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期【研修成果】《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利地朗读、翻译课文。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词。

3.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知课文内容。

2.交流、讨论,探究桃花源内外的两个世界,理解作者所描绘的世外桃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相关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词。

2.桃花源内外是怎样两个世界,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又是什么样的。

【资料链接】

1.陶渊明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谥号是死后朝廷给予的称号,用以表彰其一生功业的称号。私谥即非朝廷谥的,由于等级制度的限制,得谥号的要求很高,所以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很难得到谥号。陶渊明的“靖节”是由朋友刘宋著名诗人颜延之所谥),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词赋家。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义熙元年(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从此归隐田园。有《陶渊明集》,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饮酒(其五)》、《归园田居》等诗。

2.《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桃花源诗》的序言)。《桃花源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没有帝王,没有赋税,淳朴恬静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记》生动地记叙了“发现”桃花源的经过,以及桃花源中人民生活的情景,增添了这个理想社会的“可信”度。《桃花源诗》和《桃花源记》可谓珠联璧合。因为这篇“记”写得脍炙人口,后人便将它独立出来了。成语“世外桃源”就出自此文。

3.关于“记”:“记”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记事、记景、记人,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说明: 资料链接部分可作为预习作业提前发给学生,也可在课堂上发给学生。主要用于学生课前预习、探究。目的主要是“先学后教”,引领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和一些需要掌握的知识。可提出如下要求:1.谥与“私谥”2.从陶渊明的名和字来看,古人取名和字有何特点?3.成语世外桃源。4.记你自己还掌握了哪些资料:

【教学过程】

一、汇报、展示预习内容

二、初读课文,标注生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然(   )  屋(  )    然(   )   陌(  )

(  )  然(   )   隔(   )   下(   )

(   )   太守(   )  刘子(   ) 此中人云(   )

便还家(   )

2.古今异义词

鲜美:今义是指食物的味道好       古义:

交通:今义是指道路运输              古义:

妻子:今义是指男人的配偶               古义:

绝境:今义是指没有出路境地               古义:

间隔:今义是指隔开、隔断               古义:

无论:今义是指表条件关系的关联的词语               古义:

不足:今义是指不够               古义:

缘:今义是指原因,命运               古义:

说明: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疏通字词。要求做到会读、会写,了解意思。

三、再读课文,读顺句子,注意句子内的朗读停顿。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说明:可参照停顿划分自己先读,也可网上下载课文录音跟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感情。

四、三读课文,疏通文意。

文言文翻译方法介绍

1.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晋太元中”——晋朝太元年间。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再如“不复出焉”“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然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都详尽地回答了。再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其余的人都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款待他)。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带领妻子和儿女及同县的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离不通音信。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如“忘路之远近”——不小心迷路了。

说明:参照“文言文翻译方法”,自己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译课文,了解内容。没把握的或不会的罗列出来请教同学或老师,最终通译全文。

五、概括情节

1.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情节,要求准确、简洁。

2.理顺故事的脉络。

发现桃花源→(            )(            )

说明:自读课文,抓住故事脉胳,用简练的语言自己复述。

合作探究

六、桃花源内外

1.桃花源是什么样的地方?细细读书,在文中找出依据。

 2.桃花源外又是怎样一个世界?

 拓展:

以渔人的口吻向太守介绍桃花源并游说太守去探访。

以渔人的口吻向桃花源人介绍外面的世界。

说明:可围绕桃花源里的景或人来概括。

可以用“我认为桃花源…… ,从文中……可以看出”的句式概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巩固练习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                                         

2.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3.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                                 

4.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                                       

5.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                                   

二、翻译句子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112期【研修成果】《桃花源记》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