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张良的谋划,以及一众将士的拼命,刘邦终于夺得了天下。
在平灭项羽的第二年年初,刘邦进行了封赏,张良虽然无战功,但是谋划全局,却是比战功还要大的功劳,所以刘邦觉得张良的功劳最大,所谓: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让张良在齐国选择三万户做为食邑。
但是聪明的张良拒绝了,张良只要了留县(江苏沛县东南的微山湖湖区内,现在已经被湖水淹了)做为封地。留县是张良初遇刘邦时地方,考虑到其他的功臣,都没封户过万的,张良请求和萧何一样,8000户,但是刘邦没有同意,于是给了10000户。
张良在刘邦当皇帝后,大部分其实就已经处于半隐退状态了,一是自己的身体不太好,二是张良精明的看到韩信以及其他异姓王的下场,担心功高震主,给自己带来灾祸。所以呢,最初是称病在家里休息,后来干脆玩起了玄的,学习辟谷术,然后在家里修仙。这也是后世把张良也说成是神人的原因之一。
当然,张良也不是完全不问朝事,有几件大事,张良还是参与了的。
汉朝开国后,张良参与的几件大件
第一是张良劝封,当时汉朝初建,由于很多将领没有得到封赏,于是人心不安,都在悄悄的议论。最后在张良的劝说下,刘邦封了自己虽然恨,但是有功的人,迅速的把大家的情绪稳定了下来,这种安一仇而坚众心的权术,也常常为后世政客们如法炮制。
第二是劝都关中,当时的大部分大臣们包括刘邦都想定都洛阳,后来有一个下级军官向刘邦建议,说洛阳无天险可守,万一有人造反会很麻烦,张良也同意这种观点,于是最后刘邦决定在长安建都。此举保证了西汉初期的国家稳定,也让长安变成了一个长达千年的国际化都市!
第三是计留太子,刘邦当时比较属意的是儿子刘如意,于是就想废掉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这让吕后很着急,最终来找张良帮忙。张良也认为废立太子之事不可小视,汉朝刚建立,国家还不稳定,此时更换太子可能会引起内乱,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安定天下,稳定江山。于是亲吕后想了一个锦囊妙计。让吕后找到了商山四皓来辅佐太子。果然,刘邦看到自己想请却请不到的商山四皓现在来辅佐太子了,便放弃了更换太子的想法,刘盈终得继位。
张良的结局一,寿终正寝
在刘邦死后,张良本来打算随赤松子去遨游,学辟谷学术,行道引轻身之道,飞身而走。
但此时的国家因为刘邦的死,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吕后有些束手无策,于是强劝张良结束学道生活,说:“人生一世,时光有如白驹过隙一样迅速,何必自己苦行到这种地步啊!” 张良无奈,听从了劝告,开始进食,回朝做官。
八年后,张良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吕后和大臣商议,给张良定谥号叫文成侯。他儿子张不疑袭封为留侯。
张良还有一个儿子叫张辟疆,十五岁时即官至侍中。汉惠帝逝世后,吕后哭而不泣,张辟疆悄悄的和陈平说,吕后不哭是因为他担心你们这些大臣反对他,你应该迎合吕后,建议拜外戚吕台、吕产、吕禄等人为将,以免杀身之祸。陈平依照张辟疆说的方法做了,吕后很高兴,为儿子送葬的哭声由此才变得悲伤起来。张辟疆这一举动很多人认为应该是张良的授意,因为此时的张良还活着,第二年才去世。
张不疑在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因犯了不敬之罪,封国被废除。
张良的十世孙,是开创了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的张道陵。汉末名医张仲景,唐朝名相张九龄,同样是张良的后人。张良的后世传到现在有很多,已经有60多代了。
张良的结局二,飞升仙境
张良的结局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张良修道成仙了。
说刘邦当了皇帝以后,为了巩固地位,大杀功臣,像韩信,英布以及彭越等都被杀或被逼造反然后被杀了。张良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会落到自己的身上,于是依然决然地上朝辞官,尽管刘邦一再挽留,但是张良去意已决,毅然决然地离去,到白云深处修道成仙。
这种说法就是否认了吕后强劝张良进食的这种情况。就是说直接随赤松子走了。
这种说法在后世的小说以及戏曲中也类似的记载,如在京剧《从赤松张良辞朝》中就有详细的演绎。当然了,这种说法更多的是民间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人们更相信,神秘的张良是成仙了,而不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