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管理者:是承上启下的中流砥柱,还是夹心饼干两头不讨好

image

曾经有位老师对管理做过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就是:“have sb do sth”,也就是管理要通过下属把事情完成,而不是事事都自己去做,不要陷入“执行者”的角色中。

而对于新晋的管理者而言,最难的却又是这个,很多管理者都是因为在执行岗时优秀的工作表现才被晋升上来,可在管理岗位时看到下属在专业技能欠缺时,总是看着难受,总想着自己上。看不惯,自己上,下属就得不到成长,长久就养成一种习惯,“you can,you up”,下属闲得很,管理被累死;而人的精力毕竟都有限,一个团队的活,不可能一个人干得完,自然很难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同。所以新晋的管理者,从一个得力干将,变成了一个两头不讨好的夹心饼干。

而原因多半中层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晋升后从单一的执行者角色,变成了复杂的多角色。从单一只需要做事,成了又要管人、又要管事、还得做事,所以管理者的角色从管人与管事两方面可分成多重角色。

image

1、规划者

中层管理虽不是公司战略的规划者、制定者,但中层是公司战略在部门的解读者、分解者,并根据公司的战略规划制定部门规划的人。因此,中层是公司战略的第一执行人,对公司战略是否理解充分,能否将公司战略有效分解到部门的工作中,将公司的战略有效传达给各一线职员,影响着公司的战略的落地。准备地说,中层更是一个计划者,能够结合战略、下属的特点、部门工作职责制定有效的工作计划,并对计划进度、质量进行有效的把控,从而增加工作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

2、执行者

高层管理者主要工作在于创新,而基层员工主要工作在于根据工作流程、标准以及上级的指示,履行岗位职责;而中层管理者,却要是问题的终结者,对于下属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下属无法解决的问题,自己还是需要能够冲锋陷阵,甚至有时需要扮演救火队员的角色,为下属解决棘手问题。

《笑着离开惠普》中的故事:记得20年前刚加入惠普的时候,有一次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难题,一时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就去找当时的市场部经理。我把事情陈述了一下,就问他,您看怎么办?我的上司没有直接回答我。他看了我一会儿,就反问我:“你说该怎么办?”我一下子就懵了,心想:“我跑来问你,正是自己想不出来怎么办,你怎么给我顶回来了?”于是我说,自己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才来征求领导的意见。他让我回去好好想一想,等想出什么建议或方法了再来找他。我回去以后,一开始心里挺不舒服——这里的人怎么这样呢?我找他帮忙,他一句话不说就把我打发回来了。对他来说,这件事情肯定是很简单的事情,告诉我一声不就完了吗?无奈之下,我只好自己挖空心思地想办法,结果还真想出来一个方案。第二天我又去找他,把我想出来的方案给他讲了一下。他静静地听我说完,盯着我问道:“就这一个办法?”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他又说:回去再好好想想,看能不能多想几个办法?经他这么一逼,我只好再回去仔细琢磨,还真的发现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当我拿着三个方案再度找他时,这一次他非常认真地接待了我,听我讲完每一个解决方案的思路后,他帮我分析了不同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分析完了以后,他对我说:“我只是帮助你分析方案的利弊,具体用哪个方案还是由你自己决策,我不替你下结论。这就是为什么你第一次、第二次来找我,我没有马上告诉你答案的原因,因为公司请你来,不是要我告诉你该怎么办,而是要你告诉我该怎么办。”这次对话给了我强烈的心理冲击。就人的本性来说,每个人都喜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展示自己,遇到自己的强项都有露一手的冲动,即使是很谦虚、很内向的人也不例外

3、绩效伙伴

中层管理者与基层员工是绩效共同体,是互赖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管理人员的绩效是通过员工绩效来体现的,管理人员对员工的绩效负责,就是对自己的绩效负责。既然是伙伴,就是一种平等的、协商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的关系。通过平等对话指导和帮助下属,而不是通过指责、批评。在考虑问题时,能够从下属的角度考虑问题。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下属面临的挑战,及时帮助下属制定绩效改进计划,提升能力,从而将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统一到员工绩效的改善与能力提升上来。

4、领导者

管理者因为职务之便具有天然的领导者优势,但并不是每个管理者都是优秀的领导者。管理者可以依靠公司赋予的职权、制度权威去管控下属,但这远远不够,领导者必须具备令人信服和遵从的高度权威,才能对下属产生巨大的号召力、磁石般的吸引力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管理学界有句名言:一只狼领导的一群羊能打败一只羊领导的一群狼。这句话说明了领导者的重要性,团队是狮子、还是绵羊全靠领导者的风格。

5、教练员

管理者的使命是培养员工,打造有战斗力的团队,而不是将员工的工作都加在自己身上。教练不可能替代运动员上场的,不能因为运动员动作不规范、没达到要求,就自己换上球衣自己上。

管理者最大的目标还是培养人,在这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就是要眼睁睁地看着员工去犯错,要给员工试错的空间,培养属于员工的责任感(认真负责的态度),让他感觉这件事跟他自己是有关的,是需要他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同时,管理者一定要学会放手,让团队自我进化,让成员自己成长,哪怕开始时出现一些损失、错误,也要容忍。

而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员工发现自己的目标、梦想,然后帮助员工一起去实现它,给予员工更多精神上的支持、技术上的指导。电影《永不放弃》中的教练鼓励球员发现目标、找回自信,而不是代替员工上场。而电影《卡特教练》,教练通过自己的理念将一群自暴自弃的高中生,通过有效的训练,团结、不服输的劲头,从一支屡战屡败的球队变成一支常胜将军,更重要的教练不只教导他们如何成功,更教导他们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不在短暂的成功中迷失自己,而这也是管理人员最难的地方,很难有人会有这样的心力去培养部属,多半的管理才面对所谓“不行”的员工首先会是换人。

6、监督者

人都是有惰性的,都习惯于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里,也习惯于用“习惯性”的思维、工作方法做事,而管理者就需要从外界给予逼迫让员工去改变、去成长,这就需要发挥监督者的角色。而要发挥更好的监督作用,管理者需要建立体系,建立标准(制度化、流程化),引进技术(如OA、表单公式)。因为人为的监督肯定是有限的,必须要用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工具化的方式去监督员工,从而规范员工的行为,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帮助下属改进业绩应是管理者的必备修养和应有的职业道德,不培养下属的管理者是最大的犯罪。

但在这监督的过程中,要有事实为依据,而最好的方式是记录事实,不轻易给员工贴标签和主观性的评判,更不能以“道听途说”地方式去下结论,小道消息是监督员工的有效方式,但不是主要方式,而需要管理者“明辨是非”。

7、模范者

模范者也可以说是榜样或者标杆,管理者要用自己的行动和精神力量去感染人、影响人,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当管理者用一套标准去要求下属的时候,自己首先要做到,与下属间建立信任的前提是出色完成本职工作,否则就会遇到人们说的“不服众”,这就要求管理者要自我管理,学会自律,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管理者的一言一行都会被下属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然后无形中成为他们行动的指南。英国画家威·亚历山大有句名言: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正人务必先正己,治人必先自治,责人必先自责,成人必须自成。

8、联络者

管理大师吉尔·伯特对于员工绩效有过定论,认为影响员工绩效主要是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环境因素起主要作用,占75%;而环境因素中员工所能掌握到的数据、信息对于绩效的作用最大,占35%,其次是制度、资源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而管理者由于所处的职位,与高层之间保持着互动,跨部门间保持着协调,所以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所以管理者要扮演上下、内外的联络者,将关系串联,将信息打通,避免“信息孤岛”。

除此之外,由于管理者通常有更长久的工作年限,更多的人脉、信息获取资源,管理者还应该是公司外部,从社会获取信息的联络者。

只有获得充分的信息,员工在看问题、处理问题的时候才不会受点对点限制,而能够以点带面,深刻理解问题背后的问题。

中层管理者认清角色,做好自我定位,可以是承上启下的中流砥柱;定位不清,就可能是夹心饼干两头不讨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层管理者:是承上启下的中流砥柱,还是夹心饼干两头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