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微记录】2022.5.30

我愿称今天为难过的周一……

周末只留了一张练习卷子,而且都是基础题。结果,今天一收上来,一个没写的,十几个空了大片题的。问其原因,没写的孩子跟我说:“姜老师,我跟您请假了。”对,Ta请假了,理由是:姐姐生病了,心里太难过,哭得手抽筋写不了字了……先不说为什么会哭得手抽筋?难道太难过哭了整整两天吗?而且,基本上每次都没有写过作业……再问问空了大片题目的孩子:

“周末写的时候一开始没有想起来,后来就忘了……”

“这道题我不会。”“组词不会?没有字典查查吗?那道仿写的题目不是上周刚讲完的吗?”

“周日写完来不及看了,就直接装书包了。”

各种理由,无论是否合乎常理。想想之前作业比这要多些的时候,也很少会有这种大片空题大部分没有完成的情况,说明啥?作业少呗,一看就这么一点作业,一会儿就写完了呗,随便应付应付得了~

晨会的时候了解了一下周末剧本准备的情况,我知道有的组配合得相当默契。一进教室,就看到摆放在教室后面的道具,有立心打印的背景板,还有一个篮筐,包括周末发给我的音频,淼淼这组的娃相当给力,小组凝聚力确实挺强的!再问问其他组,有的衣服没有准备,有的道具没有准备,有的甚至负责人都没有……之前都安排好了的,但是却自己临时调动也没有跟其他人沟通,因此这一幕的内容就这么空闲着。

有的孩子会告诉我:“台词我背会了老师,衣服这两天就准备好。”

有的孩子一问三不知:“服装准备了吗?”摇头,“什么时候能准备好呢?”摇头。但是除了Ta,其他组员都已经准备妥当。家长也没看信息,都在各自忙着自己的生意……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感触挺深,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培养出来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的孩子”。我们抱怨孩子不懂得感恩和体谅人,有了好东西孩子第一时间占领据为己有。为什么会如此?细细想一想。

当孩子分享好事物给我们时,我们总会说“好孩子,你自己吃吧”;当孩子总想把好东西据为己有时,我们总是笑一笑,宠溺地看看孩子;当孩子因为学习偷懒时,我们总会说“完成XXX带你吃好吃的”……渐渐地,孩子们的“功利心”就无形中被培养出来了。

今天收一个孩子的作业(Ta的作业几乎每次都会跟别人不一样),其他孩子说:“你上周撕卷子撕错了你忘了?”只见这个娃一脸茫然,自己都不知道这件事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过了一会儿,Ta找我要卷子,我说我怎么会有?Ta说早上我卷子交了呀?“你看看你的桌斗吧,课间同学都发了啊!”结果,Ta果然从桌斗掏出来了卷子,自己什么时候收进去的也不清楚……只有无奈地叹口气。

今天在学校写习作,两节课时间,有个孩子死活不动笔。我问:“为什么不写?”“刚才那张图片我不知道怎么写。”“那你可以写课本上的啊?不是刚讲过吗?”然后拿起笔意思了意思,还是没写。就这样,耗完了一天,啥也没完成。让他接着写,下位去拿抹布,一会儿擦桌子,一会儿找笔,就是写不了一个字……每天,像这样的情况这样的孩子能闹出来好几出,而且几乎每天都是这么几个娃,主要是在低年级培养孩子习惯时错失了一次教育机会,这样的教育良机除了学校还有家庭,只希望现在五年级了,孩子们和家长们切不可再错失良机了啊!

很多孩子没有目标性,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也就是现在说的“空心病”,就是虚假的自我,他们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没有建立起来深刻的认知和认识,你是真实地活着的时候,你和任何事物建立关系都是有感觉的,你喝水是有感觉的,这时候你的感觉非常的丰富,你怎么可能会有空心病?可是看看当下的孩子呢?有些家长忙于工作,也会关注到孩子的学习情况,但是当发现孩子成绩有变动时,他们倾向于把孩子送到补课班,辅导班,兴趣班,以此来填补内心“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但是我仍然关注孩子的学习”。其实,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你真的可以抽出来时间的陪伴,关注他们的习惯,关注他们薄弱的知识,多些时间陪伴他们玩耍……当然,这很难,可是,很多孩子对于孩子抱有高期待,低陪伴,这样的不对等会让我们更加焦虑。

我对“空心病”的理解就是你的核心不是自己的感觉,你的自我是围绕着别人的感觉、围绕着父母的感觉而构建,这个时候这个人就是空心的。教育学家洪兰说:“过度喂养的爱,剥夺了孩子关怀他人的能力。”当父母用爱给孩子装得太满时,孩子也就没有了体谅他人的余地和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星星微记录】202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