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没想到:用理工科的思维理解这个世界》的读后感

【我对全书的印象】:几个有感触的点

1.以概率论开局,指出生活中很多事情其实都是符合概率发生的机率,而不是人们常识认为的,或者是主观思维上的“我认为”。但人难以避免被情绪影响的观点,尤其是被合理化的事件,比单纯的去评判其合理性更容易使人信服。此外,概率论理应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存在。

2.文学、美学或其他艺术学,任何不以科学为基础的学科,很容易凭借主观意识做事,凭借心理建设、心理素养等等去行事,对于科学来说是虚无缥缈、没有依据的东西。本书的要点便是,做什么事都要讲求证据,而且是足够的证据,足够到让人信服、足够到可以推翻之前的真理,否则都是没有意义的。就算后面有些发现被会被证明是正确的,但总的来说,提出错误想法的次数远多于提出正确想法的次数,如果为了小概率事件,科学家不惜精力去全部检验这些想法,那所失去的远大于所得到的。换言之,这是亏本的买卖。

3.能让人成长的东西永远是不好玩的,没有所谓的寓教于乐,这在任何领域都适用。一个人要想进步,就需要付出努力,而且要保持不断练习,在自己的学习区刻意练习,而非停留在舒适区。刻意练习大部分是分块的,把最简单的技能重复练、反复练,让它成为长在你脑中的知识。也即将分块后的知识,逐渐系统化,通过你无数次的反复练习,它会成为你身体的自然反应。无论是学习还是读书、抑或是其他领域,要想做佼佼者,必须专注刻意练习。此外,所有的刻意练习都是累人的,一天之中能有一两个小时是在刻意练习,或是在学习区不断突破自己的那些人,日积月累之下,必定会有非凡的成就。

4.所有聪明人没有一天不在读书的,会读书的人是很可怕的。但这里的会读书并非通常意义上单纯读书——把读书当成娱乐消遣、或是把(?)、或是读小说类的书,这些类型不在作者所说的范围之内。他说的是那些把非小说类书籍阅读到炉火纯青的那些人,也就是那些能让自己成长的书籍,作者说,这些书籍不断强化人的思想,以自己的思想做内力,不断深化自己对社会、对世界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读书的时候,不仅善于联系实际,也善于串联自己脑海中相关的知识,不断丰富完善自己对某一件事物的认知。此外,会读书的人,一定很会做笔记,做笔记不是抄作者的话,也不是像中国学生上课时一样,喜欢抄老师的板书。而是在听懂了的基础上,把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梳理出逻辑框架,这样的话,那些细枝末节跟着这些逻辑的大树也会一一浮现。所以那些牛人,如钱钟书,他们的学识会渊博到旁人无法想象。他们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说话都可以随意旁征博引,思想外溢,很容易发现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且能准确说出知识的出处。

5.有个比较让人伤心的事实就是:的确存在起跑线。而且大部分人如果在起跑线输了,他后来也很难追赶上。尤其在音乐和美术上,音乐和美术不仅需要天赋,也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而在小时候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练习,那几乎很难成为大人物。朗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纵使朗朗有音乐天赋,但如果没有其父的铁血手段,朗朗也很难享誉国际。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占在世人的面前,其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如果你是向让自己的孩子快乐的成长,那就没必要追求如此严苛的手段。但如果你要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厉害人物,那他的快乐或者说无忧无虑的童年,你基本上就要放弃。即,要想孩子的天赋或者让其以后有所成就,那就必然有所牺牲。

6.始终要培养自己串联知识的能力,最好的体现就是,在你读某本书的某些点的时候,你可以想到与之类似的观点,或者可以相互佐证的观点。

7.读书的方法:第一点:不图快。但当你的阅读量到一定成都后,你会对某个领域了解的深入,那么这个时候,并不是你为了读快而读快,而是你的知识储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此,你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或许就已经知道了其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及其逻辑将会如何发展的。第二点:做笔记,上文已说。第三点:好书读两遍,第一遍沉浸在作者的思想中,遵循作者的想法走完全书;第二遍跳出作者的思想,梳理其写作逻辑与框架,并总结,此时不要纠结于文章中的案例,只重思想的走势,等思想梳理完,可以对经典案例进行解读或素材积累。第四点:联系自己已读之书的观点或想法,拓宽与拓深对某一领域的了解。第五点,懂得找到作者的重点,也就是中心思想。《如何阅读一本书》佳作,值得再看一遍!!!

8.世间万事都会有关联,所以相关性思维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而后就是因果性思维的培养。很多事,有相关性,但不一定有因果性。研究者可以做的,就是通过发现事物的相关性,去验证其有无因果性。而这验证过程是需要尽可能考虑到能影响因变量的所有自变量因素的,并排除其他干扰因素,进行相关实验检验,如有可能或必要,还可对其进行理论的验证以强化其结论。我想,这和写论文的思想是一样的。写论文需来源于实际问题,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但目前似乎都是纸上谈兵,根本没有所谓的实地调查,也没有培养出一种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去解决的实践意识。如果只是因为目前就业市场提供不了这么多职位,所以只能让新生代尽可能在教育的路上走的时间更长,但其学到的东西却极其有限,那这就是一种掩耳盗铃的手段。

9.目前学知识最快的方法是“学徒制”,也即你的作出的成果或者写出来的东西,会得到有指导意见的即时反馈,那么你学东西的速度和质量都会大大提升。以体育为例,体育是所有特长之中,最难习得的一门,要想成为一名体育健将,需要调动几乎全身的细胞去完成一件事情。且必须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果不用正确的方法去训练,那无论练习多久,用处都不大。此外,体育名将,一般都有着必须要赢的决心,而这种决心无法动摇,他们一致会认为失败是可耻的。再以写作为例,写作也是有方法的,要想习得写作这一门技艺,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国外的写作课,会教学生把写作拆分为不同板块,每个板块专门训练。而且,每种情节的发生都有迹可循,就像电视剧或电影一样,完整的情节是由一个个小情节、小板块构成的。比如,要找一个危险的故事情节,那会有一百多种情况(具体不太记得),但其中只有三十几种会引起观看者的共鸣,其余的情节则很平淡,无法引起共鸣。而一部电影中可以有百来个小情节,这些小情节又几十种演绎形式,如此排列组合下来,自然有数不尽的新剧。而写作的本质也是如此,写人性、写友情、写家庭、写自然等等,都会有一定的分模块,在训练时,就是训练你对某一件事、某一个人的描写是否到位,是否能够把一个鲜活生动的形象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如果可以,那无疑你的写作便是成功的。在此,必须要提到的就是《那不勒斯四部曲》,对人性的刻画实属饱满,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活的特征,没有人是绝对好或绝对坏的,人性是复杂的,基本上每个人都有其内心敏感的地方,也有闪闪发光的点。

10.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但因为我们的习以为常,所以自然而然的就忽视了。如水杯里的水为什么倒不干净(内壁总会有水滴)?而其实一般的现象,用中学所学到的知识就基本可以解答,但为什么我们想不到这些知识就是与某些现实中的现象有关呢?或许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会用学过的知识去联系实际来思考问题。但是否只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呢,我想未必,因为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如何联系实际的话,那应该是整个体系或许有点偏误?我们的教育体系是很偏考试的,是目的化的,最终要求的是这道题你要写出来,而不是让你去做一些探索性的学习,让其去发现问题。

本书也有做得不足的地方。

1.过于批判文人思维,认为哲学和文学都是无用的。尤其是本书的结尾所写的那样:“如果只对哪一门学科感兴趣,就要鄙视所有其他学科,如此才能有所成就”。这样说肯定是不正确的,毕竟存在即合理,不然文学和哲学类的书籍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经典名著。哲学和文学,便认为这个世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感激所有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美的东西以及有逻辑的东西,并不以贬低其他学科为荣。

2.过于推崇理性思维,而贬低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但感性思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感性思维比较强烈的人,通常来说工情能力也会更强一些。毕竟人作为群体性动物与他人的交流交往是必不可少的,感性思维教人们事情不是只有对错之分,在对错之间还存在许多其他可能。理性思维可能只会让你看到,久而久之,人或许会变成一个没有情感的机器。

你可能感兴趣的:(《往往没想到:用理工科的思维理解这个世界》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