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有的人“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句话听起来非常有道理。

行万里路不仅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还能锻炼自己为人处事的本领。

这样说来,多出去走走是很不错的选择。

但是,这句话却忽略了一个问题。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并不矛盾。

甚至,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钱锺书说:

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

如果你是希望出去跑一跑、看一看,就能增长自己的认知,认为这就是“行万里路”的意义,这样的想法未免太过于天真。

因为,没有逻辑思考的万里路,最多也就只剩磨破的鞋子。

《道德经》说: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这就是说不能提高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知道的越多就会越来越偏激。

然而,还有另一种情况。

《道德经》说: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意思是: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能知道自然的运行规律。

能到到这一点,就是知道事物本质规律的原因。

应该怎么做?

《道德经》:

为学日增,为道日损。

意思是:求学的人,一天天增加知识,求道的人,一天天减少虚妄。

起初,我只是认为这两句表达了求学是在不断地增加知识,求道是在不断地减少偏私虚妄的两种情况。

但是,现在明白了,这两句话并不是仅仅阐述各自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内在联系。

知识增长越多的同时,应该不断减少自己的偏私虚妄。

如果,你学得越多,你内心的欲望越大,那只能说你学偏了或者学的还是少。

所以,求学也就是做加法的同时,内心的虚妄是要做减法的,学得越多,内心的虚妄减的越多。

认识了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人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有的人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本质原因。

所有问题的关键,都在于最后落脚点是不是能够不断地减少内心的虚妄。

只有内心的虚妄减的越来越少,你的内心才能愈加清静,从而洞悉万事万物的本质规律。因此可以做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否则,就算你行万里路,换来的只是你越来越多的欲望,你的内心会越来越迷失。

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知晓知识的边界,使自己的思想境界越来越纯净,内心越来越笃定,更加相信“大道至简”的道理。

这些就是我的感悟,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示。

image.png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有的人“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有的人“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