角大笑道:“不错。回纥(维吾尔)也终于可以大声喊出来:‘盟主轮流做,今年到我家’了!对于大唐来说,换一个回纥来做漠北盟主也没什么不好,至少也不比薛延陀、第二突厥差。”
“但是盟主的更替变得越发残酷,第二突厥、拔悉密等等并不只是被打垮而已,而是就此彻底灭亡,消失在其它民族部众之中!在中国域内,从此再也没有了任何叫做突厥的国家!”
小武恍然大悟,点头道:“这一仗王忠嗣的军队根本没出多大力气,可是对于漠北来说,的确是突厥的‘终结者之战’呀!”
八角笑道:“这就是‘上兵伐谋---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以王忠嗣的全局谋略来看,他的部队往往战果极佳,擅能解决长期解决不了的战事,自身损耗却基本不大。”
“所以长期跟随他的部下,有不少人也受到了他的风格影响,其中就有郭子仪、李光弼等青年将领---后来在平定安史之乱时、都起了大作用。”
小武身躯不禁一震,道:“原来郭子仪是跟随王忠嗣的小将呀!难怪郭子仪也是这个风格!”
八角大笑道:“你说,盛唐既然有王忠嗣这样的将领,还会军中无人了么?”
小武嚷道:“当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