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竞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憺适己而不夸独醒。此释氏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者。

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

无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

竞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憺适己而不夸独醒。

此释氏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者。

【译文】具有视富贵如浮云的风骨,却不必非要居住到远离人世的深山洞穴之中;

没有酷爱清泉岩石的癖好,却喜欢饮酒赋诗,常能自得其乐。

听任别人追名逐利,却不嫌恶他们全都迷醉在滔滔人欲之中;清静淡泊,顺适本性,却不夸耀自己是独醒之人。

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不为外物蒙蔽、不被虚幻迷惑、身心全都不受束缚的人。

【点评】混迹俗世,却对富贵不以为意;赋诗饮酒,却不因清泉山石而痴迷。听任别人争名逐利,却不对其嘲笑鄙夷;自己过得恬静淡泊,却不自炫清高非凡。这种生活方式,混合了儒家的独善其身、道家的和光同尘以及禅宗的“日常生活是道”等理念,对明代士子颇具吸引力。恶劣的制度环境挤压了他们的政治生存空间,很多人被迫生活在凡庸之中,却又努力保持高雅的生活情调,以此弥补世俗生活的凡庸;商品经济的发展,向他们展示了更加物质化、世俗化的生活方式,他们也需要保持一种淡泊超逸的形象,无挂无碍地走过物欲横流的俗世。明代中后期,传统的士文化与逐渐兴起的市民文化碰撞融合,知识分子需要重新寻找切合身份的生活方式。居于红尘闹市,悠然自得,不与世争,不与世浊,这种近乎“大隐”的境界,成为许多人不约而同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237有浮云富贵之风,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竞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憺适己而不夸独醒。此释氏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