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感悟46

课程原句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原句译文

12.18 季康子为盗窃事件多发而苦恼,来向孔子求教。孔子对他说:“如果您不贪求太多的财物,即使奖励他们去偷,他们也不会干。”

12.19 季康子向孔子问政事,说:“假如杀掉坏人,以此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怎么想到用杀戮的方法呢?您要是好好治国,百姓也就会好起来。君子的品如风,小人的品如草。草上刮起风,草一定会倒。”

12.20 子张问:“士人要表现出怎样的状态才算是通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在诸侯的国家一定有名声,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声。”孔子说:“这是有名声,不是通达。通达的人,本质正直而喜爱道义,体会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常想到对别人谦让。这样的人在诸侯的国家一定通达,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通达。有名声的人,表面上要实行仁德而行动上却相反,以仁人自居而毫不迟疑。他们在诸侯的国家一定虚有其名,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虚有其名。”

我的感悟

12.18 孔子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他认为一个国家出现了问题,跟领导本人有很大的关系。当领导的人经常会成为下属的指向标,领导是怎样的风格,下属也会向领导看齐。如果领导欲望太多,下属的欲望也会增强,还有一层意思是领导欲望太高,激发了周围人的欲望,也会去效仿;另外如果领导的欲望太强烈,会造成与民争利,剥夺老百姓的东西太多太多,老百姓就会起来反抗。

12.19 季康子治理国家的手段竟然是通过杀坏人来解决问题。孔子的回答依然是认为你这个领导如果能成为楷模了,下属也就会跟随着你用正确的方式来做人,根本用不着杀人。

以上两则都可以看出领头人要为下属做好楷模太重要了,可以省却很大麻烦。同样在生活中,有很多的领头人,小在几个朋友之间,一个班级里,一个家庭里,一个单位里,大到一个国家的领导,如果都有有智慧的领头人,都会向很好的方向发展。

12.20 子张理解的“通达”是一个人不管在哪儿都很有名气,就说明学问做到家了。而孔子认为子张说的这个是“闻”,非“达”,“闻”和“达”是有区别的,“闻”是有名气,但不代表有实力。“达”是通达的意思,指内心有原则,但外在要察言观色,有谦让之心,和所有人能和谐共处。孔子后来还说了几句话很警醒世人,有些人在哪儿都出名,但只是虚名而已,根本不是做到了“通达”。我也要引以为戒。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感悟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