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依德的心理学说遭遇了三大冲击。第一次是自己的学生阿德勒和荣格带来的,对于本我冲动的质疑,第二次是霍妮和佛洛姆带来的文化学说,第三次是一大批学者所提出和兴起的关系学说,而依恋学说是关系学派里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
依恋学说认为,真正驱动人的不是本能冲动,而是与人建立关系产生依恋的驱动。是否形成跟重要的人的紧密纽带,会影响后面的发展,如果在此发育不良到了成人会因为这个缺乏而表现处各种状态。
依恋学说最具意义的作用就是它表明和显示了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是怎么开始的,如何发生改变。而通过心理治疗可以重演这段时期,以更好的体验去适应和修复这段时期。
如何治疗?
1、好的治疗师对于来访者所做的一切和一个成功的父母对孩子所做的一切是一样的。来访者都是孩子,如何做好成功的父母,怎么才是成功的父母?
1.1辨识出治疗性态度中哪些成分与促进发育相适应。(如果奖励性态度可以促进就奖励,如果惩罚性态度可以促进就惩罚,不是根据自己的观念和态度,而是以对方的成长为第一。)
1.2发现孩子出现偏差,要干预、修复创伤。(发现问题帮他修复,不能纵容和姑息问题,也不能忽视创伤和需求。)
1.3治疗师的自我觉察能力和改变能力才是来访者能够走多远的根本,也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关键,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改变。
2、童年早期的真实互动关系是塑造孩子的基础。
什么叫真实互动——
1.1非语言层面的互动,影响人的不是语言,而是非语言层面,说教和认知对于真实互动和真实体验中发挥的作用极小。它又包含三个方面:唤起、活现、具身。
唤起,在一定情境时就会出现,体验到时就有童年期或曾经那个时候的感觉。被重要客体爱着或者没有爱。
活现,成年后或成长中遇到某人唤起了6-18M时的某种情感,会把治疗者当成重要客体,仿佛跟早年妈妈在对话,在活现中体验到被呵护的感觉。
具身,指完全具体到自己的身体、感受,而后就会重新发育和修通。
1.2心知化觉察
若有创伤,如何转化?改变体验的态度就能改变体验,早年依恋关系是一种体验,如果早期依恋体验时是受到伤害的,那么再次唤起,活现和体验时,就是可以改变体验的时机,对体验进行再认知,对体验的态度改变就可以改变体验。
对体验进行认知就叫心知化,也是元认知,对元认知再认知就叫觉察。
1.3治疗师是主要推动者。治疗师有多大程度的心知化和觉察,对方就会有多大程度地被带领心知化和觉察。
上述是依恋学说的比较核心和具实践意义的部分,而我在看了依恋学说后,收获了什么呢?
一、如何做一个好妈妈?这三方面做好。
促进成长+修复创伤+言传身教
二、如何通过体验和真实互动(而非说教和语言)来塑造孩子?
非语言层面(常常唤起活现和具身)+心知化觉察(对体验的认知及对认知的再认知)+治疗者要先习得心知化和觉察
所以,回到我们自己身上,尤其是ASD家长,在孩子早期我们还不知道他的真实困难时,我想我们或多或少的都给孩子带来了各样的体验,有偏差的体验认知,有创伤的体验认知,都存在。我们也只有通过修炼我们自己的心知化及觉察能力,还有常常去活现一些他们担心误解或不理解的时刻,不停去让其有不同于之前的体验,才能修通和改变其对体验的态度。
从我接触和观察的孩子,以及我自己的孩子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存在的很多不安全感,也许是由于和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也许是由于和同伴交往时的不解,也许是在尝试做很多事情时却不得志的挫败。
而不安全感究竟是什么?当一个人的实际和预期落差越大,不安全感就会越强,ASD不得已而要面对的很多事情都会加深其不安全感。
比如孩子觉得妈妈在他认为的困难和不解时能够在身边保护和支持自己,并且认为应该,而妈妈却没有,没有觉得这是困难也没有觉得这有啥不理解或想不到的呢,取而代之的就会是否定、责怪或者说教,孩子的预期和实际就会产生很大的落差,那么他就会形成不安全感。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想,我和Q爸自认为也被别人认为我们真的是对孩子的全情陪伴,曾经也在基本层面做到了对其的尊重和理解,也不是特别容易暴怒打骂的家长,为什么他的安全感这么差呢?
看到依恋学说后,我有些理解了。这个孩子,他体验到的真实世界和他预期或者说他的思维模式里构建的世界,落差太大了,这不一定是父母做错了什么,而是这种落差在他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他们并不能去理解他人意图、场景变化的条件下,我想,这种落差刺激是无处不在的。
孩子的想象和感受比真实还重要,这也是依恋学说给我的启发,你不用管你是不是真的很爱这个孩子,你是不是真的很讲道理,真的很尊重他,事实上,他的主观感受才是在构建他自我评价,他面对生活时真正起作用的部分。
于是,我们做一些事情去唤起孩子的早年体验,通过活现具身去调整他的体验态度就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会对经验再进行验证,若父母给了稳定的安全依恋,他的体验态度就是OK的,若父母给不了,孩子觉得养育者给的保护不是时时刻刻OK的,哪怕以后一直陪伴,他也怀疑。对过往体验的总结,主观比事实还起作用。(我们试着扩展到与同学,与老师,与父母,这超出了依恋期的范畴,但我觉得有一样的分析,所以在某些程度时,我们真的可以选择带领孩子换一个环境,比如华德福教育里,去修通他们对于教育学习、对于老师同学的主观感受。)
在依恋学说的相关各类实验里,陌生人情景实验、成人依恋问卷等等,心理学还发现了具有反思能力的父母可以去改变的力量。
我们都知道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实验数据也说明了,本身是哪种依恋关系的父母大多数会带来同样依恋关系的孩子,比如安全依恋的家长生安全依恋的孩子比较多,不安全依恋的家长生不安全依恋的孩子比较多,但是在增加了一个反思量表的评测后,实验同样发现,具有反思能力的家长可以去打破和改善这种延续。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去做一个具有反思力的爸爸妈妈吧。
后续:依恋学说并不是说让孩子们长期形成依恋,依恋不是目的,让孩子们可以形成和体验到安全依恋是我们的目的,并不是对其百依百顺才是安全依恋,你替他做了他想做的,那孩子就只有主观没有客观,这就是拉大主观和客观的距离,如果他知道这是你努力做出来的,他也知道这并不客观,主观和客观并不吻合,于是这也给了我们一定是从自身开始真的接纳他们,看待他们的要求,自己的眼光和态度一定要是真实的发自内心。
而为啥让其形成安全依恋很重要呢,因为形成安全依恋的人,更能发展出:
1、生存的保护功能。
2、从环境中找到线索来调整自己行为的功能。
3、使自己敢于对外界产生探索的人,探索越多,经验越多。
而以上三点基本是大多阿斯孩子都极其缺乏和无法达到的能力,反过来说,安全依恋关系既然能够促进这三种功能,我们是不是,更加应该重视给孩子提供安全依恋,甚至比普娃家庭要更加值得,也要去做出更多的努力。