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能够聆听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吴欣歆老师2022最新版本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
吴老师的声音特别好听。她从解读2011年和2022年间隔11年的两个不同课程标准的版本的区别开始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解读新型课标下语文的学科素养如何落地生根发芽长大。
新课程标准突出这么几个关键点:
一是课程目标中的核心素养内涵,二是课程内容包括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三是学业质量包含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四是课程实施中添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新课标主要有五个的变化:①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②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③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④增强了指导性,⑤加强了学段衔接。
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吴老师谈到本次课标新的变化,强调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点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民族自信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和文化自信等内容在课标中的呈现。
比如在课程性质的设置上,要求语文课程应该做到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育人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现,关注育人导向的具体落实,如何在教育教学当中将育人导向转化为真切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化为学生正确的三观。
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包括5个门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外国优秀文化,日常生活科技进步。
吴老师谈构建素养行文课程标准有九大目标,覆盖了五个方面:立德树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她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
1.文化自信
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言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鉴赏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这其中提炼出以下4个并列层级的纬度:感受与热爱,继承与弘扬,关注与参与,了解与鉴赏。
2.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这其中归纳出三组名词:语感经验,意识能力,内涵情感。
3,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知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这其中包括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和求真态度最为重要。
4,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这其中的审美经验,审美能力和审美观念才是审美创造中的核心要义。
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就课程内容而言,2022年版发生了这样的新变,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这种任务群的说法在国家的课程标准发展史上,确实属于新的内容。
1,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实际上就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2,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包括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3,拓展性学习任务群,涵盖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实际上这6个任务群的学习之间存在一个逻辑联系:从单篇阅读到阅读单元,最后到学习单元。
单篇阅读是以文本为纲,这种情况下知识是碎片化的。它的弊端是依照文章选择的类型来确定教材的特性,语文教学就单纯的以阅读为核心,而把其他的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推到辅助或附加的地位。
此次变革从单篇阅读进入阅读单元或学习单元的转变,这样涉及语文学习人物就要围绕特定学习主提,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是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的,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学习任务群的优势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构建学习任务群,可以达到情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三位一体的效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知识具有情境性,学习是情境化的实践,情境其实具有动员学习的功能情境,也揭示了语文和生活的天然联系,对情境的学习力和应变力,才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学习任务群的新型架构,可以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融会贯通,让孩子们在关注自我、他人、自然、社会中发现自己的学生生活,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学生生活和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实现改变知识点能力点的线形排列、逐点解析和逐点训练的弊端。
未来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以任务为载体。我们在强调学习任务时,实际上指的是典型任务。比如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发现某些语言现象(重复出现的材料),从中抽取语言运用的规律,借助这种规律再从新的材料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
这个学习任务群的重新设置,既有真实的学习情境,又能统整新的学习主题,还可以在典型的实践活动中建构新的语文综合素养。
让学习情境成为推动或动员学生学习发生的外驱力。让学习主体成为统整学习整个进程的主力军。在此基础上设置的典型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成果的具体要求。
在设置典型活动时,吴老师说希望一线老师们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工具,孩子们在此工具的支持下了解学习目的,梳理学习的过程,明确学习的成果标准,这样就能还完整的学习过程给孩子们,进而助力其形成完整的思想认识、学科学习思想方法。
最后吴老师总结6个学习任务群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多重应对关系,或者说是整体应对关系,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指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同时各具特定的育人功能,整体推进与侧重发展相结合,各学习任务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相互交叉渗透的,体现出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
比如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贯穿在6个学习任务群的发展中,而语言的文字积累则要渗透到所有的学习任务群的处理中。
吴老师还特别细心的比对了,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学段6个学习任务群的差别:①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进入到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②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变成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③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变成文学阅读与写作;④整本书阅读拓展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⑤跨学科学习拓展为当代文化参与。前者关注的是宽泛和灵活,尤其是跨学科学习,后者则是学科知识的建构,锻炼孩子们关注某个问题、某种现象来展开研究,探讨研究成果。
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三个环节
学业质量的基本框架包括三个环节,一是日常生活,二是文学文化,三是跨学科。
1,阅读与鉴赏的建构,要从整体感知到信息整合到理解阐释到推理探究到赏析评价的综合训练。
2,表达与交流,要从陈述与叙述,描绘与表现,解释与分析,介绍与说明,应对与调整方面进行锤炼。
3,梳理与探究则包含筛选与提炼,规整与分类,比较与抽象,收集与整合,发现与再造。
以上是学生学业成绩的观察点,应该从这框架范围内给予学生学业成绩的引领、检测、反馈与提升。
四个关注点
学业质量重点关注4个问题——
1,完整描述核心素养的基本表现。在这一学段孩子与人讨论交流,注意倾听,学会用礼貌用语主动回应,要以表达自己的想法,能遵守规则,主动合作,积极参与讨论,能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2,满足不同类型评价和测量的要求。这一学段孩子们乐意在班级活动中交流展示,能够根据需要用普通话交谈,能够认真倾听把握对话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清楚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尝试根据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清晰刻画语文学业发展的进阶水平。在这个过程,孩子们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认真耐心倾听,能抓住要点并做简要转述,能根据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4,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品质在教学影响下的积极变化。在这一学段,孩子们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做到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耐心专注地倾听、复述,转述完整准确,要点突出,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
了解这4个关注点的基础上,有助于老师们运用学业质量去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准。
增强了指导性
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阐明道理,读文章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这个道理,因此在写和读的过程中都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借助道理来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才是立足于核心素养的根基。
新课程标准还在教学建议上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以典型学习任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就教材编写方面,有一些新的特点: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红色血脉,②积极探索教科书编写体例和组织方式,③努力变革语文教科书的学习活动设计,④高度重视语文教科书选文问题,⑤探索突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科书编写难点。
以选文为中心转化成以活动为中心,在活动设计上还要突出把活动设计这种形式化的设计转化为典型任务的设计。
最后吴老师还就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点出要坚持目标导向,精选优质课程资源;调动多元主体,丰富课程资源类型;建立合作开发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育人功能,优化教与学的活动。
关注资源建设的共同体中的共建和共享,谁来建?谁来享?
就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这个板块吴老师最终指出八点建议:1,坚持终身学习提升专业素养,2,立足教学实践,提高教研水平,3,适应时代要求,提升信息素养,4,聚焦关键问题,推进校本教研,5,加强区域教研,推广典型经验,6,发挥制度优势,推进研究融合,7,依据课改理念,设计培训内容,8,采用多种形式,增强培训效果。
践行有效学习还在路上,一切的一切最终都指向终身学习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