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纳瓦尔宝典》居然是盗版书。我看了商品标注“当当网100%正品”才买的,结果还是中招了。因为一度和客服扯皮了一个小时,加之盗版书排版有问题,阅读体验感非常差,以致于无法平和地去阅读。
提醒自己要有绿灯心态,错的不是内容本身,不应该让别人的过错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这本书不是纳瓦尔写的。书很薄,大概十万字,小部分是纳瓦尔的推特内容,剩下的都是作者根据推特进行解释。所以我只看了樊登的推荐序以及纳瓦尔的推特内容。本书作者我没听过,搜索了下也只写过这一本书,所以我没看作者的解读。不想被作者误导,吸收二手知识。
看了大概两个小时不到就看完了。一是内容少,二是我发现有些观点和之前看过的书观点是共通的,比如热爱、学习、冥想等等。这本书有两个观点我深以为然:
1,把自己产品化;
2,社会可以培训你,那么社会也可以培训他人来取代你。
把自己产品化的观点很新颖,确实非常有道理,值得我深度思考。这句话有两个定义,一是自己,二是产品化。
“自己”是独立的个体,既然要产品化,那么自己就变成了商品。商品的属性必须是有价值。价值又分高价值和低价值,价值的高低取决于产品的稀缺性。如果你的价值是他人也具备的,那么就不稀缺,不具备高价值。比如同样是写书,但你是译者,很明显价值就比不上原作者。所以这个词的重点是让自己的价值独一无二。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但是要看你对外输出的价值是不是稀缺的。如果不是,那么社会可以培训你,社会也可以培训他人来取代你,甚至是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输出的也必须是有长期价值的,这样才是稀缺的。
人的创意是无法被机器替代的,因为人比机器更懂人心。比如贪婪这个心态,机器就无法模拟。所以必须要走一条无法被别人被机器替代的路才是有价值的路,也是在做正确的事。
“产品化”有两层意思:规模化和边际效应。只有规模化才能产生复利效应,这样才能放大收益。边际效应包括复制成本无限小,收益无限大。比如作家的作品,无论出版五千本还是十万本,对作家来说边际效应都是0,但是收益却可以非线性地增加。
因此,把自己产品化就是让自己的输出,成本效应要趋于0,而收益要指数级增长。这也是我目前努力的两个方向:写作和投资。
到这里还没结束,还应该再加上一个属性——刚需。这是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里说的。假设我写的是介绍非洲特色美食的书——这是稀缺的,而且也具备长期价值,毕竟特色美食不会三两年就变一次。但是它不是刚需,绝大多数人这辈子都不会去非洲,城市中也极少有非洲餐馆。自己把书写得再好,也不过是自娱自乐,无法引起共鸣和触动。这种书写出来,销量天花板已经被锁死。
换句话说,自己输出的价值,是要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刚需,这样才有市场,天花板才不会是玻璃顶。那什么东西才是消费者的刚需呢?目前我无法洞察,但我会往专注成长方向努力。专注成长不仅包含自己的知识和阅历的增长,还包括投资知识和投资成绩的增长。
通过对刚需的分析,那么我需要去学习营销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只有懂消费者的心理,才能做出消费者需要的菜。思考真的很神奇,从这样的一本书,思考后居然得出了需要去学习营销学和心理学知识。也正如纳瓦尔所说的,不要比谁读书更快。书越好,越要慢慢阅读,慢慢吸收。 统计阅读量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知识面越广,思想越独立,读不完的书就越多。
昨天看九边的《复杂世界的明白人》里关于产能过剩那一段,就花了我一个多小时思考。今天因为“把自己产品化”继续思考。我体会到书这样读,会变得更有效率。这种方法实际上融合了费曼学习法里的把知识用自己的嘴讲出来以及成甲说的划小圈。
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的过程,是深度思考的过程,更是组织逻辑和文字的过程。昨天自己讲述产能过剩,就是那种感觉。一开始觉得自己看懂了,但是真的要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逻辑不够通顺,怎么写都觉得卡壳。直到自己再去拓展阅读后,才有了思路。当然仅仅花这么点时间思考出来的,肯定是肤浅的。后面必须要再迭代。
现在暂时没办法迭代。知识和知识之间是有链接的,我现在的输入太少,所以脑子里的存货都是孤立的知识点,没有链接。只有产生链接,知识点才会发挥非线性的力量。这需要积累,急不来。
现在亡羊补牢未为晚也,知道了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那么就继续前行,快慢不重要,重要的是走的每一步都是扎实的一步。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收到了,真是两本大块头,150万字的体量。我现在居然有种兴奋的感觉,想早点啃。这些都是让我在专注成长这条路上变得更加强大的装备,一定要好好研究使用。
总结一下,把自己产品化,要突出稀缺和刚需,然后低成本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