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成甲这个名词是通过朋友介绍的,没多久他就出了一本《好好学习》的书籍,这算是一本提升思维模式的书籍吧!也是我的一本启蒙书籍,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
《好好学习》这本书比较适合入门,算是二三手知识,好不好用,看个人的领会,请不要因为不是一手知识就轻视它,如果你是一名强者,你会通过《好好学习》这本书顺藤摸瓜接触到很多很好的书籍,使自己成长得更快,走得更远。
关于学习的方法
1.阅读文章划重点
阅读一篇最新更新的文章,看到让自己有启发的地方就点点头,用“划线”功能把这句话标记出来。
2.总结文章画思维导图
有时看到很有收获的文章,我可能把文章核心观点做成思维导图,让自己加深记忆。
而在这两个方法里,我可能大多数情况下是用第一种划重点的方式——毕竟这是最简单便捷的方法,在地铁上,走路时,随时标记。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都是用这两种方法学习,其实我是的。但是,这两种做法,很容易让我们沉溺于提升“技术效率”的表面收获感,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什么是“认知效率”?
我们报名参加微课学习《如何写一篇10W+的文章》,学习最新的办公软件使用方法、参加各种沙龙活动了解最新的知识。我们努力地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套路,看起来一直在成长。但是,一旦问题变了,场景变了,我们就要继续看新的文章,学新的软件,掌握新的套路才能跟上这个变化的世界。
一旦遇到问题就要学习新知识,这让我们掉入了追逐技术效率的圈套:我们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知识就越多。这个过程,其实是可怕的“老鼠赛道”, 在老鼠赛道里,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圈地打转。
现在成甲对学习的理解是,要想跳出这个老鼠赛道,可能需要换一种学习思路。我们是否可以学习那些能超越具体问题,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实质的知识,让我们学习到的知识能够一打一大片,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我们认知事物规律的能力。
这样的学习就是在提升 “认知效率”。具备了这种能力,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看似全新的问题,其实不过是狡猾的旧问题换了一身装扮再次出现而已。
了解了这一点后,成甲推荐另外一种学习方式:
1. 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过去学习是花很多时间阅读,记录名言警句,却从不花时间加工这些信息。而现在我不仅仅记录让自己受启发的内容,还停下来思考: 这个知识和我过去哪些经验相关?将方法进行类比:我还听过类似的方法吗?
这么做,可能阅读时间会长一些,可是我常常会因此惊喜地发现一些过去不曾注意到的规律联系,让我突然把很多知识串联贯通起来。这样做,也让学习发挥了复利效应:现在读过的书都会为我未来获取新知识提供帮助。
想掌握这种方法,最好的途径就是主题阅读,深挖新旧知识的联系。
2. 询问和查找重要结论的原始出处
比如,你可能接触过一万小时天才定律,大多数人就是记住了这个结论。然而,你去深入研究这个知识的出处,就会发现这个结论来自心理学家对小提琴手训练的研究结果。当你知道这个结论的原始出处,你对这个结论的适用范围和可能的局限性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3. 构想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工作和生活里
我们不仅仅是要知道一个方法,更要知道这个方法怎么用。正如我在《好好学习》一书中提到的 “知识”的定义——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否则它就只是一个数据或者信息。如果你看完了一篇文章,频频点头认可,但是生活照旧,那么你不配说自己拥有了这个知识。
你只有把知识用在改变你的行动上,才算真正拥有这个知识的第一步。关于应用知识,我们必须真正地主动践行, 而不只是看完就算了。
你可能会觉得,如果这么学习的话,会不会太耗时间,效率太低了?我还有那么多新知识、文章要看呢。
其实,关于要怎么做,最聪明的办法是用80%的时间学习每一个领域20%的精华 。你不打通知识阻塞,只是追求看更多的文章,并不会提升你的学习效率,你只是缓解了你的“知识焦虑”罢了。
我在《好好学习》中总结了一个重要的学习心得,那就是—— 以慢为快。高效学习的秘诀就是,花慢功夫在真问题上 。
正如《学习之道》的作者乔希·维茨金说过: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139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