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货币的历史表明,吴蜀两国的灭亡与货币战争有关

        四大名著中,普通人最熟悉的大概非《西游记》莫属,排在第二的可能就该是《三国演义》了。“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故事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但说到三国时期的货币,大家却不一定了解。

        魏、蜀、吴三国,因为政治上的分离,分别建立了各自的货币制度。但由于货币政策的不同,导致了三国最终不同的结局。

曹魏的实力最强,发行的货币也最简单,直接延用了两汉五株钱,只有此一种。曹魏所处的北方,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是军阀割据的主战场,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经济实力和货币都几乎崩溃,民间又进入到以物换物的原始社会阶段。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初步统一北方。曹操也想铸钱,只是因为多年战乱,使得长安和洛阳的造币厂被毁,造币工人被杀,造出来的钱难以得到老百姓的认同。于是,曹操借鉴“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稳定农耕,提倡屯田,使社会经济逐渐得到了恢复。以物易物也成为曹魏政权下的主要经济流通形式,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相对稳定,也得以避免卷入吴蜀两国的货币战争。

        吴蜀两国因地理位置的关系,几乎没有受到黄巾起义和董卓之乱的影响,社会经济和货币都在正常运行。但由于两国为了争夺荆州和各种资源,都借助通货膨胀政策,进行铸钱大赛和货币战争。

        货币战争是蜀汉率先发起的。建安十九年(214),蜀汉发行“直百五铢”。重量只有原来五铢钱的三倍,价值却是一百倍,很快就解决了军队的给养问题,以至于《三国志》记载“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直百五铢”很快就影响到了东吴,也吸走了东吴不少五铢钱,使得东吴的货币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逼得孙权不得不在占据东吴近30年后第一次铸币,而且一上来就是“大泉五百”,比蜀汉的还要大五倍,以此回击蜀汉,杜绝东吴货币外流。

        面对东吴的强力反击,蜀汉紧急采用通货膨胀战术2.0版本,减轻货币重量。也就是面值没变,还是“直百五铢”,重量却从7克降为1克,最轻时仅为0.5克。

        东吴的2.0版本更厉害,“大泉五百”升级为“大泉当千”,甚至“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同时重量从20克下降到12克,甚至4克。

        蜀汉和东吴的货币战争,导致两国社会经济遭受重创。东吴不得不仿效曹魏实施以物易物的政策,减少蜀汉通货膨胀的冲击。东吴实行实物流通后,蜀汉不得不自己玩通货膨胀。这是因为虽说蜀号称天府之地,但长期与东吴和曹魏对抗,又要平复西南少数民族,承受着巨大的军费压力,不得不超发货币。

        货币改革,与民争利,产生的危害,我在《刀也好,钥匙也罢,都没能帮王莽解开乱局》一文中已讲过,不再赘述。虽说刘禅继位后,于240年又进行了币制改革,废除“直百五铢”,改铸“直百”和“直一”,加上蒋琬、费祎等人的执政,稳定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到258年,刘禅又罢废“直百”和“直一”,改铸“定平一百”,直到263年蜀汉被灭。

        我简单地和大家一起回顾了三国的货币史,从这一场不见刀枪的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最终由魏统一蜀汉的历史必然性,货币稳定的重要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国货币的历史表明,吴蜀两国的灭亡与货币战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